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钻石就在你家后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10530000000014

第14章 积极思考(2)

詹姆斯·E·艾伦说:“学会了问问题,就已经学会了思考。”思考将带来新的问题。基布尔学院的威廉·休斯克教授在心理研究教师团里能够自成一家地独立出来,主要依赖他对人的早期心理研究卓有成效,使牛津大学在心理研究上有了自己的一张王牌。威廉·休斯克的最着名结论是:“个性从第一个疑问开始形成。”他认为婴儿时代的疑问将人生导向疑问的深渊。他认为如果婴儿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好奇和敏感,最终将成长为具有社会倾向的个性;而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的婴儿,最终将具备内省式的个性。

人生必在思考中度过。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思考。一个人不惯于思考,生活就变得机械、麻木、没有了创造力,根本不可能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个性,永远是三流人物。

一个人要想保持头脑灵活,必需掌握一定的诀窍,主要包括:

(1)经常用脑

思考对大脑来说,如机器运转,不思考的大脑就会像久停的机器一样锈蚀。经研究证明,人脑智能远未完全被开发出来。经常用脑无疑是开发智能的良方,多阅读多提问,能促进脑细胞更好地新陈代谢,提高思考和记忆力。

(2)信息筛选

人脑可贮存1千万亿条信息。如此多的信息如不加以筛选,必将互相干扰,影响思考效果。每天都应该对进入脑中的信息做一次回忆整理,分清主次,对主要信息可用脑力去思考并进行记忆,对次要信息则可以不做强化记忆。

(3)有张有弛

在大脑神经细胞中,各细胞群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当思考研究每一问题时间过长时,人往往会感到疲劳,效率会下降。

这时可转换一下思考内容,或者去阅读一下图书资料。这样有助于脑细胞功能恢复。当脑力工作疲劳时,可转换一些体力劳动和娱乐活动,这样可使紧张的脑神经松弛下来。

(4)体质投资

高效率的脑力工作必须有良好的身体做保证。思考中脑细胞对氧的需求量很高,体质差的人吸收氧的能力低,常常大脑供氧不足。因此思考时间长了就会头晕。如此说来,加强锻炼,增加营养,对健脑补神都是很重要的。在主食中增加蛋白质、葡萄糖、卵磷脂类食品对大脑很有益处。另外,充足的睡眠也是补养大脑的方法。睡眠是精力源泉,是患者的良药。生理学家证明,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记忆整理。睡眠时大脑可以对白天积累的信息进行自动调整,为日后使用提供资料。

人生必在思考中度过。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思考。一个人不惯于思考,生活就变得机械、麻木、没有了创造力,根本不可能成就一个了不起的个性,永远是三流人物。

处理问题要三思而行

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要讲究一个用心。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经过心中反复考虑才决定的,那肯定是一种任意鲁莽的行为;与人交谈,如果没有用心去听,很快会惹来朋友的不快,以至拂袖而去;同样,学生上课时没有用心地去听老师讲课,这一节的内容知识肯定没有掌握,以至到考试时,才抓耳挠腮。时时事事都要三思而行,要用心去听、去看、去学,才能不鲁莽行事,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均敏于思。

不思就不会有孔子的学说,不思就不会有屈原的《离骚》,不思就不会有王充的《论衡》,不思就不会有祖冲之的圆周率,不思就不会有张衡的地动仪,不思就不会有李杜诗篇,不思就不会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无一例外。

三思而行的具体方法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剔除成见法

凡事思考,不要戴有色眼镜去观察事物,做判断之前不要带有成见,本能的不是喜欢,就是反对。剔除成见的思维方法,目的在于使你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并且不受头脑中的定势所左右。

(2)面面俱到法

凡事决定以前,要确切地看清所考虑问题的任何细节,不要有所遗漏与忽视。任何细节的遗漏和忽视,都会影响事情的质量。

(3)慎始敬终法

凡事三思,要慎重地预想自己行为的后果,然后从后果来反推所面临的选择。

(4)确定目标法

凡做事,必须思考做事的目的,避免行动的盲目性。如果对行为的目的始终非常明确,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解决问题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重点思考法

凡事不仅要多方思考,更要找出重点、关键之点优先思考,以决定对事情的取舍与方法的运用。有的人在考虑问题时,不分主次,只凭一般的感觉。凭感觉的思考方法,不能在诸多因素中,选择出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c(6)博采广选法

凡事思考还要博采众议,对各种意见和看法进行广泛地选择,筛选最佳方案。

(7)设身处地法

人们在各抒己见时,常常与对方的见解发生抵触。尽管是邻里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夫妻之间,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果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僵局,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8)思想解决法

有时,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常感到已经绞尽脑汁,但仍是百思不得其解,便需要开拓思路,突破原有的模式,进行大胆的设想,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要学会“狂想”,要想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即使被认为不着边际,乃至荒诞不经,也不妨试它一试。

行成于思,毁于随。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均敏于思。

走出思考误区的4大陷阱

思考是一件重要的工作,最令人费神,也最冒风险。有的人为什么会失误,其中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许多情况下是由于思考方式不正确,如事先没有收集到准确的信息,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选择等。

但有的时候,思考失误的原因不在于思考过程本身,而在于思考者本人的主观想法。研究者已发现影响人们思维的一系列的缺陷或陷阱,有些是错误的感觉,有些是偏见,有些是我们思维中非理性的因素。

之所以称其为“陷阱”,是因为它们不易察觉,它们就融于我们的思维过程中。

(1)现状陷阱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请10个人出来,每人发给一份小礼物,礼物有两种,分别是漂亮的杯子和好吃的巧克力。这两种礼物价值相同,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和别人互相交换。按理说,应该有1/2的人去和对方交换,实际情形只有一个人这么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现状效应在发生作用。这种现状效应是一种陷阱,隐藏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是一种自我利益保护心理。

要打破“现状”,就要采取行动,而行动本身又意味着风险,承担风险就有可能面临指责。维持“现状”,在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这是减少我们心理压力的途径,但在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日常经历还告诉我们,当选择越多时,我们越容易受现状的影响。公司里碌碌无为的员工一般并无多大风险,但如果有新点子,却做错了事的人则有可能招来指责,甚至被扣奖金、炒鱿鱼。许多公司在实施收购后,都不愿意冒险立即采用一种全新、合理的管理方法,其中典型的理由是”等形势稳定后再说”。其实时间拖得越久,现有的结构影响就越牢固,改变起来就越难。

如何对付现状陷阱呢?

①牢记所订立的目标,随时审查自己是否被“现状”困扰,现有的情形是否是成功的障碍;②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或努力,这样做只是自欺欺人;③去寻找其他的方法,并权衡利弊;④记住对现状的渴望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将来的现状与今天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

(2)结构陷阱

宾西法尼亚和新泽西是美国境内相邻的两个州,为了减少车辆保险费用,两个州对法律都做了一些相同的修改。其内容是:如果驾车者放弃对某些交通事件的起诉权,他们就可以少缴纳一些车辆保险费。

在表达方式上,宾西法尼亚州的法律规定:“你拥有所有交通事件的起诉权,除非你另外声明。”新泽西州的法律规定:“你自动放弃某些交通事件的起诉权,除非你另外声明。

结果,在宾西法尼亚州只有25%的人选择了有限的起诉权,新泽西州的比例却高达80%。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措辞不同,新泽西州就花费了两亿美元的诉讼费和车辆保险费。这就是结构陷阱的影响。

如何设计问题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决定。

如何防止这种结构陷阱呢?

①不要机械地接受问题;②尽量由自己提出问题;③不断地怀疑问题;④把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做一比较,如果适用就采纳下来。

(3)沉锚陷阱

现在请一组人都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新加坡的人口超过2000万吗?

②你猜新加坡的人口有多少?

再请另外一组人回答:

①新加坡的人口超过1亿吗?

②你认为新加坡的人口有多少?

实践证明,人们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无形中受到了第一个问题的影响,第二个问题的答案随着第一个问题数字的增大而增大。这个简单的实验足以说明人们心中一种常见现而有害的现象,即“沉锚效应”。

当我们考虑做一个决定时,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铁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地方。

沉锚效应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有时是别人无意中的一个建议,有时是晚报上的一个数字。

怎样避开沉锚陷阱呢?

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②不被某个人的意见左右;③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④向顾问、咨询员提供广阔的思维的条件。

(4)有利证据陷阱

有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要做一个是否取消增加机器设备计划的决定。因为他担心公司的出口业务的增长会放缓,又担心出口的货币可能会贬值,从而影响产品竞争力,并最终会减少出口量。在做决定前,他向最近刚刚否定了一项建设计划的老朋友请教。最后朋友劝他,赶紧取消机器设备的采购计划。

一时之间,这位总经理陷入了茫然之中,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在这个时候,不能急着做出决定,因为有可能会掉进“有利证据”的陷阱之中。这种“有利证据”陷阱会诱使人们寻找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躲避和自己意见相矛盾的信息。

怎样绕过有利证据陷阱呢?

①审查自己对各种信息是否给予了相同的重视;②征询别人的意见时,不要找那种模棱两可的对象;③努力向自己意见相反的方向着想;④审视自己的动机,我是在收集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还是在为自己的决定寻找有利证据?

当我们在做思考时,偏见、错觉都会影响思考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些小把戏的存在和它们的危害性,至少可以测验和约束自己,找出主观错误,采取行动来避免走入思考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