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心灵体操自助训练(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
10525200000007

第7章 控制上网成瘾(3)

所以,订一个清晰的学习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了计划,青少年自己就知道每天要做什么,并且,这个计划一定要有可操作性,目标要切合实际才行。不要放纵自己,每天按计划生活,时间久了,当计划变成习惯后,生活也会充实而快乐起来,自然就会远离网络所带来的自我封闭了。

从网络中回到现实

一、为自己创办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

如果有一个民主、和睦、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青少年通常是不会沉迷于网络当中的。因为,和谐的生活环境给了他们足够的自由、平等和快乐。因此,青少年要学会与父母通常,对于父母的专制行为要让他们知道对自己的危害,同时对待父母也要像朋友般的理解和宽容。

广大青少年如果发现自己有上网成瘾的倾向,可以让父母或同学对自己进行督促,并且要积极地配合他们的“监督”工作,以便自己早日摆脱网络的困惑。要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空间当中,要加强自己对外沟通和交流能力。将自己的想法,说给父母或同学、老师听,听听看他们的想法,让他们为自己提供宝贵的议建,不要一味的逃避或逼迫自己。

二、学会自我调节

具有消极心理的青少年可以拿出两张白纸,一张写出自己能够成功的理由,另一张写出失败的教训,然后把两者做个对比,把失败的理由逐个予以否定,比如“粗心大意”,可以修正为“我上次考试成绩那么好,这说明只要我认真对待,今后还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青少年要不断地去挖掘自己成功的理由,并加以肯定。这样在自我调节中就会慢慢地从消极心理中走出来,还会拥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三、允许自己上网

网络本身就不是洪水猛兽,所以没有必要刻意去逃避它;更何况,在信息现代中,网络无处不在这是无法逃脱的。所以,青少年不要一味的回避上网,毕竟现在是一个网络的时代,你可以正确地、科学地上网,浏览一些对自己有益的网页、找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可以跟自己做个约法三章,允许自己上网,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或者限制上网时间,久而久之,自己就会对网络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一个人如果遇到挫折感到苦闷、烦恼、情绪处于低潮时,就暂时抛开眼前的麻烦不要再去想引起苦闷、烦恼的事,把注意力转移到较感兴趣的活动和话题中去。试着用美好回忆来冲淡或忘却烦恼,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当自己总是控制不了的想上网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焦点,想一些其他比较感兴趣的事,也可以跟同学或朋友出去逛街、看电影、聊天、看书等。

4避免网上寻找感情寄托

你的困惑:网聊给了我快乐,也给了我懵懂的爱情。虽然看不到她的样子,但是,我从她的字里行间与电话中的声音可以感觉到,我们都是需要“爱”的人。但是因为她,我的心全被占据了,没有了学习的空间,成绩也直线下滑。

心灵故事之

林涛是一名中学生,学习成绩很优异,在一次数学竞赛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父母很是高兴,出于对他的奖励,便在家中配了电脑,并且包月上网。父母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但是,近段时间却发现他总是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学习成绩落到班级第三十几名。当月电话费陡增到千元之巨,同时,一个外地的长途号码引起了家长的注意。通过与林涛的谈心,父母才得知,他通过网络结识了一位14岁的外地女生,二人互通了情况。经过3个月的网上聊天,已经到了焦不离卿的地步。由于沉迷于网恋,他现在天天都盼着下课回家跟他的女朋友在网上见面,根本没心思学习。

透视心灵深处

如今的中学生都是在一个和平、稳定而又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成长的。从大环境来看,他们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成长的一代人,又是与网络在我国发展同步成长的人。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信息化、开放性、多样性,必定带来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人格的多重性,对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冲击和诱惑,而基于虚拟,开放特征而建构的网络社会则在可能性上加剧了这一影响。从小的环境来看,当代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物质相对丰富。而且,如今的社会生活节奏有了明显的加快,有很多父母为了工作而忙碌不停,根本就没有时间用来与子女进行交流、谈心,还有部分家长即便对青少年表现出了关心,但也只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导致青少年内心孤独、精神世界空虚,进而在网上寻求慰藉。中学生发生网恋的例子已不在少数,而且就目前的形势看,大有发展蔓延之势。

曾有一位中年男士这样说:“有一段时间,我闲极无聊,就上网聊天玩,那些小女生真好骗啊,我说什么她们都信,还真以为我是个年轻帅哥,想约我见面呢。说实话,后来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无耻,再也不忍心骗下去了,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还有我这份良心吧?那些青少年真让人担心啊……”

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这个e时代的潮流中,接触网络都带有一种好奇心,会有一种新鲜感。也许,他们能够通过网恋这种渠道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得到一时的“快感”,但这仅仅是短暂的梦幻而已。网络本身是虚幻的,真真假假,正好给那些图谋不轨的人钻这个空子,他们利用人们对网络的美好憧憬而进行犯罪。所以,青少年不得不慎重的思考一下,不能整天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网络情感世界里。更何况,我们现在还是一位未成年的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网恋只会浪费我们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会影响自己的情绪,甚至给我们年轻的心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影响我们的学习,这势必会为自己的前途发展埋下隐患。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恋爱的方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从封建时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革命年代的“红色恋人”;从“爱人同志”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告征婚”、“婚介热线”,一直到目前网络时代的“网络恋爱”。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网络作为最新的交流手段,具有信息传递的瞬时性、广泛性、超时空性和虚拟性、符号互动性等优点,它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网络也充当了一部分人“恋爱”交流的理想方式、手段,使得“恋爱”的年龄提前,出现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网恋”现象。

青少年恋爱产生的原因

首先,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渴望和激情,这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但是这种情感长期为现实环境所禁锢和封杀,他们急需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或者精神寄托。而网络正好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无约束的自由环境和美好空间,他们完全不必担心对方会泄露自己的小秘密,也不必直面现实中那种冷酷表情。他们可以在网上一吐心中的不快,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释放,一种解脱的有效方式。所以,网恋就成了青少年在网上寻找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的异性常常是不完美的,而且是难以接近和直抒胸臆的,而在网络中就完全不同,他们谁也看不到对方,不用直接接触,双方都是处于“双盲”状态,这样就可以无所拘束、放心的交流彼此的情感。在他们头脑中,存在了一种绝对理想化的意念——没有什么事情比爱情更甜蜜更梦寐以求。时空的距离使彼此增加许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美感,在他们的心中对方是完美的,通过网络大胆的直抒胸臆,表达着他们的感情。在与网友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品尝到——引起异性的理解、体贴和温情,弥补一下对异性的好奇心和渴求心。但是,毕竟这种好奇心与渴求心是不可告人的。

另一方面,主要是青少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与异性交往的经验较少,而感情又比较热烈和纯真,他们总是毫无防护意识的轻信他人。他们是社会群体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的群体,他们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规范,不断地寻求和尝试新的生活方式,因此,虚拟的网络社会便成为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以外的新生活空间。

曾有人暗访某网吧时发现,来网吧上网的青少年占到了网吧顾客的一半之多。其中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也有相当一部分上网是为了聊天结识异性朋友。有位网管直言道:“现在的学生成熟早,网恋现象是常事儿,有的学生把外地网友约到本地来玩,并不稀罕;而处于本地的网友见面更是经常的事。”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很多青少年把时间浪费在上网聊天上,他们对老师和父母撒谎,只是为了来上网聊天,使很多青少年为此而荒废了学业。由此看来,青少年“网恋”现象不容忽视。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处理网上的感情关系,是一个值得成人关注的问题。

解开心结

尽管网恋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但是如何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确实需要认真研究对待。我们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更应该自觉远离网恋这些害人的东西;学校也应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不断向学生设立适当的、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以增进学生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进而达到以健康情感替代虚幻恋情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的促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自身发展。

其实“网恋”这一名词,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陌生。网恋在青少年当中已成为最普遍的现象,也是目前网上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互联网也逐渐步入千家万户。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通讯工具,为我们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方便而迅捷的交流方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恋爱方式也就产生了——网恋。

对于这种现象现有以下两种观点,观点一: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认为,网络上的大多数东西都是缥缈虚无的,网络上的爱情也是一样,他们认为网络爱情,只是无聊的人在无聊的时候玩的一种无聊的游戏,那只是他们的一种感情寄托,所以,网上的爱情不可当真。与其相对的另一观点是:网恋是现实中恋爱的延伸,是一种新型的恋爱方式,是这一时代的潮流。持这种观点的青少年认为,网恋和我们一般的恋爱一样,既然找到了一个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那你为什么还要在意是在网上认识的还是在网下认识的呢?

通过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对于网恋现象的不同观点,对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可以说是各有其理。很多人认为,这个话题似乎是属于成年人的,但是,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在青少年身上,这就不能不引起成年人的关注。当今很多青少年正在通过网络演化出一种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颠覆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网恋的出现以及盛行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高,所以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方法,不能单纯地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