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搭建心灵沟通平台(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
10527500000005

第5章 中学生的沟通技巧(1)

友谊,在中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同学、朋友之间的情谊称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友谊就会长久;反之,友谊则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把握同学间正常的交往呢?

1.怎样与人建立真挚的友谊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美好而又亲密的情谊,是激励人前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人们通过人际交往,以及在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人类一致的价值,以至成为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友谊是人与人之间长久相处建立起来的情谊,是在交往中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的。友谊是连接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心灵的索桥。这桥是如此坚固、如此崭新、对对方是如此重要。

交友三原则

友谊是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也曾经失去过的。而失去的原因,就是不懂得友谊的真正含义。朋友之间难免有一些摩擦或一些矛盾,只要双方互相理解、宽容、原谅,不愉快就会烟消云散,彼此的友谊也会更加深厚。

真正的友谊是不含有嫉妒心理的,当朋友取得某方面的成就时,你应该学会欣赏他的成功。因为嫉妒会伤害了朋友,还会使自己失去朋友,在朋友需要帮助时,你就要为朋友尽心尽力为朋友排除烦恼,克服心理障碍。

有位哲人这样评价友谊:“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的孤独者,没有友谊的社会,只有一偏繁华的沙漠。”可见友谊在人生的道路上起着重要作用。

中学生陈某是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夸他有出息,父母为他高兴,同学都羡慕他。他自己也很努力,可是最后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原因是结交了不该交的朋友。

事实上,像这样因交友不慎而犯错误的事例屡见不鲜。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交往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影响着中学生学生的未来。

因此,要善交益友。应该同那些能够帮助自己进步,能够在某些方面给自己以良好影响的人交朋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结交益友,让友谊的力量来为自己的进步助一臂之力。那么,每个人也应该同时完善自我,争取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益友。

不交损友。损友,指对自己的道德品行产生不良影响的朋友。他会在不知不觉中用不良的东西影响你,腐蚀你,导致你在道德品行上倒退,严重者甚至使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毁掉你的一生。与其它情感一样,友谊也有一个品质问题,也有品质的高低、优劣之分。与损友相交,那种友谊必是低品质的、有害的。

乐交诤友。诤友,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的错误,批评、帮助自己。真挚的友谊,不仅表现在能与朋友共享欢乐,能为朋友排解烦恼,能替朋友分担不幸;还表现为对朋友的缺点和错误能进行坦率地批评与诚恳地劝告。乐交诤友需要具备听取逆耳忠言的度量和知错必改的勇气。因此,面对朋友直言不讳地批评,一定不要生气、记恨朋友,而应该欣然接受,并且衷心地感谢朋友,做到乐交诤友。

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是交友的三原则。只有掌握好这三原则,才能建立起高品质的友谊,从而对人一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人建立真正的友谊

在人的一生中,友谊是鼓舞人前进,促进人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完善,特别是对人的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学生,要获得真挚的友谊,保持发展朋友关系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交友。这不仅有助于寻觅知音,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而促进情感升华、道德发展。

2.慎重交友。人际交往必须有所选择,不能无目的地滥交朋友。

3.以心换心。友谊是相互的,只有关心理解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心。

4.坚持原则。朋友交往必须坚持原则,那种不分是非的江湖义气,不讲好歹的曲意迁就,绝不是健康的交往和友谊。

5.异性交友。异性友谊不是爱情,男女同学交往应端正动机,保持人际距离,理智地把握好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6.珍视友谊。珍惜得之不易的友情,多进行联系和接触,友谊才能持久。

友谊,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而形成的。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友谊,那么世界将变得空虚,冷漠。然而,友谊是建立在诚实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而忠诚是赢得友谊的法宝。在古希腊神话里,亚逊斯有一次到了阿尔卑斯山下,遇到了天神,天神说:“亚逊斯,你有朋友吗?”亚逊斯说:“有,他爱我胜过爱你。”这句话激怒了天神,他决心杀掉亚逊斯的这位朋友,便询问这位朋友是谁。亚逊斯看出了天神的用意,就闭口不答。

天神许诺让亚逊斯成为一个尊贵的国王,拥有美丽的妻子。但这一切都没能打动亚逊斯的心。然而,天神还是抓到了亚逊斯的朋友,他没有立刻杀死他,因为他对亚逊斯所说的话并不是完全相信。于是他就用同样的手段引诱亚逊斯的朋友,只要他愿意背叛亚逊斯,他就得到一切:财富、权势、美色。但是亚逊斯的朋友并没有动心。天神很是感动,就放了他们。亚逊斯和他的朋友彼此忠诚、信任,凭此共渡了难关。

可见,忠诚是友谊的基石,只有彼此忠诚,朋友之间的情谊才会牢固。勾心斗角或建立在利益关系上的友谊皆失去了忠诚,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情谊。

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给人帮助是很重要的。这种帮助,不是简单地指金钱、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出于真心的感情上的交流、精神上的慰籍,以及对痛苦的分担、对困难的解决。在你生病的时候,同学陪你去医院,或者在你学习上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你耐心的讲解,你对这个人的接纳程度将远远高于其他人。

学会帮助人,将使你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人生离不开友谊,事业离不开友谊。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与朋友建立了真挚友谊,就会使人奋发向上,充满活力、更加幸福。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友谊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东西。它需要人与人的友情来培养,它那么脆弱,又那么宝贵,它可以使你得到快乐,也可以使你孤独,它就是朋友之间的珍宝。

2.如何克服交往中的多疑心理

据有关专家调察表明,在当今的大多数中学生中,你们经常产生敏感多疑的心理障碍,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上课时不敢抬头看黑板。因为看黑板,就会看到老师,与老师目光接触,老师就会洞察出她“肮脏的心灵”。为了不让老师体洞察出她所谓的“肮脏的灵魂”,就完全靠听觉来听课。可想而知,他(她)的课堂学习效率有非常低,成绩非常差。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还有的学生,感到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冲着她的,不论男老师和女老师,他(她)都会偷偷的骂老师是“流氓”。有的学生怀疑自己的某个部位有毛病,其实,通过严格的体检,发育正常。即使在好几个医院检查的都一致:“正常”,仍然觉得自己的身体异常。于是成天都是提心吊胆地学习、生活,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学习成绩也一差再差,生活得很累。

小于自从上大学后,开始过分注意别人的评价,对自己很不自信,不管干什么事,都持有怀疑的态度,慢慢地他便出现了多疑的毛病。有一次,他在图书馆自习时,因为争座位,与一个女同学争吵起来,最后还是那个女同学赢了“战争”。当时周围有许多同学围观。此后在班里只要听同学说谁在图书馆出过丑,他都认为同学是在说他,总感觉那些同学看不起他,嘲笑他。其实事情过去那么久了,谁还会记得他那次在图书馆与别人争座位呢?

中学生的多疑心态,往往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往往别人无意的行为就能让多疑的人误解为别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

着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疑心重重的人。比如,对他说一句问候的话,他也再三品味“言下之意”;你无意中的一个玩笑,他就会认为你是笑里藏刀、不怀好意;看见两个人小声说话,他就猜想是在议论自己的缺点等,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常常令疑心较重的人左思右想。那种高度的警觉性和冲动的性格,令人不得不敬而远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学生产生这种多疑敏感的心理呢?

1.家庭因素。造成你们多疑敏感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方面的不良影响形成的。如:有的父母,好多疑敏感,你们靠观察学习获得;有的是父母间经常发生冲突、争吵、打架,你们的心理长期紧张不安,你们为一点小事就焦虑万分;有的是父母太娇惯你们,你们在家里以自我中心,到了学校,认为自己完美,无缺看不惯别人的言行,认为别人都是与他或她作对。

2.假想目标在作怪。对某人或某事猜疑一般都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日常我们画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假想目标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3.对曾受过交往挫折的一种自我防卫。有些中学生产生此种心理,可能是因为以前由于太轻信于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曾挨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了。

4.缺乏信任。古人有言:“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有时“信任”的缺乏,往往以同“自信”有着有不密分的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在猜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人别人的谈话就是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而一个自信十足的人,则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敏感多疑的心理。

如何克服多疑心理

敏感多疑的心理,不仅可以使中学生对他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还使长期受到多疑的折磨,而痛苦不堪,所以,克服敏感多疑的心理成了当今中学生势在必行的措施。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敏感多疑的心理障碍呢?

1.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正确的看待自己。人有短处也有长处,所以不能光看到自己的短处而忽略长处。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正确利用它来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中学生信心十足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时,就不会再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和为难自己了。

2.及时沟通,解除疑惑。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心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真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3.改变“对己宽,待人严”的思维方式。疑心重的中学生,大多都表现在对自己要求不高,但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都看得那么重,许多无端的多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别人的苛求往往也同对自己的“宽容”有莫大关系,倘若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对他人的要求宽一些,那么就不会再封锁端猜疑别人是否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讲了不利于自己的话,从而也不会在疑神疑鬼,自寻烦恼了。

4.认识危害,加强修养。要认识到无端猜疑的危害及不良后果。认识了多疑的危害,也就要果断地克服多疑,要用高度的理智、宽阔的胸怀,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只要我们心广大如天地,虚旷如日月。就不会为这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无端猜疑了。

5.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6.自我暗示,厌恶猜疑。当你猜疑别人看不起你,在背后说你坏话,对你撒谎的时候,你心里可以不断地

反复地默念“我和他是好朋友”,“他不会看不起我”,“他不会说我坏话”,“他不会对我撒谎”。“我不该猜疑它”,“猜疑人是有害的”,“我讨厌猜疑”等等。这样反复多次地默念,就能克服多疑的毛病。心理学家证明,从心理上厌恶它,在观念和行动上也就随心理的变化而放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