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10531900000014

第14章 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

面对生活的好心态

分享生活的快乐

坚强独立的信念

面对社会的态度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说:“一个男人如果能始终获得妈妈的钟爱,就能终其一生以征服者自居。而这往往就能使他获得成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妈妈更伟大的角色。她们拥有温柔、慈祥、宁静、细腻的性格特质,用自己的爱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也许,孩子需要从外面的世界去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但是人生的精神内涵,却必须要依靠妈妈的教授。而对于任何一个妈妈来说,没有什么比教授给孩子良好的品性更重要,妈妈们费尽心思,教给孩子全部的人生哲学,让他们在面临生活的各种困境时不再紧张,不必彷徨。

孩子是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他成长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说,一个人能正确认识自己是难能可贵的事情,自我欣赏更是一种充满自信的行为表现。有调查显示,当今的少年儿童对自我的发展和自我的力量有较充分的估计,对自我的发展充满信心。在所有受访者中,对自己的长相表示满意的占76.8%,对自己的性格表示满意的占71.3%,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表示满意的占70.0%,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具有能力”的占66.0%,还有76.2%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正确认识自我,对孩子的行为以及将来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幼年时期,孩子经常从大人的眼神、微笑及口头评价中得到某种肯定,会产生认同感、成就感,这是自我认识的开始。

因此妈妈的言行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更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需要经常有人提醒,才不至于盲目自大。妈妈随时随地的客观评价,可以使孩子不会因为一点点的成绩而骄傲自满,被胜利冲昏了头。与此同时,合理的鼓励,也会使孩子不低估自己的能力,避免他们将自己带入万事不如人的痛苦深渊。因此,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是每个妈妈的职责。

与孩子换位思考

故事

小伟这天上手工课,做了一艘玩具船,这是他完全由自己完成的第一件作品。

回到家以后,小伟兴奋地拿着玩具船跑到厨房,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做的玩具船!”

工作了一天的妈妈刚回到家,正忙着做家事,所以感到非常疲惫。

“好,好,看到了。”妈妈头都没抬,随便说了一句话敷衍小伟。

小伟拿着船站在一边,感到非常失望,他原本以为妈妈会夸奖自己做得很好。小伟黯然离开了厨房,来到客厅,他看见爸爸正坐在沙发上看报纸。

“爸爸,你看,我做的船。”小伟将船拿到爸爸的面前。

爸爸这时正在看财经新闻,所以精神高度集中,没有在意小伟说的话。

“爸爸!”小伟提高了声调。然而爸爸只是“嗯”一声,继续看自己的报纸。此时,小伟忽然感觉自己很孤独,虽然自己费了很大的功夫做了这艘船,但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赞扬。小伟将船狠狠地丢弃在房间的一个角落,进了自己的房间,从此再也没有去碰过它。

专家之言

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完全清楚。可是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眼里的世界一定是美丽的、善良的。因此,他们幼小的心灵经常会被一些简单的欣喜与快乐填充得满满的。

孩子的思维是活跃而新鲜的,还没有被那些特定的框框、圈圈套住,他们的看法、触角、观察方法、观察范围、理解能力都与我们成人相去甚远,因此,他们有些时候很难理解成人看似简单的东西,而孩子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我们同样也很难按照孩子的方法去理解。要帮助孩子认识自我,首先就必须学会与孩子换位思考,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没有规则性。身为妈妈,不应该按照固有的惯例去禁锢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用成人的经验去判断。对于孩子的选择,不能简单告诉孩子对与错,而是要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和分析。

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选择题,孩子们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也正在逐渐地认识到自我,开始慢慢弄懂自己希望做什么,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并且开始领悟属于自己的人生。

小叮咛

先耐心听完孩子的选择。

详细询问孩子做出决定的理由。

寻找这个决定中的关键点,并加以肯定。

引导孩子分析其他可能的选择,并一起讨论它们的得失厉害关系。

将所有选择做对比,引导孩子做出相对更好的处理方式。

再次肯定孩子做成决定的关键点。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洁白而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不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多彩的未来吧!而身为妈妈,你能够做的,就是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多一些理解,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这才真正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妈妈说

忽略孩子的感受,是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我也不例外。面对小伟的期待,我却给了他失望。小伟原本希望我能表扬他,就算我不说赞扬的话,至少也应该抬头看一下。但我什么都没做,我没有想过他做这艘船付出多少心血,我只想到我有多累。但是这一次忽略,却给小伟的自信带来沉重的打击,甚至让他失去对手工的渴望。

有时候,我们不妨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把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却没有任何人表示赞许,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评论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父母的天使,妈妈只有细心,才能发现孩子身上的光芒,进而循循善诱,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给孩子一个空间

故事

为了让儿子有更好的前途,苏太太花了一大笔钱,把他送到私立学校。

苏太太本以为可以放心了,可是日子却从来没有安宁过,三天两头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她儿子逃过学校的警卫,跑出去逛街、玩游戏,还和不良少年鬼混,一起抽烟、喝酒。

这些消息让苏太太痛心至极,为了解决问题,她是软硬兼施,先是找儿子谈心,后来打也打过,骂也骂过,还是没有办法。

这天,儿子又逃课了。接到老师的电话之后,苏太太把儿子从学校领回家。

“我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大的力气把你弄进学校,你就是这样报答我的?你说说看,你究竟想要怎样?”苏太太强忍住怒火。

“妈妈,你知道吗?我根本就不想转学,在新学校成绩根本就跟不上。你们做决定从来不问我的想法,总是让我做不愿意的事,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你这是什么话!你吃的、穿的、用的,全都是最好的,要什么买什么。我只要你把书念好,这也算过分吗?”

“可是你总是把我逼得很紧,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妈妈,我不是存心要跟你作对,我想要一点自己的空间,哪怕一点点也可以。我想自己长大。”

专家之言

妈妈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妈妈们卯足劲,想尽办法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参加各种课外补习或才艺班,而且还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反对。这样一手包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没有丝毫的自我空间,不仅会产生许多副作用,甚至还会激发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无意中便将孩子引向相反的道路。过多的干涉,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

小叮咛

可以给孩子提建议,但不要替他做决定。

只要不出问题,尽量不要干涉孩子的决定。

除了学习时间外,多让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

学会倾听孩子的感受。

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妈妈看不惯孩子闲下来,一旦孩子停止读书和写字,就会想要找点事情给孩子做。其实,大可不必让学习将孩子的生活占得满档,应该给他们一点自由的时间,哪怕只是发呆。英国心理专家理查德·赖瑞(Richard Lary)认为,孩子发呆或是无所事事,其实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如果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就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逐渐希望拥有越来越多的私人空间。可是,妈妈们对此根本不了解。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当问到“孩子跟同学、朋友打电话时,你会怎么做?”时,有36.23%的妈妈表示会“坐在旁边听”,19.18%的妈妈会“到其他房间偷听”。而当孩子和朋友或同学在家里聊天时,21.12%的妈妈会“参与他们的谈话”,16.68%的妈妈会“坐在一旁听”,13.42%的妈妈则表示“尽管走开,但忍不住会偷听”。

如此严密的监视,妈妈们也算得上是用心良苦。可是,只有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成长,他才能成为一个头脑灵活、身心健康、有主见且富于创造精神的人。如果真的为孩子的人生担心,就要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思考和塑造自己的世界。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就是妈妈给予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妈妈说

儿子逃学那阵子,我最常说的就是“我白养了你十几年”。总觉得是儿子不理解我身为妈妈的苦心。可是,后来我细细回想儿子的话,发现自己其实根本不了解他到底要什么。身为妈妈,很多时候在意的都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他内心的需求。而这种关注会使得我想去控制孩子的一切,唯恐他走错一步,就再也无法回头。后来我终于想明白,应该给孩子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留一点空间给孩子,又何尝不可呢?

评论

总被妈妈关注的太多,孩子会丧失自立的能力。既然无法永远为孩子负责,不如早点给他空间,让他学会如何自己飞翔。

让孩子找到方向

故事

小曼不想再参加舞蹈班,想学画画。这天吃过晚饭之后,趁着全家看电视的时候,小曼准备跟妈妈说自己的想法。

“妈,我可不可以不去舞蹈班了,我真的不喜欢跳舞。”小曼拿出撒娇的样子,希望能够打动妈妈。

“都学半年了,干嘛又不想跳了呢?”妈妈认为小曼长得很漂亮,而且身材又好,所以当初小曼说要学跳舞,她也就没反对,希望能够培养女儿的气质,可是为什么女儿突然又改变主意了呢?“现在不流行跳舞了,好多同学都在学画画。”小曼有点委屈地说,“大家现在都是在聊画画的东西,我根本插不上嘴,觉得自己好落伍。”

“既然这样,你可以去尝试一下画画。但是,我建议你也别把舞蹈停下来,等两样都学一阵之后,再来做最后的决定。”

小曼没有想到妈妈这么爽快就答应了,立即就报名参加了绘画班。一个月过后,小曼主动提出停止学画画,因为需要长时间保持安静的绘画对她来说很难受,远不及舞蹈所能带来的快乐。几年后,站在舞蹈大赛领奖台上的小曼说:感谢妈妈给我选择的机会,帮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专家之言

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妈妈们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经历所累积的经验,使得妈妈们在培育孩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陷入个人经验主义的思维模式中,将自己对社会的期望转移到孩子身上。

其实,面对逐渐成长的孩子,妈妈需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一方面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就是让孩子知道即将扮演什么社会角色。

喜欢设计孩子的人生方向,是大多数妈妈都会犯的毛病。妈妈们往往都会依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来判断事情,认为一切都应该以学业为重,但凡是跟学业无关的兴趣爱好,就会被当作不务正业而被否决掉,其实这是在妨碍孩子发挥才能。另外,妈妈也会因为攀比心理而逼迫孩子去学习某种技能,完全不考虑这些技能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是孩子将来发展的方向。这样盲目的举动,让孩子不仅会学得很无趣,也会逐渐丧失把握人生机遇的主动性,因为什么事情都会有妈妈替他做好决定。

小叮咛

可以期待孩子的将来,但不要给孩子设限。

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鼓励孩子尝试,发现更多可能。

高分数不一定高能力,成绩是基础,兴趣才是方向。

放下架子,孩子也许会更愿意听你的意见。

日本一位教育专家指出,最初教育的意义是指应该发挥个人的个性,使之开花结果。事实也证明,许多在人生道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的成长道路都是由自己选择的,因此才使天赋得以发挥。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他从小就喜欢数学,但父亲却希望他学医,理由是数学没有办法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一开始伽利略也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自己的兴趣,便毅然转投数学,最后成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所以要奉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妈妈们,不要逼迫孩子去学习,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碰壁,但相信孩子一定可以从中找到适合的方向,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将成为你的骄傲。

妈妈说

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他们的兴趣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身为妈妈,面对孩子提出的想法,我完全可以强制要求她继续学习舞蹈,但这样就会阻断孩子朝另一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所以,我鼓励她去学画画,也是希望她通过尝试,找出一条更适合的道路,最终选择的也必定是更适合她自己的。这种体验的过程能让孩子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评论

真正的教育是给孩子以帮助,而不是赶着孩子往前走。让孩子自己选择道路,是培养个性和创造力的最好办法。即使有挫折,也是为了将来能够走得更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