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人生笔记: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10519400000035

第35章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化和急剧淘汰的时代,无论干哪一行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就算不错了。因此,编这样一本自选集,就成了对我的挑战。这些小说大多发表于二十多年前,最近的也完成于十几年前,中国社会出版社和他们的编辑却坚持认为还有出版的必要,相信还会有读者。我除去感激他们的美意,还期待着结果。

自选自序编自选集,我把重点放在了散文、随笔上。皆因它代表了我近年来的写作兴趣、写作状态和主要收获。这是我以前所没有想到的,走上文坛之初,我曾想当然地以为自己会将小说创作进行到底。不可想象一个作家会不以写小说为主。

―九九二年早春,《文汇报》副刊的主编肖关鸿约我开个专栏,每周一篇,篇幅可长可短,以两千字为宜。我答应了,一是盛情难却,二是觉得这很容易,多年经营小说剩下了不少无法用于小说的边角余料,正好顺笔成文,开辟一个专栏。不想这一写就收不住了,《文汇报》的专栏结束了,又新幵了别的专栏……十几年下来,除去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人气》和《空洞》外,其余的都是散文和随笔。要编自选集,不选散文、随笔还能选什么?出版社约我这样一本自选集,自然也是冲着我的散文、随笔来的。

我解释这种中短篇小说断档现象,无外三个方面的原因:

—是我个人的原因,写了很长时间的小说,想换一种文体,也许一个小说家到了某个阶段或达到一定的年龄,小说便很自然要少写甚或干脆不写,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散文和随笔的写作上。但,话也不可说得太绝对,说不定哪一天还会回来,又萌发写小说的强烈欲望。

第二,可能跟散文的文体有关。散文是一种非常自由又非常讲究的文体,自由就体现在一个散字上,可记事,可抒情,可写人。我的这本自选集就按这个顺序分成上、中、下三篇。然而,散文的讲究也在这个散字上,既要散得汪洋恣肆,又要谨严精美;既要散得自由舒张、辞赡韵美,又要意境深邃、夭矫奇崛。所以过去的散文宁失之矫饰,也绝不平淡浅易,散文必须是美文。

第三,或许与今天的社会现实有关。现代人心散,神散,情散,事散,而散文虽散,却要提供真情,提供一点思想、一点智慧,甚至是一点事实。篇幅可长可短,立意可庄可谐,题材无所不包,天地君亲师,神仙老虎狗……这正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也最为灵活便捷地反映了现代人掩藏在散漫外表下的紧张、浮躁和不信任情绪。

随笔就更是如此,笔随心,心随笔,信笔写来,顺笔流淌,感觉应笔而生。完全自然,完全诚实,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相契合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

但是,这本书既然是自选集,就应该多面的体现我的创作风貌。但取舍的过程中肯定要选自己喜欢的,这就难免会引出一问:都是自己写的东西,难道还有不喜欢的吗?不喜欢为什么要拿出来?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而不喜欢那些?

父母都是有偏心的,生了很多孩子却对有的特别疼爱,对有的则不太喜欢。问题是父母最喜欢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这就是我的顾虑所在,以往曾出版过几十种散文集,大多是编辑编选或根据编辑的要求编选。而编自选集,则全部按自己的心意挑选,读者会怎么看待这个选本呢?

这至少有助于细心的读者能更多地了解作者,不仅知道他写了些什么,还知道他对自己作品的取舍。作者往往会对自己的有些作品很重视,对有些作品就不够重视,有些自己重视的作品同时也受到社会的重视,不免沾沾自喜。有些自己看重的作品,出版后却遭到冷遇,又会耿耿于怀。当然也偶有意外之喜,自己不看重的东西却获了个什么奖……总之,作者并不能预见和掌控自己每一部作品的命运,就像父母不能把握孩子的命运一样。

这就变得有点意思了,每一部作品从构思到写作的过程中,肯定都是作者最爱的,否则他就创作不出来。一旦作品发表出来,就有了社会性随之也有了它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这时候作者对它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正是编自选集的意义所在,作者公开这种变化,交给读者评断。

书和市正当春风化雨之际,盛大的全国书市在天津开幕。书也竟然可以成市,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够像书这样,最具精神性,却又是物质的。商品社会,现代人送礼是一大难题,因什么事向什么人送什么礼才最合适,礼送不好会帮倒忙。近年来,社会上的送礼大军忽然发现好礼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就是书。无论因什么事向什么人什么时候送,都不会显得冒昧、寒酸或不得体。能够看重书,无论如何不是坏事。

2作家的职业是写书,每当我写作疲惫的时候就去逛书店,各种各样的书名,五花八门的装帧设计,令你目不暇接,楕神亢奋。就像农民走进庄稼地,能激发想像力,调动起想塌下身子干活的冲动。当我创作状态有些療狂的时候,还是去逛书店,里边五彩缤纷,充满诱惑,什么书都有,精的妙的绝的狠的黄的黑的丑的恶的,天下文章好像都让人写尽了,你还能写出什么书,丢进这浩如烟海的书堆中能引起别人注意?保你一下子就可静下来。

3现代人格外注重养生,都想健康长寿。有一种可延长寿命的方法,既卞卷入生造求简单可行,又无须求医问药。这就是读书。书是印刷出来的人类,读一本书就是经历一次别样的人生,书读得多就可以拥有多种经历,选择多种人生。你看,不打麻药便可移植生命,将自己的一生衔接上前人和古人,这岂不等于丰富和延长了自己的寿命?书实现了人类最大的愿望,使他们短暂的一生得以永恒。

4现代人喜欢旅游,岂不知读书是最好的精神探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思想的发展就是一种神奇的探险,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探险。这种探险的特征就是将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经历,传授给另一个人和另一个时代。当然,书不能代替实际的经验,正如实际的经验也不能代替书一样。

5在这个非常拥挤和喧嚣的商业社会里,孤独和抑郁成了常见病和多发症。尤其是置身于人流当中却感到孤独郁闷,这时只有书能安全地消除和鹰保护着舍的一堆创作素材书市是一个巨大的花园,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身陷其中必然会眼花續乱,发现什么花都爱,却不能把所有的花都买回家。这就是读书的第一道程序:选择。人的生命短暂,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读书有益的条件之一,就是不读坏书和废书,甚至光是好书你一生也读不完。这需要借鉴古人的智慧:存书容易,能读为难;能读容易,记住为难;记住容易,能用为难…缓解这种孤独感。在嘈杂的环境里,书能提供卓有成效的寂静,给人以自我完善的机会。同样,当一个人独处时,书又能提供一种可亲的相互关系,帮助人体会和理解生命本身对寂静的需要。人是不会满足的,在自身的生命以外,总还需要能有另一种生命作为补充。书,就提供了这种可能。

6只要人类还崇尚思想,书就有地位。现代人不是经常抱怨,物质过剩而思想贫弱,因竞争激烈致使生活失衡……书有益于点燃思想的火花,甚至能引起争论,接受挑战,被人引用。好书能引发必须的思想和行动。同时,读书又是现代人通往心理平衡、让生活感到充实的一条途径。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碰到一些愚蠢的人,或许还要跟他们打交道乃至被纠缠。只有读书是结交智者,还可以畅快地与其倾谈。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人生,不是因为跟人接触的多,而是因为接触的好书多。

8历史上最严峻的时刻往往产生伟大的作品,是这些作品对时代承担着特别的责任。衡量一个社会,不仅要看它所体现的力量,也要看它是否关注有利于创作的条件,是否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所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伟大的书箱,它本身的伟大就无法体现。

草根何以能热起来?几年前,有感于打工者的生活太过艰难和单调,质朴而又执著的打工仔孙恒,创建了打工者艺术团,并创作了第一首打工者的歌:《团结一心讨工钱》。

歌中唱道:

干了一年不給工钱家里还等着钱过年空手回去可怎么办不想大受欢迎,艺术团受邀到处去演出。碰上一些做贼心虚的老板还会百般阻挠,甚至将艺术团赶走。这让人想起战争年代的前线剧团、战士文艺演出小分队等。

艺术是人性的影子,再现人类的天性。打工者艺术团受到打工者的欢迎和支持是理所当然的,令人惊奇的是也受到了北京大学生的喜欢,一次次把他们请到高等学府里去演出。后来孙恒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女研究生结婚,两个人共同维护和坚持着这个打工者艺术团。当今社会便把他们以及类似他们的演出定为草根艺术。

与草根艺术相对应的是庙堂艺术。顾名思义是堂皇的、官办的、公认的艺术,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同一首歌》以及各种重大节日的晚会等。春节晚会就不用再饶舌了,本来是面向年轻人的(同一首歌》,给人的感觉也越来越像整个晚上就唱一首歌,所有歌的曲调差不多,唱法差不多,内容差不多,歌手形态动作差不多,唱了一晚上也让人记不住,大部分歌都是有歌无调,有音无律,叫歌不像歌。

郭德纲在成名前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就是以草根自居,以示在这个别墅里,晚上与自然融为一体。

区别于高居于庙堂之上的那些著名相声演员。而郭德纲的钢丝,也大多是在校的大学生。大学生原本是未来庙堂中的人材,为什么偏偏喜欢草根艺术呢?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庙堂艺术今人失望,浮华、空洞、傲慢,陈词滥调太多,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因七庙堂上太热闹了,明星拥挤,大腕云集,名和利挂钩,幕前和幕后较劲,新闻和绯闻结合……而艺术却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它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不会因你是平民百姓便对你视若无睹,也不会因你是明星权贵就对你青眼有加。

另一方面是草根艺术里确有奥东西、好东西,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是石破天惊。如杨丽萍,原是草根中的佼佼者,后被选拔到庙堂中,偶尔现一下身。谁知她天生有福不会享,非要把自己献给艺术不可,毅然放弃了北京户口、工资指标以及种种头衔、职称、荣誉等庙堂里的特权和优势,选择了逃离庙堂,重返草根。两年后便创作出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红遍国内外。

她也使原生态这个词汇大红大紫起来。其实,原生态也应该算在草根的范畴之内。二〇〇六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赛,本是庙堂盛会,为了更多地吸引听众,特意增加了原生态唱法,这是庙堂艺术向草根艺术示好。但不想示弱,所以还是要按庙堂的规矩对原生态歌手当众进行知识考试,将有些原生态歌手难为得够戗。这令人想起诺贝尔的妙论,他说最早的艺术家使傻瓜变得聪明现代的艺术家努力使聪明人变得愚蠢。比如参加晚会一定要拿个小旗子或荧光棒,整个晚上舞动不停,嘴里伴以狂吼乱叫,或根据导演的示意疯狂鼓掌……人间最美的是女孩的羞色,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得意之色。庙堂里的台柱子们一成名便难掩得意之色,卖弄、夸张,快意时快语,失意时乱语。这是庙堂艺术渐渐失去人缘的一个重要原因。庙堂艺术难有惊人之作的另一个原因,是高高在上,条件太过优越,讲究高投入、高产出,动不动就要大阵容、大制作,一切都寄希望于炒作和审查。

而艺术恰恰是不能命令的,在获得权力的同时也会失去了生命力。

有些庙堂艺术创作灵感往往靠侃,几个人住在宾馆里,吃着、喝着、侃着,一部大作品的框架就搭出来了。而草根艺术的宗旨只有一个,让观众喜欢。只有观众认可了才会掏钱买粟,草根艺术也才有生存的余地。所以当代有建树的艺术家,常常身居庙堂心向草根。再比如赵本山,成立刘老根艺术团,使东北的草根艺术二人转,悄无声息地就占领了北方的大城市。还有数不清的二人转小分队,也被人称为草台班子,典型的草根了,也活跃在城市的各种小剧场、大浴池和火爆餐厅里。里面有无数个郭德纲,只是尚未大红大紫罢了。

甚至连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人们厌烦了远离真实生活和真实体验的虚华浮饰,渴盼能读到有真货色真分量的作品。文连平因吸毒曾连累家里四口人丧命,后来到新疆用了十四年时间成功戒掉毒瘾,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长篇传记《地狱天堂》,感动了大量读过这本书的人,其中有话剧表演艺术家朱琳,亲自将其改编成大型话剧,由北京人艺搬上舞台。北京大学毕业的陆步轩,百般无奈当了屠夫,生活得以温饱后想起了自己曾学过的中文专业,在卖肉之余写成了长篇传记小说《卖肉生涯广也很受欢迎。

经历就是财富,感觉就是才华,差别就是优势。在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的时候,真实便最有魅力。草根艺术发端于现实,为民间所需要,所以有强韧的生命力。福楼拜说,在一切谎言中,艺术是最真实的。当庙堂艺术让人感到不真实时,草根艺术想不热都不行了。

领略大话文化向自己提一个问题:自二〇〇五年入冬以来,禽流感闹得异常邪乎,你心里紧张吗?

回答是:不太紧张,不光自己不紧张,看周围的人也没有多少紧张的迹象。

为什么?你看看每天的报纸和互联网上的大标题:《流感大流行,势所难免》、《在危险迫近之际》……仿佛大流感已经到来,死亡就在身边,会死多少?《国际先驱论坛报》十一月七日有文:世界银行宣称,禽流感引发的人类大规模流行病,可能让世界经济损失八千亿美元。真不愧是银行家,立刻就能将病毒转换成美元。只是人们很难破解这道换算公式,要死多少人才相当于八千亿美元?还有,亚洲开发银行估计,流感将影响亚洲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导致百分之零点五的人口死亡……(《参考消息》二〇〇五年十一月九日亚洲现有人口三十多亿,这就是说要有六亿多人染病,会死掉一千五百多万!于是,出什么好主意的都出来了,见得最多的就是《吃八角焖牛杂,能对抗禽流感》……八角就是北方人所说的大料,炖一大锅肉放进两三瓣儿,那味道就够窜了。倘是用1:1的比例炖牛杂,那还能吃吗?互联网上有报道说,日本有人服用一种叫达菲的抗禽流感药,其成分里就有八角,结果导致六十四人精神失常,十二人自杀。比禽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这不是没病找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