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去认识社会
沟通是成长的开始
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自己照顾好自己”,这是美国父母的口头禅。在美国,孩子通常到了十八岁就要开始自己打工解决生活问题。父母之所以要这样做,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尽早适应社会,尽早学会独立的生活。单单从情感上讲,拥有仁慈之心的妈妈,总舍不得看到自己的孩子吃苦。但从理智的角度看,尽管有千万不舍,孩子终归有一天要独自面对生活,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只有尽早让孩子去摸索和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孩子才能在社会当中寻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他认识世界、感知社会、适应社会,才是妈妈对孩子真正的慈爱。
“孩子念书够辛苦的,我什么家事都不让他做的。”
“儿子很听话,他要买什么我就给他买什么。”
“我太爱宝贝女儿了,给她穿好的、吃好的,绝对不让她受半点委屈。”
这样的对话在妈妈们当中屡听不鲜。可是,妈妈们是否仔细思考过,给孩子提供极度优越的物质就是爱的表现吗?这种爱到最后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母爱的确很伟大,但有时也很“霸道”。有太多的时候,妈妈们不自觉会把对孩子的关爱筑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围墙。孩子站在墙内看世界,一切都显得很美好,殊不知这美丽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虚假和残缺。这道看似坚固的墙,硬生生地阻挡住孩子融入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期是累积生活经验、发展生活能力和学习适应社会的重要时期,妈妈们必须要重视丰富、扩充孩子社会常识的机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行动,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社会。唯有这样,孩子将来才能更加从容地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学会承担责任和独立处理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
当孩子放弃了依赖,渐渐学会在这个社会上独立。妈妈们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变得无比坚强,不用再太过操心了。
练习和别人单独打交道
故事
保姆临时有事回家,周太太只好带着儿子小晔去健身中心,才刚上跑步机不到5分钟,小晔就开始喊:“妈妈,我要尿尿。”
由于是冬天,衣服、裤子都穿得比较厚,小晔没有办法自己去厕所解决问题。为了锻炼孩子,周太太故意说:“妈妈不能进男生厕所,你去找个叔叔帮忙带你去,好不好?”
一听要让自己找人帮忙,小晔低着头不说话,磨蹭着半天也没反应。
“要不然这样吧!你去找门口的警卫叔叔,他一定会帮你的。”周太太不停给儿子提示,可是眼看着小脸都憋红了,小晔还是不肯动。僵持中,周太太突然看到了不远处的教练,连忙走过去跟教练说了几句,然后再回来对小晔说:“刚才那位是妈妈的教练,我已经跟他说过了,他愿意带你去厕所,不过你得自己过去跟他说。”
虽然妈妈已经铺好路,小晔还是显得很不情愿。但是,估计已经被憋得有点难受了,小晔只好硬着头皮朝教练走去。
“叔叔,你能不能带我去尿尿。”小晔讪讪地说。
“好啊!不过,你就不怕叔叔是坏人,把你带到其他地方去吗?”教练故意装作有点坏的样子。
“哈哈,当然不怕,因为你是妈妈的教练,怎么可能是坏人呢。叔叔你能不能快点,我快憋不住了。”说完,小晔和教练大笑,两人手拉手走向了厕所。
专家之言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成功学大师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可见在当今社会,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除了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如何培养他们与人打交道的本领,就成为妈妈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课程。
有心理学家曾对刚上小学的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孩子能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完整回答老师的问题,剩下90%的孩子都很难在陌生的同学和老师面前开口说话。可是,当孩子们回到家里,却又马上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且语言绘声绘色。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缺乏与他人单独交流和交往的训练,只要环境不熟悉,就会出现胆怯的问题。
小叮咛
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为孩子创造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
协助孩子提高语言能力。
引导孩子掌握交往技巧和交往规则。
让孩子学会和陌生人说话。
“一个社交能力弱的人,比没有进过大学的人具有更大的缺陷。”现在的孩子都有着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所以更应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不要一味给孩子灌输“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念,在教会孩子辨别危险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单独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训练能够使孩子发现,原来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并不难。这样一来,孩子才能树立信心和勇气,走出自己融入社会的第一步,以更加善良的心态面对社会。
妈妈说
引导孩子与不熟悉的人打交道,其实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能用强硬的态度进行逼迫。看到一脸为难的孩子,我突然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一是没有安全感,二是可能怕被拒绝,所以我最后选择先帮孩子搭桥,再让他自己走过去。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训练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应该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当孩子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之后,胆子就会大起来,逐渐展露出他们强大的交际魅力。
评论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到更多生存之道。当孩子能够自如地与人打交道时,一切困难就都不再是困难了。
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和领悟
故事
学校要去野外露营一周,可以和那么多同学一起过集体生活,小薇兴奋得不得了。
可是妈妈却非常担心,因为小薇从来没有离开父母单独外出过,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叮嘱着,并且准备了手机、零用钱、换洗的衣服、拖鞋、感冒药,还有一大包的零食。临出发前,妈妈更是拉着小薇的手,不停淌泪。
孩子刚走两天,小薇妈妈就沉不住气了,打电话问小薇情况。
“宝贝,在那边还好吗?能不能吃饱饭?有没有感冒?”
“吃不饱,很难吃。”小薇在电话里心不在焉地说。
妈妈听了唉声叹气,安慰她说,等她回来了请她吃麦当劳,请她吃大餐。挂了电话,小薇妈妈就奔去超级市场,想给孩子买一些吃的东西送去,被小薇爸爸阻拦了,说吃点苦对孩子有好处。
转眼一周过去了,小薇从野外露营回来,变得又瘦又黑,妈妈看到了心疼得直掉眼泪。小薇却安慰妈妈说:“妈妈别难过,如果不是这次去野外露营,我永远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那样的生活方式,你看,为了搭帐棚,我手都磨出泡了。原来,我一直以为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有爸爸、妈妈疼,过着童话里的生活。我以后一定会珍惜的,我会听话的。”
看着女儿黑黑的脸上挂满笑容,妈妈的心里头实在是感慨万千。
专家之言
意大利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博士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孩子将来成长和发展的关键。
有的孩子头脑聪明,却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能适应和融入社会,所以空有满腹才华,却找不到合适的展现途径。
小叮咛
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克制自己,不要对孩子干预太多。
给孩子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孩子学会权衡利弊。
引导孩子与他人协商问题。
鼓励孩子从失败中站起来。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身为妈妈,必须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是需要单独去面对生活,如果一味地事事包办,只会把孩子培养成经不起风雨的温室花朵。所以,妈妈们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磨练,让他们去经历和领悟,他们才能变得更加坚强。独立对于孩子来说,不单是一种修养、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能力。可是,孩子独立的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需要妈妈们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在培养独立能力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走些弯路、吃些苦头,但只有经过“摔打”、“磨砺”的孩子,才能树立起自我生存的观念,抛开对妈妈的依赖,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
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好奇心和反叛心理会使得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经验持怀疑态度,他们总想要获得自己的亲身经验。
所以,从小的独立性锻炼,可以给予孩子面对困难和矛盾的勇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心,训练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累积经验,孩子才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将来的人生道路。
妈妈说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孩子离开家庭以后能够很好的成长和生活。对于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小薇来说,外出是新鲜而刺激的,她没有丝毫的难过和不舍,这让我觉得有点不满。可是仅仅是一周的时间,从前那个骄傲、任性的小公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体贴、懂事的小薇,如果不是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她可能很难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尽管她不一定能做好,但经历是最重要的。
评论
孩子的成长包括身体和思想成长,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既然总有一天会离开妈妈,不妨早些让他独自面对一切。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给孩子吃苦和成长的机会。
学会自我保护
故事
小勇的家庭经济状况不错,妈妈也很宠爱他,给他买名牌服装,平时的零用钱也给得不少。
这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小勇得意地向同学炫耀新买的MP3和手机,惹得同学羡慕不已。与同学分手后,小勇在一条巷子里遇到几个小混混,他们拦住小勇。
“听说你很有钱,怎么样,借一点给我们用用!”带头的那个对小勇说。
看情况不对,小勇只好乖乖的把所有的钱都掏给了他们,MP3和手机也被抢走了。临走之前,小混混还恐吓小勇不准跟家里人讲,否则见一次打一次,小勇吓得连连点头。
回到家以后,见小勇脸色不太好,妈妈问他发生什么事,小勇连声说没有,然后就回到房间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小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都会被这几个小混混拦住,他们不断地恐吓、勒索,小勇每次也都是乖乖把身上的东西全给了他们。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察觉小勇总是精神恍惚,而且零用钱也要得比往常多。在妈妈的追问下,小勇终于说出了被敲诈的事情。
看着神情沮丧的小勇,妈妈心里一沉。在去警察局的路上,妈妈也在思索着如何才能让小勇学会自我保护。
专家之言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中国和日本的孩子入住同一家宾馆,进入宾馆安顿下来之后,中国的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机,而日本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找到安全出口,以防火灾等不测事件的发生。
这个试验的结果显示,日本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这其中与家庭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法国思想家让·雅各布·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曾经说过:“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
小叮咛
日常生活随处都可以成为安全教育的课堂。
让孩子学会适应变化的环境。
告诉孩子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培养孩子对社会现象的鉴别与分析能力。
给予孩子适当的磨炼。
在社会日益复杂的今天,妈妈们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让他们认识到存在的危险和不健康的东西和现象,教会孩子如何去区分善意和恶意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孩子脱离父母以后,依然能够进行自我保护。当然,让孩子掌握一些应对紧急状况的求救方法也是必要的,如常用的报警电话号码等。
有一位专门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博士曾指出: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并不等于说社会、家庭、学校就可以放弃保护,社会的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而自我保护也同样重要。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受到故意伤害,侵犯者并不是什么陌生人,而是他们身边的亲人或熟识的人。训练孩子的危机意识,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不仅是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课题。
妈妈说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少,对周围环境可能构成的威胁认识不足,往往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容易受到伤害。后来小勇告诉我,他一直以为只要乖乖地把钱交给那些人,他们就不会再来骚扰他了。也正是这种想法,让那些小混混一次次得逞。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原来是如此地薄弱,他甚至不知道该向父母、老师求助,更不用说报警之类。在给了孩子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忘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的确是我这个妈妈的失职。
评论
父母永远不希望孩子遭遇危险,但不希望不代表它不可能发生,如果能在日常安全教育上花点心思,就会减少许多危险发生的概率,未雨绸缪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