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10517800000002

第2章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1)

一、一次特殊的“机遇”

世界上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只有不会处理错误的家长。在家教实践中,我自认为有一点可资借鉴的经验,那就是犯错的孩子最需要理解、最需要支持和帮助。孩子犯错的时候,往往是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如果处理得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子实现重大转折的“机遇”,是在他犯了自认为不可饶恕的错误的时候。

儿子读高二时,成绩一度排名班上倒数第一,因数次参与打群架,学校几欲开除他。作为望子成龙的家长,我痛心疾首,同时也开始深刻地反省自己,并决心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我迈出的第一步是去儿子学校陪读。

在我的精心陪读下,儿子的确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真正实现“质”的改变和飞跃,却得益于一次“错误”。这件原本彻头彻尾的“坏事”,却因为我教育方法的改变,成为了儿子成长的转折点和机遇。

高二上学期的一次考试,儿子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照抄同学的卷子,被监考老师逮了个正着。班主任通知我去趟学校。

这一次我心情格外平静,甚至还有些许欣喜。我意识到:考验家长的时候到了,孩子成长、进步的大机遇也来了。孩子正处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如果能给孩子以支持,帮助孩子渡过难关,这件事一定能转化成推动孩子前进的巨大力量。

我先见了儿子,除了对儿子表示关心外,一个字也没提考试作弊的事。儿子吞吞吐吐要对我说什么,我递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以坚定的语气对他说:“什么都不要说了,爸爸理解你!”一句话,儿子情绪稳定了。

接着,我见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问题很严重,表示要交到学校严肃处理。我对班主任说,贾语凡犯的错误是严重的,给老师添了不该添的麻烦,作为家长,我向老师表示歉意。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过,就此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请老师参考:第一,和前段相比,孩子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种种迹象表明,他是憋足了劲在学习;第二,考试作弊固然是坏事,但透过此事可以看出孩子有考出好成绩的强烈愿望,这比以前满不在乎、破罐破摔的心态不知要好多少倍;第三,孩子求胜心切,才做了错事,他并不是那种缺乏诚信、寡廉鲜耻的人,看得出来,这件事已经触动了他的心灵。

接下来,我真诚地说:“老师,您带了语凡一年多,为这孩子没少操心,孩子的点滴进步无不倾注您的心血。语凡能在您这一班,真是他的福气。如果换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他不知道会滑到什么地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您救的是孩子的慧命,您构筑的是孩子的心灵大厦,作为家长我不知道该怎样感激您。”

班主任被我的诚意感动,说:“通过和你交流,我决定在班里把事情消化掉。我看你对教育也比较内行,想听听你的建议。”我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如果能尽量淡化此事,再给孩子以正面引导,相信孩子定能接受深刻教训,甚至还能化做前进的动力。我坚信孩子会给您争气、给班里争光的。”

临走,我又见了儿子,带他出去吃了饭、买了生活必需品。自始至终我传递给儿子的都是关爱和信任,连一句“以后注意点”之类的话也没说。想想以前,为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我让儿子罚过站、跪过地板、没收过他的零花钱;如今这样的态度,着实让儿子从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

通过和老师沟通,不但改变了老师对孩子的看法,还增强了老师对孩子的信心。后来得知,班主任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了一次话,没有给孩子任何处分。孩子卸下了思想包袱,轻装上路了。

接下来,奇迹出现了。儿子对妈妈说:“我真服了,老爸和以前判若两人,这么大的事竟然没责备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学习,真说不过去了。”

从此,儿子进了健康成长的快车道,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拼命地弥补以前的欠账,学习成绩节节攀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儿子爆出了冷门。和期中考试相比,一下子提高了252个名次,由年级426名提高到174名。

2005年,儿子贾语凡被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

总结对儿子教育的成败,我深刻地认识到,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会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家教,的确是一门艺术。

以前我总认为,针对孩子的错误,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妥协退让,不然孩子会更加肆无忌惮、越来越不像话。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我对孩子是有错必纠、不留情面,有时还会小题大做、无限地上纲上线。我的本意是让孩子长记性、接受教训,结果孩子犯错越来越多,甚至一种错误反复地犯,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让我变得聪明起来。

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既能让孩子接受、又能达到教育之目的的方法?有没有一种既能保护孩子自尊、又能让孩子深刻记取教训的方法?答案是肯定的。无数事实表明,激烈尖锐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风细雨一定能够解决;生硬说教达不到的目的,循循善诱必然能够达到。当我从心里起誓全心全意爱孩子的时候,当我完全站在孩子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时候,灵感不断涌我的脑海。为了及时捉住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我的笔记本上多了以下这段文字:无条件接纳孩子的错误,精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尽可能理解孩子,一片赤诚对待孩子,不遗余力关爱孩子,倾注感情感化孩子。我想,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些,孩子能不感动吗?能不感激父母吗?能不接受教训吗?能不进步、成长吗?我的家教实践对以上观点作了最好的印证。

一次,儿子骑自行车撞了一个小孩,由于詈怕,不敢回家。我带小孩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虽说只是点皮外伤,没有大碍,却也花去了上千元的检查费和医药费。要是以往,我非狠狠教训儿子不可,这次却完全不同。

儿子回家后,我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非常和蔼地说:“趁热吃饭,快暖暖身子。”晾魂未定的儿子情绪稳定了许多。儿子吃完饭,我接着说:“老爸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其实你也不必太责怪自己,谁能不犯一点错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谁会无端给家里添麻烦呢?”

儿子说:“我骑车是有点快,但没想到这小孩突然从胡同里跑出来。”

我说:“老爸今天不追究责任。如果你能从这次事故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能换来交通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这个错误就犯得值。如果是这样,这个错误就成了伟大的错误、可爱的错误、珍贵的错误。”

儿子听得非常认真,且不住点头。

我接着说:“一个人一生所犯错误并没有几种,不少人反反复复犯的都是同样的错误,比如冒失、粗心等。古代先贤们追求不二过,做到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骑车保证安全不但是对他人负责任,更是对自己负责任。安全大如天,生命弥足珍贵啊!”

儿子对我的观点十分认可。

我没有一句怨言,乐呵呵地帮儿子修好了自行车。

儿子得到善待,说了一句令我感动了半天的话:“我要再骑慢点,就能绕过孩子,也许就能避免这起事故。”多么通情达理的孩子,我还能说什么呢?儿子有了这份感悟,这比黄金还珍贵啊!这不是最理想的结果吗?

试想一下,责备、抱怨、训斥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吗?人本质上需要受到尊重,当你真心实意尊重孩子的时候,孩子展现给你的都是美好的一面,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还有一件事,时隔数年还让我记忆犹新。

儿子同学家的猫下崽了,送给他一只。儿子非常喜欢小猫,回家后总要抱起小猫亲呢一番。我曾数次提醒儿子,小猫爪子有毒,玩猫要有点分寸。

小猫慢慢长大,但儿子每天照玩不误。

有一天,儿子玩猫时手重了一点,小猫在他手上抓了一下,划出了数道血痕。

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说:“不让你玩你偏玩,这下服气了吧!没事找事,还得去打狂犬疫苗!”现在,我掌握了教育法宝,知道该怎样对待孩子了。我清醒地知道这是让儿子记取教训、增进父子感情、给他成长助力的极好机会,我要充分利用好这次机会。

我用碘酊给儿子清洗了伤口,并贴了创可贴。我心平气和地对儿子说:

“你那么喜欢小动物,表明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学校生活那么单调,回家有只小猫陪伴,也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小猫也知道你喜欢它。但动物是缺少理性的,你把它弄痛了,它难免会防害你。”

看我温和友善,儿子戏谑了一句:“这小东西脾气还不小呢!”

我说:“这是动物的防卫本能,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儿子笑着说:“再急也不能抓主人呀!”

一星期内,我数次陪儿子到疾病控制中心注射了防疫针。我虽然很忙,但一点也不觉得这是儿子给我添麻烦,反而庆幸儿子给我创造了一个实施教育的机会。因此,带儿子打针时,我非常乐意并极其有耐心。行了清风,就来细雨。儿子脸上的笑容多了,和我说话也多了,对我越来越信任了,堵在父子之间的墙一点一点被拆除,隔在父子之间的鸿沟被逐渐填平。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怀抱过小猫,至多是用手轻轻抚摩。进高三,虽然不舍,但是为了不分心,儿子还是把小猫送给了亲戚。

这件事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进一步体会到:家庭教育原来如此有益,是永远不会让人厌倦的事业;家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智慧宝藏,只要父母用心挖掘,父母和孩子都能受益良多。

对待孩子犯错,不少家长凭自己主观臆断行事,不会换位思考。他们只看到孩子的过失,而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其实孩子犯了错,他已感到理亏。如果父母不依不饶,孩子反而不感到内疚了,甚至还会理直气壮。打也打了,罚也罚了,责备也责备了,还能怎么样?“杀人不过头点地”,有了这样的心态,孩子哪里还会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呢?不去反思怎么能记取教训呢?反思是提高认识、改正错误最重要的心路历程,失去了反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没有经过深反思,不会在孩子心灵打下印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长记性”,孩子自觉不自觉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说到底,是家长错误的家教方式把孩子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让孩子屡错屡犯。我认为接受孩子犯错的事实,充分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提高认识,比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要高明得多。

正是因为这些感悟,我对“错误”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才能在儿子“考试照抄”事件出现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紧抓时机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的家教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只要父母用心,就能找到孩子乐于接受的好方法。孩子犯错并不可怕,怕的是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不会智慧处理。再严重的错误都蕴含有美好的成分,再糟糕的事情都能挖掘出闪光的东西。面对孩子的错误,如果家长处理得当,坏事就会转变成好事。

二、从“敌人”到“哥们儿”

爱一朵花就陪它一起绽放,爱孩子就和他一起成长。寻找和孩子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爱好,是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的最好方式,也是构建亲子关系的最好渠道。共同的爱好,让我和儿子从横眉冷对的“敌人”,变成了情趣相投的“哥们儿”。

刚开始做“陪读父亲”的日子里,我的苦心并没有换来孩子的理解。原本平日里见我能躲就躲的儿子,如今被我全天陪着,犹如监狱的囚犯一样,没有了一丝自由,逆反情绪就更强烈了,往往是三句话还没说完他就皱眉头,要么对我的话置若罔闻,要么干脆走开。

怎样才能和儿子“套近乎”呢?苦思冥想之后,我决定投其所好,从培养共同兴趣开始——我拾起了已经丢掉二十多年的乒乓球运动。为了方便练球,我在家里支起了乒乓球案子,带儿子到体育商店买了“红双喜”牌乒乓球拍,非常用心地当起了儿子的乒乓球玩伴。

说是玩伴,实际上是陪练。儿子的球技不如我,我要拿出真实水平和他打,他定会有挫败感;如果我不投入,儿子又会感到我在敷衍他,在牵强地迎合他的爱好,他很快就会感到无趣甚至感到厌烦了。因此,我和儿子打球,既要降低实际水平,又要非常投入。

为了激发儿子的兴趣,我常常对儿子打得出彩的球表示赞叹:“这个扣球质量高!”“这个侧旋球拉得好!”“刚才那个球迅雷不及掩耳,我还没看清就输了!”有时我跟儿子开玩笑:“你竟然用这么狠的球置老爸于死地!”儿子笑着说:“更厉害的球还在后头呢!”

为了让儿子认真打球,有时候,我也要使出点杀手锏,让儿子感到猝不及防。每当这时,儿子说我这招太“损”了,不够朋友。有时候,我故意打调角球,让儿子左右两边不停地跑。儿子说我耍赖,说这个球不能算数。我据理力争:“你也可以耍赖嘛!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儿子说:

“我才不像你呢,要打就打出风格!”

我和儿子打球,刚开始不计数,随便打。随着儿子球技的提高,儿子往往要缠着我多打几局。儿子赢了,他说今天发挥出了真实水平;他要是输了,却从来不服气,非缠着我再打两局。我故意说不来了,他会用激将法:

“我知道你不敢来,再来你肯定输。”我说:“那可不一定。”我们接着打,这时我会有意让儿子赢球。这种情况下,儿子情绪高涨:“这下服气了吧!”我嘴上不服气:“明天接着打!”心里却像灌了蜜一样甜。因为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知不觉间,我和儿子之间多了一些默契。

儿子特别喜欢足球,从初二到高二,踢坏了五个足球,穿坏了五六双球鞋。儿子的房间里摆满了齐达内、贝克汉姆等足球明星的塑像。学校没有足球场,课余时间儿子大多在学校的篮球场上踢球,星期天还时常约同学到外面踢球。由于踢球较多,儿子双脚拇指都患上了甲沟炎,脚趾甲一直往肉里长,严重时走路都比较困难。甲沟炎也没什么特殊疗法,严重时只能到医院拔趾甲。我曾两次带儿子到医院拔趾甲。由于脚趾肉太薄,打麻醉针时,儿子总要喊叫几声,伤在儿子脚上,也疼在我的心里。做手术那么难受,儿子却是防疤未好就忘了疼。伤口未完全恢复,新趾甲还没长出来,儿子又开始踢球了。由此可见儿子对足球的热爱程度。可以说,儿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少年球迷。

我不懂足球,更谈不上喜欢足球。但我知道多一种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爱好,便多了一条通往孩子心灵深处的途径。于是我开始关注足球,并想方设法了解有关足球的信息,以加深对足球的认识。慢慢地,我知道了国际米兰、米兰、尤文图斯、皇家马德里等足球俱乐部;也知道了马拉多纳、贝克汉姆、罗纳尔多等著名球星;还知道了足球世界杯,知道了世界杯是和奥运会同等重要的体育赛事……自然而然地,我也开始关注中国足球。

2002年韩日世界杯期间,我陪儿子看完了几场重要赛事。看球赛期间,我和儿子同欢呼、共喜忧。我对儿子说:“原来足球比赛这么有趣,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喜欢上了它,难怪全世界那么多人关注它,难怪那么多球迷为之疯狂!”我和儿子一起讨论:“我认为××队能拿冠军。”儿子说:“据我看,××队一定是冠军!”我说:“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