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10530100000011

第11章 宋词故事(5)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出典】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原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思想博杂,于儒、道、释均有吸取融汇,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在政见上倾向儒学,在人生处世上出入庄老禅宗。积极从政,坚持操守,但反对欲速轻发,既为新党所不容,亦为旧党所不满;然其生活态度“期于静而达”,观察问题颇能超脱,处世接物又复旷达,故虽历尽挫折漂泊,始终达观。其文学主张受欧阳修影响,反对五代宋初浮巧轻媚的文风。其理论主张对宋代诗文革新贡献甚大,对后代也有影响。其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文坚持了欧阳修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亦多样。诗存2700余首,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山水游记、朋友唱和乃至艺术创作的经验和鉴赏诸多方面,抒写情怀,慨叹人生,讥弹时致,寄寓名理,无不形象鲜明,神味完足。苏诗风格多样,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诸人均有继承发挥,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极为分明,实现了他“系风捕影”能充分达意的文论主张。苏词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刚健为主,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才能,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黄州,住在黄冈东南的定惠院里。有一天,天色暗下来了,他还站在一座坟墓前,仰天叹息。一弯新月挂在梧桐树梢上,一只孤单单的大雁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就是不肯栖息下来。这孤雁莫不是坟中的超超?诗人眼前又出现了昔日少女的身影……

有一次,苏轼拜访惠州温都监。两人每天在书房谈论诗词。温都监有一个刚满18岁的女儿名叫超超。超超久闻诗人大名,一听苏轼到了家中,心中十分高兴,暗想:“他才是我的意中人呢!”于是,她天天在书房的窗外偷听苏轼吟诗,遇到有人经过,只好羞答答地走开。这事传到苏轼耳中,他心里觉得不安,就对温都监说:“先生的千金迷上了诗词,我想做一位红娘,让她与王郎交个朋友;王郎才貌双全,诗、词都写得很好,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温都监一听,笑着说:“多谢先生关心!小女生性倔犟,好几个朋友来提亲,都被她拒绝了!不知她与王郎可有缘分。”果然,超超一口顶回父亲,态度非常坚决。她爱苏轼,爱苏轼的诗呀!

后来,苏轼又被降职到海南岛,超超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这次北还路过惠州,才知道超超已经离开了人世,苏轼连忙来到她的坟前祭扫。这时孤雁哀鸣,仿佛超超在怨恨地哭泣,诗人禁不住大声吟诵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出典】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原作】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集英殿修撰等职。其为人刚正不阿,力主北伐。善诗文,工词。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创作上致力学习苏轼。其诗清婉而俊逸,其词成就最大,现存220余首。上承苏轼,下开辛派词人先河,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着有《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

【故事】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政敌陷害而被罢官,从广西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

这时,临近八月中秋,明月高悬,风平浪静,一叶孤舟荡漾在万顷烟波的洞庭湖上,湖光船影,水天空阔,上下交辉,词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清洁明澈,白玉无瑕的世界里。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忘却了官场中的一切烦恼,只感到自己都融进了这美妙的大自然中。

面对这湖上的美景,词人回忆起自己的做官生涯,感到自己纯正无私和洁身自好,从而对陷害自己的政敌以有力的回击。他不管环境多么险恶,政敌怎样陷害,自己依然稳操航向,志趣高洁,绝不苟同。

就这样,词人张孝祥在洞庭湖上即景生情,挥毫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过洞庭》词,“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出典】

陆游《汉宫春》。

【原作】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2岁遭靖康之难,随父南迁。18岁师事曾几。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进士第一,然殿试时为秦桧除名。二十八年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二年调镇江府通判。乾道二年(1166)罢官。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荐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

三年免官,五年知叙州,七年复罢官;十三年起知严州;十五年任礼部郎中兼实录检讨官。宁宗嘉泰二年(1202)为中大夫,兼同修国史。其诗文生前即为世人推崇。朱熹谓“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杨万里则誉之为“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其经历丰富,视野阔大,师法广泛,故能突破江西诗派藩篱自成一家。形成豪宕丰腴之特色。其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读之令人荡气回肠。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等。写景记游诗如《游山西村》、《怡斋》等情景融洽。其诗风格多样富于变化,汪琬以为南宋诗坛可称大家者仅陆游一人。亦擅词,杨慎言“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文亦堪称大师,《入蜀记》写景传神,引人入胜。其四六文以单行之神入排偶之中,富于创新。着有《老学庵笔记》、《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南唐书》等。

【故事】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四川宣抚史王炎奉诏离开南郑赴临安(今浙江杭州),陆游失去了依傍,亦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的闲职。从前线撤离,南行到成都,使陆游从戎破敌、收复失地、建立功业、报效国家的壮志化为泡影。

在成都的闲适散淡生活,使陆游回忆起南郑的军旅生活。那时的场面多么壮观激烈:挽弓擎苍,呼啸于古垒旁,结伴驰骋,长矛刺虎于平原上。大雪纷飞,聚众饮酒于青毡帐,酒酣兴至,挥毫泼墨于蛮纸上。这种豪爽的情致和狩猎一样,令人回味,令人神往。但陆游来到南郑时,边陲相对平静,并无战事。他这个文武全才的人,没有机遇施展,而是蹉跎岁月,一事无成。

陆游想着想着,看到了眼前的成都,观览重阳节药市,元宵节的灯山,在万花丛中乘骑徐行,酒肆听歌,泣涕随之,这增添了他拏云心事不得舒展的苦闷和悲愤。在这种情况下,陆游写了《汉宫春》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出典】

李清照《渔家傲·记梦》。

【原作】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生于历城西南柳絮泉。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着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病故。

李清照诗、文、书、画皆能,尤擅长词。其创作在北宋和南宋呈现不同的特点。她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如《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活泼清新、婉转曲折。进入南宋,其词则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变早年的清丽、明快为晚年的凄凉、深婉。代表作有《永遇乐》、《声声慢》等。其填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雅有情致。善用白描手法,通过写具体的行动或事物,将抽象的内心活动形象化。语言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其诗所存无多,然题材较词宽广,且见解独特,如《咏史》、《夏日绝句》等。文有《金石录后序》等,该篇以金石聚散寓身世之感,质朴沉痛。另有《词论》一篇,见《苕溪渔隐丛话》,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观点,并全面评论了北宋词人。原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李清照集》、《漱玉词》。

【故事】

女词人李清照不满现状,要求打破沉闷狭小生活圈子的愿望,因此她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拂晓的海面上,水雾迷茫,一望无际,天空中云腾雾罩,如同卷起了层层的波涛。点点星光流动闪烁,就像海面上无数只小船扯起了风帆上下飞舞,来往穿梭。面对这奇异美妙的景象,词人梦见自己飞到了主宰万物的玉帝的住所,玉帝殷勤关切地询问她要到哪里去?

面对玉帝的询问,李清照借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寓意,抒发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她想到自己虽然才华出众,学诗有成,但处在国家前途暗淡、朝廷昏庸无能的时候,精神上十分苦闷,因而发出“路长日暮”的感叹。虽然如此,但她并不消沉,而是自喻为大鹏,以豪迈的气概呼唤着:大风啊,你尽情地吹吧!我要驾着生命之船,冲破现实的樊笼,奔向美好的理想和幸福的未来。

就这样,李清照展开浪漫的想象,创作出清奇意境的词作《渔家傲·记梦》,“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出典】

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原作】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南宋文学家。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名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在今江西)人。宝柘四年(1256)举进士,理宗亲擢第一。累迁至尚书左司郎官。后忤贾似道,遂致仕。咸淳九年(1273),起为湖南提刑。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元年(1275),元兵南侵,天祥组织义军勤王。次年,临安被围,受命入元军谈判,被执,逃归。拜右丞相。益王立(1276),进左丞相,都督江西。卫王立(1278),加封少保、信国公,进屯潮阳。旋兵败被俘,囚拘燕京四年,终不屈,英勇就义。诗存800余首。以临安沦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200余首,多咏物应酬之作,受江湖诗派影响较深;后期500余首,以亡国被俘之惨痛发而为诗,满腔悲愤、忠义凛然,成就辉煌。如《扬子江》、《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为千古传诵。风格上,后期诗主要学杜甫,沉郁悲壮。文存500余篇,“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其《指南录后序》,最为有名。词存10余首,《酹江月》,《满江红·代王夫人作》等,悲愤激越,一如其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卷传世。

【故事】

宋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元军俘获,次年四月,被押解北上。与其一同押解的有同乡好友,一起抗元的邓光荐。

邓光荐曾任南宋厓山行朝官礼部侍郎。他与文天祥一样,也是位爱国志士,他看着宋朝江山即将灭亡,便想投海自杀殉国。结果被元兵发现,把他从海中救了出来,劝他为元朝效力。邓光荐正气凛然,痛骂元军无恶不作,举兵攻打宋朝的恶行。元兵无奈,便将他与文天祥囚禁在一起,从广州押往金陵。

文天祥与邓光荐患难与共,正气相通,一路上诗词唱和,相互勉励,发誓决不投降元朝作亡国之臣。到达金陵时,邓光荐因病而被暂时留在金陵的天庆观,不必再继续北上。他们分手之际,邓光荐写了《送别》诗和《酹江月·驿中言别》词赠给文天祥。

文天祥读着邓光荐的这首《酹江月》词,心中思绪奔涌,万千感慨,便握笔在手,写下了《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词,“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出典】

张炎《清平乐》。

【原作】

三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风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干。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作者简介】

张炎(1248~约1320),宋元间词人、词论家。字叔夏,号玉田、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宋高宗时大将张俊后裔。宋亡,一度北游,后南归,纵游于浙东、苏州一带,曾于鄞县设卜市谋生,晚年落拓而卒。工于词,精于声律,是南宋格律派的最后一位重要词人。

【故事】

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元军一举攻下临安,南宋小朝廷彻底被灭掉了。这时候,词人张炎31岁,这亡国使他万分悲痛。

两年以后,元僧杨连真枷掘了南宋皇家的陵墓,这更使张炎义愤填膺。于是他与周密、王沂孙、仇远、康珏、吕同老等14人,分别以龙涎香、白莲、莼、蝉、蟹为吟咏之题,托物表达悲愤,隐指帝后六陵被掘发之事,抒发对国家沦亡的悲愤。

与张炎同时期有位叫郑肖思的诗人画家,南宋灭亡后,他隐居苏州,不忘国耻,坐卧一定要朝南方,并自号所南,表示不忘大宋。郑肖思善于绘画兰花,但作画时往往不画土和根,于是有人问他:

“为什么你画的兰花没有根呢?”

郑肖思沉痛地说:

“国家和疆土都已属他人,亡国之人无家可回,亡国之兰无土可以生长,即使画了根,叫它生在哪里呢!”

一次,张炎听朋友说起郑肖思,深为感动,很想得到郑肖思的一幅无根墨兰。但他又听人说,郑肖思的墨兰“不妄与人,邑宰求之不得”,因此张炎也不敢再存此想法,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天,有人把张炎的这个愿望告诉了郑肖思。谁料,郑肖思立即研墨展纸,为张炎浓笔泼墨,画下了几枝疏兰送给张炎。得到这幅画以后,张炎观赏了很久,不禁由衷地感叹道:

“多么好的兰花啊!可惜它没有生长的土地。”

张炎从兰花傲然挺拔的姿态中,看到了郑肖思不畏强敌的爱国情感,于是产生了敬佩之情。他欣然命笔,写下了《清平乐》词,“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