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自然资源保护
10532200000021

第21章 生态保护知识

1.为什么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使人类患上“孤独症”。因此,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经刻不容缓。

生物多样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分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而不断消失。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

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之一来消灭的运动。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虫灾、农田绝收等一系列恶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重视生态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我国每年除了自然力引发的灾害外,人为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加剧了自然灾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与危机。人口膨胀、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与水荒、土壤沙化与植被荒漠化等问题,较为明显。造成生态系统破坏与退化的人为因素,可以归结为“五滥”,即滥垦、滥牧、滥伐(林木)、滥采(药材)、滥用水资源。

这些行为,直接地使生物多样性显著消减,并且恶化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全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为维护生态平衡做出努力。

2.为什么6月5日被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3.为什么要创立“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同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各地举行了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主题是如何改善全球整体环境。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此后,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举办,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世界地球日每年都设有国际统一的特定主题,它的总主题始终是“只有一个地球”。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并根据当年的情况确定活动主题。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地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统计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过度捕捞,已导致1/3的鱼类资源枯竭。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加强,国际社会正逐步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地球环境,并初见成效。2000年制定的《联合国千年宣言》,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其中。2005年2月16日,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标志着人类在控制全球环境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此外,一些民间环境保护团体也日趋活跃,成为政府之外的一支生力军。

4.环保产业为什么发展迅猛?

我们知道,环保产业,是随着人类环保事业的发展,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已变为人民的迫切需要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时,许多治理污染的公司和厂家大量成立,环保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环保产业包括:为环保治理工程提供的设备、药剂、仪器、材料等产品,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环境工程技术成套服务以及其他的“软件”产品,特别是自然生态保护产业,以自然生态为主,开展了各种各样以保护性为主(如绿色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现今,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世界性环保市场,以每年大约5%~20%的速度迅速增长,在20世纪末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从某些国家和地区来看,环保产业需求量大,如美国的环保产业投资,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增长3倍,每年大约有140亿~180亿美元;英国投资70亿美元,用这笔钱让排放的烟气,达到欧盟所制定的排放标准;中国香港地区在10年内,投入200亿港元保护人类环境。

目前在中国,有近2000个从事环保工业的大型企业,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扩大,中国的环保产业将大有前途。

5.为什么要制定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标准,是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标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对环境质量要求都不相同,各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构成污染的状况、类别、数量等也不相同,环境中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也不一样,完全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不适宜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划分区域和质量等级,提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增加或补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当地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容许浓度,有助于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省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省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1992年6月3日和6月14日这两天中,170多个国家代表,其中包括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重要的政府首脑,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聚集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称地球会议)。从这里可以充分说明,人类对地球环境的高度重视。大家一致认为:未来人类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灾难。环保专家特别指出,比较集中的环境问题包括:(1)沙漠化日益严重。每年大约包括60万平方千米的农田被沙漠化,世界的荒漠面积占地面积的20%。(2)森林遭到人类的严重破坏。每年大约有15万平方千米的森林因人类破坏而消失,世界森林面积覆盖率从66.7%降到22%。(3)动物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劣。目前已知物种大约有500多万种,其中20%的动物濒临绝种,比自身的灭绝速度增加了1000倍。(4)世界人口量猛增,1830年到1930年,在100年当中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1930年到1962年,这32年中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1962年到1975年,13年当中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1975年到1987年,12年当中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1987年至1999年,11年间人口增长了大约10亿。(5)人类生活的水资源十分缺乏。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平衡和现代人类对水的污染,造成了“水荒”,使世界上70%以上的地区和居民生活用水困难。(6)环境的恶化迅速且严重。各种不同污染,使全世界出现了不计其数的环境难民,造成每分钟都有几十人死亡。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全世界已达成共识,人类召开地球会议,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就势在必行了。

6.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监测管理?

环境监测管理,是对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的全面管理。内容包括:监测样品管理、监测方法管理、监测数据管理和监测网络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的目的,是进一步确保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根据我国《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的规定,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政府有关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发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喻为“环保战线的耳目和哨兵”、“定量管理的尺子”。

没有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只能是盲目的,科学化、定量化的环境管理,便是一句空话。环境监测管理是确保环境监测高质量、高效率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根本措施。正因为环境监测对环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对环境监测进行科学管理,以保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7.“人与生物圈计划”是怎么回事?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一项国际性、政府间合作研究生态学的综合性计划。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大会设立了人与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的结合,对生物圈及其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圈资源,保存生物物种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协调和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人与生物圈计划,共有14个研究项目。为对全球重点区域进行保护,该计划建立了全球性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生物圈保护区已发展到310多个。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已达1000多个,1万多名科学家参加了研究工作。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协调管理机构,是由30个理事国组成的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每两年开一次会。理事会闭会期间,由执行局主持工作。秘书处设在生态科学司内,组织协调多边和双边的国际合作,促进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建立,组织研究成果和情报资料的交流,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等。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国际上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已有100多个家参加了这一计划。中国于1972年参加了该计划,一直是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并于1980年正式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