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谓懂音乐
10507700000019

第19章 领受古典恩泽

本文原载《音乐爱好者》2006年第8期。

——评《环球经典名曲导读》

“古典音乐”,似是意味着某种“古色古香”而又“典藏深闺”的类型,或是那种“古板正经”而又“典雅高贵”的声响。总之,在一般民众的印象中,古典音乐当然是好东西,但既然是又“古”又“典”,就感觉与自己干系不大了。确实,就很多人的听觉经验而论,流行音乐中的日常感叹,既“贴近生活”,又“悦耳动听”——相比起古典音乐的“正襟危坐”和“莫测高深”,流行音乐好像提供了更具有当下性和现实性的听觉满足。

但是,“古典”(classic)一词的原意,却并不是拒人以千里之外的高傲隔离,而是暗含某种具有召唤性的品质保证。故此,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古典”其实并非远离我们,而是与每个人的精神生命都息息相关。所谓“古典”,即为经过了时间冲刷和历史考验的无形淘汰,最终留存下来并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因而,“古典”的辩证要义,就是经过“民主”筛选后的“精英”所在。但是,这里的“民主”筛选,并不是近来所见的那种短期性的肤浅“海选”,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意向性的深刻选择,最终才确定下来的卓越精粹。在这层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古典”才是真正意义上得到大多数民众认同的优秀典范。

所以,如果是真正的“古典”,我们就可以放心地予以信任。音乐中的“古典”,同样如此。“古典音乐”,意味着经过历史选择、真正进入到“古典”行列并已成为某种标尺的音乐杰作集成。显然,并不是所有诞生自“古代”而又“典藏”下来的音乐作品都是“古典音乐”。例如,贝多芬同时代的交响曲作品何止成百上千,但最终只有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成为他那个时代的代表,并借此成为某种超越所有时代的范式标准。为此,就交响曲而论,后人就必然视贝多芬为至高的“古典”范式,所有后来的交响曲都必须以贝多芬的成就作为衡量标准。

这就是古典音乐的意义。一方面,它是音乐历史中的精品,是流传下来的珍宝;另一方面,它也成为某种具有示范性的尺度,为后人校准音乐的方向和路线。所以说,古典音乐虽然来自过去,但却与今天发生深切的关联。进而,通过将今天的音乐杰作纳入其中,古典音乐也直接连通着音乐的未来。这样看来,知晓“古典音乐”,就不仅仅是回到过去,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理解“古典音乐”,也就不仅仅是音乐界内的法定责任,同时也成为普通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和青年学子)的分内事务。

欣闻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与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通力合作,从享誉全球的DG公司引进一套《环球经典名曲导读》(内含二十张CD唱片和相应的文字介绍说明),制作精良,包装精美,是为近年来国内“古典音乐”唱片营销中的一次“重拳”举措。显然,在当前国内的文化环境和音乐市场条件下,推出这样一套带有明显教育意图和普及心愿的古典音乐唱片集萃,正是秉承了上文所述有关古典音乐应该走入民众、惠及学子的理念。古典音乐,正因为其中蕴含了古往今来的人类精粹体验与丰富智慧,所以要真正理解个中滋味,确乎很难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效的教育引导以及长期的文化滋养。《环球经典名曲导读》这套CD和导读文本,主动承担“教化”的职责,引导听众在“感性”体验中融入“理性”识见,以求得更加长远的文化效益,可谓是眼光独具。

比如,这套《导读》中,每一本小分卷(内含CD一张)均独立成册,纳入相关作曲家生平、相关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总体特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知识以及相关的表演艺术家介绍。如此做法,用意是再明显不过了:这是希望听者在聆听音乐时,无须再去花费力气寻查相关资料,一册在手,轻松阅读,就可以将相关作家和作品置入相关的历史语境和文化环境中,求得某种更加具有理性深度和知识维度的“文化性倾听”。于是,音乐普及中渗入“提高”的理念,文化教育以“休闲”的方式贯穿。

又如,《导读》用心良苦地设计了“聆听指南”的专栏,对乐曲的进行和内涵“逐分逐秒”地予以分析和讲解,以便让听者在聆听过程中准确地跟随音乐的声响时间过程。与此同时,还不厌其详地对相关的基础性音乐术语——诸如“音程”“动机”“主题”“琶音”“调性”“切分”“对位”“和声”“模进”“三声中部”“卡农”“赋格”“对题”等等——进行附带性的简要说明。如果说,对作曲家生平、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语境的了解仍然是“音乐之外”的知识,那么,能够在音乐进行中跟随音乐的步伐,认清音乐的路标,听懂音乐的逻辑,那才算是真正步入了“音乐之内”的殿堂。

“音乐之外”和“音乐之内”两相交合,方能在最终意义上成就具有文化内涵但又须臾不脱离声音本源的音乐“倾听”。或许,听者可以在莫扎特《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K.466)中听到,作曲家是怎样通过独奏乐器和乐队的交响式对答,营造出启蒙运动时期个人面对群体时的不安与疑虑,并借此体味人生这一命题的永恒意涵。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听者可能已经烂熟于心——但不妨再次凝神倾听,并与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相对照,欣赏两位作曲家各自不同的匠心,看出他们是如何用“纯音乐”的笔法,不仅描绘出大自然的“视觉”景象,而且让人感觉到无法言喻的“空气清新性”,进而体味西方最优秀的人文传统中对自然的泛神论崇拜,并由此带来心灵上的敬畏和升华。面对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这部被公认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听者一方面可以调动所有的思想资源,鉴别这部奏鸣曲在哪些方面是李斯特对歌德《浮士德》传奇的独特个人化转译;另一方面,又应该潜入音乐的声响过程,听出李斯特通过极具创意的形式改造,将传统中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套曲的所有要素予以创造性转型,从而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惊人的完美综合。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建议听者让自己重返二十世纪初期的听觉期待,再次感知当时听众在初次面对这部作品时的震慑、不解和惊讶,并进一步体认这部作品在整个音乐史中的突出地位,以及它对其后音乐进程(特别在节奏方面)的持续影响力。

正是通过对一部部、一首首音乐杰作的深度倾听和反复确认,古典音乐的人文意蕴和艺术真髓才会在当下时代中不断生成并延续,当代听众的内在精神和心智储备才会因古典音乐的滋养而不断丰富并提升。翻检《环球经典名曲导读》,它横跨巴洛克时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古典音乐三百余年历程,收入自维瓦尔第到斯特拉文斯基十多位古典音乐的大家,包纳几十部(首)已经得到公认的经典名作。相信在国内普通民众领受古典音乐恩泽的旅途中,这套唱片和导读作为某种可靠而权威的行路指南,定会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