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
10508700000008

第8章 蓄谋已久的侵略(8)

如果行动比较及时,比较果断,说不定德军在当天早晨所占领的两个挪威要地就可以收复。因为德军登陆之时,福布斯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正在卑尔根附近,福布斯也想到派遣部队去攻打当地的德国舰艇。海军部同意了,并建议在特隆赫姆也作同样的进攻。可是,过不久,却又决定推迟进攻特隆赫姆,等追踪到德国战列巡洋舰再说。当时,四艘巡洋舰和七艘驱逐舰组成的一支舰队向卑尔根开去,但一听到飞机报告说,那边有两艘德国巡洋舰,而不是如原先所报告的一艘,海军部就小心起来,取消进攻了。

一旦德军在挪威建立了据点,动摇据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切断德军的供应和增援。要这么做,只有封锁丹麦和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可是,不久情况就很清楚,海军部由于害怕德国空袭,除潜艇外,不愿派遣任何舰艇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如此谨慎小心,明明道出海军部已经认识到空军对海军的作用,而这在战前是从来没有流露过的。但也由此可见丘吉尔要把战争扩展到斯堪的纳维亚是缺乏眼力的——因为要是封锁不住德军的增援路线,那就无法阻止德军在挪威南部集结兵力,德军也就必然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如果从奥斯陆通向北方的两条长长的峡道能够坚守住,如果在特隆赫姆的德国小部队能够很快就打败,看来还是有可能保住挪威中部的。当时英国正极尽全力实现这一目的。德国发动突击后的一个星期,英军在特隆赫姆北面的纳姆索斯和南面的翁达尔斯内斯分别登陆,作为针对特隆赫姆大举进攻的准备。

但是,决定一作出后,就发生了一连串奇怪的灾祸。一位既有才干又有新思想的军人霍特布拉克将军被任命为司令;他接受任务指示后,在午夜前后,离开海军部,步行回俱乐部,过几小时后,人们发现他不省人事,倒在约克公爵胡同,显然是突然发病。第二天指派继任的司令乘飞机出发去斯卡帕,但飞机在那里机场上空盘旋时,突然一头栽在地上。

与此同时,参谋长委员会和海军部突然改变了看法。17日,他们批准了这个计划,但第二天又转而反对了。他们一心认为风险太大。虽然丘吉尔宁可倾全力攻打纳尔维克,但是他们这样一百八十度转变却使他心烦意乱。

现在参谋长委员会反而建议要增援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登陆的部队,并对特隆赫姆展开钳形包抄。单凭想象,大有成功的希望,因为那个地区的德军不满两千人,而登陆的同盟军却有一万三千人,但是,行军的路程很长,大雪又妨碍行动,同盟军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远不及德军。在那个地区仅有的一艘驱逐舰的支援下,几小股德军在特隆赫姆峡湾上端附近登陆,同盟军背部就受到威胁,从纳姆索斯向南进军也就遭到破坏。自翁达尔斯内斯的进军,非但不能在特隆赫姆转而向北挺进,反而很快就打起防御战来,因为德军正从奥斯陆出发,沿古德布德兰峡谷一路前进,并掠过挪威军迎上来。由于同盟军大受空袭骚扰,又缺乏空军支援,在场的司令官就都建议撤退。两支军队于5月1日、2日重新上船,这一来德军就完全控制了挪威南部和中部。

这时同盟军全力夺取纳尔维克——主要是为了“保住面子”,倒不是因为还有希望可以到达瑞典铁矿。英军原已于4月14日在这个地区登陆,但是由于麦克西将军极端谨慎,才没有迅速进攻纳尔维克,尽管负责指挥这一地区联军的柯克—奥里海军上将频频催促也罢。即使登陆部队已经多达两万人,他们的进展仍旧很慢。对方的情况则是,两千名奥地利阿尔卑斯部队得到德国驱逐舰上来的两千名海军的增援,并由狄特尔将军灵活地指挥着,他们尽量利用了这一地形崎岖的国土防守上的有利条件。直到5月27日,才被赶出纳尔维克城。这时,德国在西欧的进攻已经深入法国境内,法国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同盟军在6月7日撤出纳尔维克。挪威国王和政府也同时离开挪威。

在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战局上,同盟国政府显得异常张牙舞爪,但又缺乏时间观念,结果给挪威人民带来了苦难。反之,希特勒这一次却显得迟迟不愿出击。可是,等他最后下定决心要抢在西方列强前面时,他便立即动手;在关键时刻,他的部队行动既迅速又大胆,充分弥补了人数的不足。

七、侵吞西欧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的部队突破西欧的防线,这就改变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世界局势,并对全世界民族的前途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出震撼世界的戏剧的决定性一幕,是以13日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在色当跨过马斯河开始的。

也是在5月10日,蹀躞不宁、精力充沛的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

色当那条狭小裂缝很快扩展成为一道巨大缺口。德国坦克涌了进来,不出一周,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从而切断了驻比利时的同盟军退路。这场灾难导致法国的沦亡和英国的孤立。英国虽有大西洋为屏障,勉强支撑下来,但只有等到一场持久战变成一次世界大搏斗之后,才算得救。最后,希特勒不堪美俄两国的重压,终于垮台,然而,欧洲已经打得精疲力竭,并且处在共产主义凌驾一切的阴影笼罩之下。

在这场浩劫之后,一般的看法是,法国战线的击溃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的进攻是无法抵抗的。可是,表面现象和真实情况大不一样——时至今日,这点已经一清二楚了。

德国陆军将领对于这次进攻能否取胜简直是毫无信心,当初他们是在希特勒坚持下才无可奈何发动进攻的。希特勒本人在关键时刻也曾突然丧失信心,正当他的先头部队插入法国防线,打开一道缺口时,他曾下令停止前进两天。如果法国能利用这一喘息时机,这件事就可能使希特勒的胜利化为泡影。

可是,最奇怪的是,率领这支先头部队的人——古德里安,一时间竟从指挥岗位上撤换下来,原因是他的上级急欲刹住他乘机扩大突破成果的步伐。其实,要不是他“违令”,飞快推进,那末这次入侵就可能失败——而整个世界局势也会同当前不一样。

希特勒的军队根本没有所谓占压倒优势的声誉,其实数量上比对手的军队要少得多。虽然他的坦克进攻确实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他拥有的坦克数量比对手少,威力也差。只有在空军这一最重要的因素方面才占优势。

再者,在大部队投入战斗之前,他的一小部分兵力事实上已经解决问题。当时他调集的兵力约计一百三十五个师,而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兵力只包括十个装甲师、一个伞兵师和一个空运师——空军除外。

这些新颖部队所造成的眩目效果,不仅使人看不清德军兵力较小,也看不清德军只是险胜而已。如果不是同盟军犯下大错——多半是因为过时的军事思想占优势而犯下错误,给德军提供了机会,德军本来是难以取胜

的。即使事实如此,确是有对方的糊涂首脑如此大帮其忙,但是,入侵所以成功,还是因为幸而有了一系列大好机会——再则,古德里安这个人也立即充分利用了到手的一切机会。

法国一战是历史上一个最突出的例子,说明一个精悍的实干家所推行的新思想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德里安曾经讲过,在战前,以单独的装甲部队作战略性渗入,即运用远程坦克进攻,来切断敌军远离前线的后方主要交通线,这一思想使他神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流行一种新的军事思潮;皇家坦克军在演习实践中首先体现这一思想;古德里安是坦克迷,他了解这一思想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德国高级将领多数同英法政府当局一样,对这一思想都半信半疑,认为在作战中行不通。但战争爆发后,古德里安不顾上级怀疑,抓住机会付诸实行了。结果证明这同早期历史上使用战马、长矛、方阵、机动军团、“斜行队形”、骑兵射手、长弓、滑膛枪、火炮、把军队编成单独的机动师等等新思想一样具有决定性作用。说实在话,事实证明这种战术更是立见功效。

德国入侵西欧是在右翼开始的,针对中立国荷兰和比利时防线的各要地,取得一系列大出意外的胜利。以空降部队打先锋的这一系列出击,把同盟国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有好几天不去注意主攻方面——就是对准中央部分,穿过阿登山脉的丘陵和森林地带,直指法国心脏。

荷兰首都海牙和交通运输中心鹿特丹,在5月10日凌晨受到空降部队袭击,在此同时,荷兰东面一百英里的边境防线也受到攻击。荷兰前后方受到这双重打击,引起了慌乱,再加上纳粹空军对四面八方的威胁,这种局面更是有增无已。德国装甲部队趁乱飞越南翼的一个缺口,第三天,在鹿特丹同空降部队会师。他们在刚刚赶来援助荷兰的法国第七集团军眼皮底下穿过,朝着目标挺进。第五天,荷兰投降,虽则其主线尚未突破。人口拥挤的城市进一步受到近距离空袭的威胁,这样就加速了荷兰的投降。

这里的德军比对方兵力要小得多。此外,进行决定性插入的只有一个装甲师,即第九师——只有这一师调得出来进攻荷兰前线。在其进军的路上横着一条条不难防守的运河和宽阔河流。这一师所以有机会成功,全靠空降部队的突击。

但是,这个新兵种也很小——同其成就相比,更是小得出奇。1940年5月,德国只有四千五百名受过训练的伞兵。在这少得可怜的总人数中,只有四千名用来进攻荷兰。他们组成五个营,并由运输机运来一个为数一万二千人的轻装步兵师作后备。

空降部队总司令施图登特的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这一作战计划的要点:

我们兵力有限,因而只得倾全力进攻两个目标—一入侵如要成功,看来这两据点是必争之地。在我亲自支配下,主要是攻占鹿特丹、多尔德雷赫特和莫尔狄克三地的桥梁;从南面来的主要公路就是通过这些桥梁横越来因河各河口的。我们的任务是抢在荷兰炸毁桥梁前就占领各桥,并在我们的地面机动部队到达之前保持桥梁畅通。我的部队计四个伞兵营和一个空运团(计三个营)。我们获得全胜,只付出一百八十名伤亡的代价。我们不敢失败,因为如果失败,整个入侵都要失败。

施图登特本人就是受伤的一个。他头部受伤,八个月没有作战。

荷兰首都海牙是德军助攻的地点。目的是要把政府和各部门的首脑就地俘虏,瓦解整个管理机器。用于海牙的兵力是格拉夫·斯波纳克将军指挥的一个伞兵营和两个空运团。这次进攻虽遭击退,但引起大乱。

入侵比利时一战的开始也是耸人听闻的。赖歇瑙指挥下的强大的第六集团军(包括赫普纳的第十六装甲军),在这里发动地面进攻。部队要顺利展开,必须克服一个艰险障碍。只剩下五百名空降兵来协助这次进攻。全部用来占领艾伯特运河上的两座桥梁以及这条国境河流一侧的比利时最现代化要塞,埃本埃迈尔要塞。

但是,这支小队伍却左右了战局。因为,从这里打到比利时国境,要通过荷兰领土南面的突出部分,即所谓“马斯特里赫特阑尾”。一旦德国陆军越过荷兰边境,驻在艾伯特运河一带的比利时边防军就会一再获得通知:在任何入侵的地面部队越过这条十五英里的狭长地带前把桥炸掉。空降部队从夜空中悄悄降落;这样,保证各要害桥梁完整,就有了新的办法,也是惟一的办法。

德国在比利时投入的空降部队规模非常有限,这与当时的报道绝不相同,据报道说,德国伞兵在几十处地方降落,累计人数达数千之多。施图登特为此作了番说明——当时为了弥补实际兵源的不足,也为了尽量制造混乱,在比利时各地撒下了模拟伞兵。施出这一诡计确实非常奏效,再加人们胡思乱想,必然要将所有数字大加特加了。

据施图登特的叙述:

艾伯特运河的冒险行动,也是希特勒本人的主意。或许是这个妙计多端的人最为独特的创见。他把我找去,向我征求意见。我考虑一天,肯定此举可行,他就命令我作好准备。我用了科赫上尉指挥下的五百名士兵。第六集团军司令赖歇瑙将军和参谋长保卢斯将军都是有才干的将领,他们认为这么做是冒险,他们对此没有信心。

偷袭埃本埃迈尔要塞的,是维切格中尉指挥的一支七十八名伞降工程兵组成的小小分遣队。其中只有六人阵亡。这支小分遣队完全出其不意降落在要塞顶上,打败了那里的高射炮人员,并用以前保密的一种新型烈性炸药炸掉所有大炮的装甲炮塔和掩体。……所以能偷袭埃本埃迈尔,全靠使用这种新式武器,这是由另一种新式武器——运货滑翔机悄悄运送到目的地的。

这座要塞经过精心设计,足以抵御各种威胁,除非敌军有可能降落在要塞顶上。从要塞的屋顶上,维切格的一少撮“天兵”管住一千二百名守军,直至二十四小时后德国地面部队开到。

两座要害桥梁上的比利时守卫,也都冷不防被俘。在一坐桥上,其实已经点燃了炸桥的导火线——但是,德国一架滑翔机的全体人员紧跟在比利时哨兵后面进入地堡,在千钧一发之际把导火线灭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入侵战线上,所有桥梁都被守卫军按计划炸掉,只有派入空降进攻军的地方除外。由此可见,德方的成败只有一步之差——因为入侵能否得胜取决于时间因素。

到第二天早晨,已有不少德国部队越过运河,攻破运河后面的比利时薄弱防线。接着,赫普纳的两个装甲师(第三师和第四师)开过那些未遭破坏的桥梁,在对岸平原上四下散开。他们长驱直入,势如破竹,比军就此开始总退却——这时正好法英两军赶来支援他们。

对比利时的这一突破,并不是入侵西欧的决定性一击,但对结局起了重要影响。不但把同盟国的注意力引错方向,而且还把同盟国最机动的部队引来投入那里的战斗,因而这些机动师就无法抽出来,向南调往尚未完工的马奇诺防线西端那边——法国边境线上最薄弱的部分,去对付5月13日法国边境上突然出现的大敌。

这时,伦斯德集团军群的机械化先头部队,正开过卢森堡和比利时的卢森堡省,向法国挺进。他们越过七十英里长的一段阿登山脉,挡掉微弱抵抗,跨越法国边境,在发动进攻后的第四天清晨到达马斯河边。

派遣成批坦克和汽车越过如此崎岖地区,真是大胆冒险。多少年来,传统战略家都认为,要大举进攻,这片地区是“无法逾越”的,更不要说用坦克作战了。但是,这样却增加了攻其不备的机会,而一座座密林也有助于掩护进军和隐蔽进攻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