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导读
10531600000005

第5章 汉代兵役制度

一、汉代的军事制度

汉代的军事制度,由中央军事、地方军事、边关军事制度几部分组成。

1.中央军事制度

汉代守卫京师长安和皇宫的军队,是直属于中央的军队,主要有:

(1)郎卫,由光禄勋统领,由负责皇宫中宫殿内的警卫工作的郎官组成。

(2)由卫尉统领的负责皇宫中宫殿外宫墙内的警卫工作的卫士组成。因在汉长安城的未央宫,位于城南,故称南军。士兵是从地方轮番征调来的戍兵组成。前期为两万人,汉武帝时为一万人,汉光武帝时为三千人,是皇宫的卫队。

(3)由中尉统领的守卫京师的屯兵。因驻扎在长安城内的北面,故称北军。汉武帝时北军设八校尉,汉光武帝时设北军中候,掌五营校尉。南北军,合计不到七万人。

(4)京师内外的卫戍军。汉武帝设执金吾统帅缇骑巡逻京师内,设城门校尉领城门屯兵守卫长安各门,设左、右、京辅都尉领三辅兵拱卫京师,由执金吾统一指挥此卫戍军。

2.地方军事制度

汉代的郡县设有常备军队,日常由郡尉、县尉进行组织训练。郡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首长,但无调兵权,只能在规定的阅武时间内,如每年立秋日,调集本郡兵进行检阅,称为都试,为期一月。东汉废除郡都尉,由郡太守负责本郡军事,废除立秋日的都试。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州刺史、郡太守拥兵自重,成为地方割据势力。曹操在平定北方的过程中,将地方军队指挥权逐渐回收,采取军队驻屯当地的方式,称为“外军”,由都督主管某州郡军事进行统辖。

3.边关军事制度

汉代在遥远边关、重地、交通孔道修建关塞亭障、镇戍营堡,由边郡的都尉负责,设镇戍兵进行镇戍,镇戍兵有边郡兵,也有从内地轮换征调来的戍卒兵组成。主要负责边地的守备,并征收相关的关税。

二、汉代的兵役制度

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的制度。郡县在籍男子,为国家必须承担徭役,征发丁役为兵,这是一个成年男子应尽的义务。成年男子在二十三岁到五十六岁之间服两年兵役,概莫能外,人人如此。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到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为国家服务。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呢?这是因为,一个人二十岁始成丁,而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可以独立耕种农田了。农业经济限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无法多产,只有惜用,故有所谓“三年耕,有一年之蓄”的说法,按一般情形,年年丰收,是绝对办不到的。平均三年中总会有一个荒年,来一个荒年,储蓄就得用完。农业社会既不会连熟到九年以上,也不会连荒到三年以上。考虑到农民的家庭负担,从二十三岁起,照理农民个人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国家服役了。这一制度,不仅是一种经济的考虑,实在也是一种道德的决定。五十六岁之后的男子可以免除兵役。

汉代的臣民兵役,又分几种。一种是到中央做卫兵,称为“卫士”;一种是到边郡做戍卒,称为“戍卒”;一种是在户籍所在的地方服兵役,称为“正卒”。每一臣民都应该轮到服这三种兵役,尤其是第三种兵役,从成年男子二十岁便开始了。朝廷若遇军事需要,也可以临时征发男子为兵,事毕则罢,男子仍回家务农。

1.到中央南北军做卫兵

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南北军做卫兵,时间是一年,待遇较优厚,来回旅费、吃穿费用由中央供给。皇帝在卫兵初到和期满退役时,往往备酒席款待。

2.到边郡做戍卒

壮丁到边郡做戍卒,凡臣民人人有份。一切费用,都要壮丁自己担负,而戍兵的期限,却只有三天。壮丁也可以选择不去,只要一天出一百个钱,三天三百钱,交给政府,便可免戍。有一百个人不去,应该是三百天的免戍费。政府另雇人去边郡做戍卒的,一去就要他服三百天的戍役。他得到了这笔别人交的免戍费,不仅足够在边用度,还可留一点儿安家,这是一种变通的办法。

3.在户籍所在的地方服兵役

汉代的郡县的常备军队由郡都尉管。凡属壮丁,每年秋天都要集合操演一次,是一次大检阅,名为都试,为期一月,期满回乡。国家有事,再临时召集。这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国民兵。各地方就地理形势,分别训练各兵种,如车骑、楼船、材官之类。

汉代的臣民除了要服兵役,还要服力役。力役是每个壮丁替国家做义务的劳工。全国壮丁按册籍编订,每人每年一个月替国家义务做工,这在汉代唤做更卒。若不去践更(上番),按当时规定,出两百个钱给政府,也可以代替力役。

汉代除规定的义务兵役外,民间有义勇队,志愿从军,国家有事,可以自由报名。一般是比较富有的家庭,尤其是边境郡县的居家,平常在家练习骑马射箭,当国家有事,报名从军,打仗立功,可以做官封侯,这在边郡特别盛,这叫做良家子从军。

“汉代兵役制度利弊得失分析”

汉代的兵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农民的利益。一个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到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这说明国家还是适度地考虑了农民的利益。

从汉代的军事制度和兵役制度看,平时军队人数很多,尤其是拱卫京师的军队人数较多,其余都是地方和边境的守备部队。由于寓兵于农政策的推行,臣民一生都要向国家负担兵役和力役,但国家平时的军费开支并不大,只有在汉武帝时,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军费开支浩繁,人民兵役负担较重。汉武帝之后,由于罢兵收甲,军费开支又下来了,人民的负担又减轻了。

汉代的军事制度规定各地区分别训练各自的兵种,但每年只有一个月的操练时间。中央南北军像是常备军,实际上,士兵的兵役期也只有一年,数额也仅有七八万人。虽说全国皆兵,但并不够用,遇到打仗,由各地调遣,而中国地大路远,也不甚方便。全国皆兵的制度造成的结果是,一则军队数量太多,二则训练太简略,调动不方便,一旦国家有事,有时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全国皆兵的结果就是有名无实。由于汉代发动的对外战争并不太多,有战争的时候也主要集中在汉武帝时,其他大部分时间要么处于守势,要么处于和平相处的状态,所以这个问题显得还不是特别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