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517800000036

第36章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13)

心态变了,地狱就成了天堂。生活原本是美好的,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只要保持乐观、宽容、理解的心态,所有做母亲的人,都会从养育孩子的艰辛里体会到更多的快乐和融洽,也会带给孩子更多积极的影响。

八、静能生慧

搞好家庭教育,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让自己心静如水,是一个基本前提。一旦静下来,你就会发现,你既能善待自己,也能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的世界。当然,对待孩子,也就更能多出一份耐心、一份爱心和智慧。

心理学之父、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教授说:“当今世界,人们最伟大的发现,不是那些顶尖的技术,而是人能改变自己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吉林的张先生打来电话给我诉苦。他说上高一的儿子已经两星期不上学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吧里。他劝也劝了、骂也骂了,同学也来叫了,什么方法都用上了,就是不见效。

我说:“张先生,你冷静一下,不要着急。”

张先生说:“孩子逃学已经半月了,我能不着急吗?这事没轮到你头上,你体会不到我的心情。”东北人性子直,我能理解。

我说:“张先生,从孩子不上学那天起,你是不是都非常着急?”

他说:“是啊!我饭量也减了,整个人瘦了一圈,口舌也生疮了,每天晚上最多睡三四个小时。”

我说:“你确实够着急的,但你着急了半月了,孩子仍然没上学,说明你的着急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焦虑和急躁对孩子成长有益、能解决问题的话,我们就来一个焦虑比赛,还可以设立一个急躁大奖。想一想,可能吗?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张先生不吭声了。

我接着说:“孩子回到家,你是不是看见孩子就发愁?是不是脸上总带蓄情绪?”

他说:“孩子这个样子,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我说:“是啊!你一带情绪,亲子关系就不和谐了。你看见孩子发愁,孩子看见你更愁。你天天被不良情绪笼罩着,内心早已乱了方寸、失去了理智。你讲出话来总有火药味,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目全非。这样的话,孩子怎么可能听呢?你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他说:“孩子不是和我对着干,就是躲着我!”

我说:“孩子看见你心里不顺畅,怎么能接纳你的建议呢?再说,你了解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吗?”

张先生说:“听说和老师闹了点别扭,真正的原因孩子不说。”

我说:“孩子不愿和你交流,证明孩子对你不信任,再说你的方法确实也存在问题。”

张先生问我应该怎么办,我告诉他,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冷静下来,接纳孩子不上学这个现实。不要认为这是晾天动地的大事,孩子不上学也不是世界末日。只要你能管好自己,确实静下心来,要不了多久事情可能就会出现转机——“静能生慧”嘛!

按照我支的招儿,张先生开始找儿子的优点。这一找还真找出不少——儿子节俭、讲卫生、善良、动手能力强等等。张先生吃了一晾,原来孩子身上有那么多优点,自己却不在意。自己把孩子的缺点无限放大,甚至觉得孩子没救了,看来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直性人都认理。张先生内心亮堂了,晚上也能睡着觉了。看到父亲心态平和了,孩子也没有那么抵触了。

看到条件已经具备,张先生和孩子谈了一次话。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爸爸是个粗人,性子急,对你的感受理解得不够细腻,对你关爱和帮助不够。

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没使上劲,还给你拉倒车。其实你很优秀,也很有思想。你不上学总有自己的理由,爸爸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你施加压力,我太糊涂了。孩子,爸妈生下了你,你在学着认识世界,爸爸也在学着当爸爸,爸爸没有经验,所以不断犯错误。你能原谅爸爸吗?一席话,横在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被张先生的真诚填平了。

其实孩子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他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认为老师偏向那位同学,故而心理不平衡。以前,张先生为孩子的事情,总是找老师理论,老师认为他难缠,对他印象不佳。这次他找老师,首先承认自己做得不好,孩子不上学,自己应负主要责任。他表示要全力配合老师工作,希望老师多加指点。他说,其实老师最不容易,要教那么多学生,已经那么辛苦,有时还要被家长、学生误解。班主任老师受到感动,主动往张先生家打了电话,表示欢迎他儿子回学校。老师对孩子说:“老师也是凡人,对有些事情的判断也不一定十分准确,我知道你有正义感,也有责任心,欢迎你多提建议、多支持老师工作。”孩子心结打开了,第二天就重返校园了。

张先生在电话中说:“贾老师,你支的招儿真灵,真不知道咋感激你!”

我说:“你吃了苦头、经历了心灵炼狱,才变得聪明起来。你能静下心来,就是进步的开始。当你心静如水时,诸多智慧应运而生,你不但取得了孩子的信任,还争取到了老师的支持。如果不是你悟性高、及时调整心态,可能你的孩子从此就辍学了。这个世界上最难战胜的是自己啊!”

一个人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帮助、最好的拯救。宁静致远,静能生慧。人生中的许多傻事都是在丧失理智的状态下做出的,好多错误也都是在失去冷静时犯下的,往往一时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个心浮气躁的人,不可能高瞻远瞩,更不可能有定力,理性和智慧往往也会离他而去。

怎样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呢?我有切身的体会和“经验”。

第一。沉下心来读书。

读书使人沉静,沉静能培养人的内心定力。内心定力是人们最需要的,人的内心有了定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定力能驱走浮躁、排除杂念。

我有这样的体会:每每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时,我就拿起书本。阅读几页后,情绪趋于稳定,定力伴随智慧注内心,不良情绪烟消云散,一切变得海阔天空。建议家长朋友读一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是一本让人回归本心、亲近自然的书,这是一本使人拒绝浮躁、走向宁静的书。

第二,每天静坐二十分钟左右。

《快乐密码》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卖豆腐的人,每天都往寺院里送豆腐。时间一久,和住持熟了,就在寺院里到处走动。他看到很多和尚神情专注地在禅堂打坐,不知他们在干什么。有一天,他问住持:“你们出家人整天到晚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搞什么名堂啊?”

住持慈祥地笑了笑,说:“今天你别急着回去,也在这里坐一会儿吧。”

卖豆腐的就照着和尚的样子坐了一会儿。大约半小时,他兴奋地冲出了禅堂,喊了起来:“太妙了,太妙了,想不到打坐有这么多好处啊!”

住持笑着说:“你悟到了什么吗?”

卖豆腐的说道:“平时啊,我脑子很乱,像一团糨糊似的。现在一打坐,脑子清清亮亮的,非常好使,什么事都能记起来。我忽然想起一件事:三十年前邻居王小二欠了我两毛五分的豆腐钱,到现在还没有还呢!”

我的一位朋友打坐已上瘾了,他每天早晚两次打坐,雷打不动。我看见的他总是气定神闲、和颜悦色。我没见他冲动过,更没听说他失态过。他气色好、身体也好,数年没感冒过。六十岁的人了,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好。

在朋友影响下,我也静坐了一段时间。静坐完毕,确实有一种神清气爽、妙不可言的感觉。仔细想来,静坐并非是唯心的东西,它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它是中医养生、修身养性的常用手段。运动是养身的,静坐是养心的。静坐冥想,是自我沟通的极佳方式;闭目绝念,是滋养心灵的最有效方法。通过静坐,自己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排除内心杂念、清理心灵垃圾,使自己心胸开阔起来,使自己内心和谐起来。

第三,坚持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打太极拳、练瑜伽、钓鱼、散步、甩手等。这些项目,有一定运动量且比较舒缓,对提高身体素质、修身养性都有一定帮助。

我不会瑜伽,太极拳也不太熟练。但我把散步和甩手这两项运动坚持了下来。我每天到离家不远的森林公园步行三四公里,这段时间是我内心最寂静的时候。远离喧嚣、心无旁骛,在松柏间徜徉、在孤独中思考,好多灵感和文童都是在散步过程中萌发和构思的。

第四,进行蓝色冥想。

当你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的时候,可以登登山、看看大海、望望星空。

蓝天、大海、星空都是蓝色。在色彩学中,蓝色代表了祥和、宽广、平静、旷达和深邃。大自然告知了我们蓝色的奥秘,我们看到湛蓝的大海和一望无际的蓝天会感到心旷神怡。淡蓝、湖蓝、蔚蓝等柔和的蓝色会让我们感到心灵的宁静,会帮助我们过滤尘世的喧闹和浮躁。

第五。给心灵放个假。

隔段时间,可以给自己换个环境,比如短途旅游或到陌生的地方走一走。给家人报个信,然后关掉手机。与外界完全隔离,给心放个假。在一个新地方,没有压抑、没有繁琐、没有应酬,心就会放松下来。

有一次,我的心怎么也静不下来。没有了写作灵感,失去了工作热情,说不清道不明的负面情绪怎么也排遣不掉。我知道自己太累了,长期的高负荷工作,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我需要缓解一下压力,也该休个假了。

我决定到一个休闲的风景区短暂度假。告别了家人,关闭了通讯工具,我顿时一身轻松。上了汽车,扑面而来的是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植被、湿润的空气,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清新与惬意,莫名的惆怅和烦恼被抛在车后。

在景区住了一夜,我的心情格外放松,内心也格外安静。第二天,坐上回程车,我的工作思路突然清晰起来,而且有一种迫不及待要投工作的欲望。回到家后,我文思泉涌,下笔格外流畅,大有一吐为快、一泻千里之势,一天内写了五六千字,自我感觉良好。

回想那次经历,我悟出了一些道理:当我们面对烦恼、压力、挫折或者痛苦而无力解脱时,当焦虑、急躁等负面情绪频频向我们袭来且挥之不去时,不妨让自己暂时跳出“围城”,给心灵洗个澡。经过休假,心灵的尘埃被擦拂,精神的污垢被冲刷,原来百思不解的难题可能很容易被破解,原先“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可能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归根结底,如何静下来,只是一种方法;而追求宁静,却是一种心态。

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但只要有了“静能生慧”的理念,有了对这种理念的认同和实践,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让自己静下来。一旦静下来,你就会发现,你既能善待自己,也能善待他人、善待周围的世界,当然,对待孩子,也就更能多出一份耐心、一份爱心和智慧。

九、家是最好的学校

家庭教育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情。面对孩子的教育困境,求助于学校、老师、社会,都替代不了家庭教育自身的强大功能。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其他的积极因素才能成为合力;如果家庭教育做不好,一切外在的积极因素都不能有效转化。

有一头驴子掉进了枯井里,它不停地叫唤,企图呼唤主人来救它。

听到叫声,主人带着一群人赶来了。他们采用了多种方法,也未能将驴子救出来,于是不少人主张放弃。

大家坚持埋掉驴子,主人没办法,只能勉强同意。众人开始填井。

当驴子发现第一锹土从天而降时,很快明白了自己将面临的灭顶之灾。它哀怜而凄惨地号叫着,希望人们能改变主意,然而迎接它的却是一锹一锹的黄土。

片刻,驴子不再号叫了,井里出奇地安静。人们以为驴子死了。

然而,当人们把目光投到井底时,不禁吃了一惊。人们发现,当每一锹土砸在驴子背上时,驴子都会抖掉身上的土,然后抬脚把土踩实——聪明的驴子把埋葬自己的泥土变成了拯救自己的台阶。

人们被驴子的智慧和自救精神感动了,再填土时尽量贴着井壁,避免砸在驴子身上。时间一秒秒过去,枯井被土一锹锹填平,驴子奇迹般地从枯井中走了出来。

这个故事,常常让我想到许多家长,面对问题孩子的教育困境,不是勇敢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寄希望于教育专家,却忽视了家庭和自身应该发挥的强大功能。

孩子的教育是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完成的,缺一不可。这就好比一个三脚架,缺一条腿就破坏了稳定性,就失去了平衡。这三位一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先说学校。按理说,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对每一个孩子负起责任。但现实往往和愿望有一定距离。虽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事实上,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学校疲于“教书”而疏于“育人”。

况且,问题孩子的教育需要老师献出博大爱心、倾注大量心血,才能见成效。但是学生数量多,老师精力不够,多数老师对问题孩子没有那份爱心和耐心,即便关注了,轻描淡写、浅尝辄止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学校出现问题的孩子,往往家庭教育是有问题的。孩子在家庭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被父母熏陶的负面素质,如懒散、拖延、得过且过、缺乏责任心、自控力差、任性、不知道感恩等等这些缺陷,都会令老师的教育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如果家长尚且不积极行动、密切配合,学校和老师又能对孩子付出多少、改变多少呢?说一句不恰当的话,假如老师把一个班所有的学生都没教好,他又能负多大责任呢?但是大多数家庭就一个孩子,任何父母都失败不起啊!所以,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最应该用心的是父母,最应该有忧患意识的也是父母。

再说社会。不可否认,社会的大环境、大氛围、大气候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众多家长家教水平也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落实,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是积极、有利的一面。

但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期,思想、信仰、道德出现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成人世界功利、浮躁、短视,未成年人世界充斥网络、非法出版物等传播的不良信息、垃圾文化和低俗文化。可以说,在物质世界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也处于一个高度污染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社会环境,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无孔不、无时不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抱怨,也不能寄希望于社会环境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更不可能寄希望于孩子有多强的自律精神和识别能力来杜绝污染。作为家长,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为孩子在大环境下尽可能地撑起一片相对纯洁的小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打好人生底色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基本素质的教育,如果缺少了家庭教育,无论孩子进多好的学校、配备多优秀的教师,也不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关中的刘先生,对培养孩子格外重视。儿子四岁时,刘先生就把儿子送到省城最好的幼儿园,后来又上省直实验小学,而后又就读省会的重点初中。刘先生自以为把孩子送进名校就万事大吉了,孩子就能按部就班成才了。结果怎样呢?儿子大手大脚花钱,不断惹是生非,学习成绩倒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