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10507100000032

第32章 “不中不西”的传教士(6)

安妮小姐是我最好的朋友之一。她作为基督徒的榜样值得人们重视。在我离开美国时,万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这么早发生,万没有想到我们不能再相见于约旦河的此岸。噢,想到这里就非常难过。上帝把最甜美的花朵摘下,并从我们身边拿走;但是,这朵花正盛开在主的天国花园里。在主的怀抱里安息是幸福的。从人间的悲伤转化为天堂的欢乐会更加快乐。愿上帝让我们远离罪恶和虚弱,最终带我们归去,在那里我们将和所有的朋友、所爱的人相聚,与基督相伴永生。……宋耀如的信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语言天分,言辞美丽流畅,用词幽深,把握有序,把想说和不该说而又必须表达的情感,恰如其分地在语言中传递出来。用思想说话的沉痛和理智,表现了一种悲痛后的大彻大悟,使人读后感动不已,热泪盈眶。

安妮的去世,无疑给困境中的宋耀如雪上加霜,他身心疲惫,情绪低落到极点。

恩赐再次降临

然而,就在他最困顿的时候,冥冥中上帝的恩赐再次降临。

一次意想不到相遇,让这个孑然一身、痛苦中不能自拔的汉子一下子走出感情的困境。

一天,宋耀如百般无聊、毫无目标地走在街上,陷于无助、困惑之中。生活黯然无望,再下去不知何去何从。

就在这时,忽然听到身后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宋,真的是你?”宋耀如回过头去,惊喜地发现,眼前这个英俊高大、一副上层华人模样打扮的绅士竟然是在美国的老朋友牛尚周。My God!多年不见,牛尚周更加成熟大度,显得潇洒自信。像所有的中国士大夫阶层那样,牛尚周保养得很好,彬彬有礼,矜持大方,眼中流露出来的神情和当年一样真诚和热忱。

这使宋耀如顿时感觉到一股暖流在全身激荡。两个大男人不顾风俗和路人惊异的眼光,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很久很久不松开,眼中含满泪水。

一对久别的兄弟终于奇迹般地又见面了。

原来,同是留美幼童的牛尚周和温秉忠牛尚周:江苏籍,1872年官派留美幼童,1880年回国,赐进士。上海电报局的技术官员,江南制造总局帮办。温秉忠:1873年赴美留学,1881年回国,曾是慈禧太后受信任的教育顾问。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设立专门招收华侨子弟的暨南学堂,温秉忠出任暨南学堂总理。1928年3月任国民政府民政部(内政部)江苏苏州交涉员、财政部苏州海关监督等。两人被迫提前回国后,也在上海安顿下来,由于特殊背景,他们由清政府安排在当地政府衙门中工作,并很快成为上海社交界的宠儿。

舒适的工作,养尊处优的身份,都让人眼热不已,特别得到那些眉低眼高的新潮仕女、官宦小姐们的垂青。这两个好朋友的出现,也引起上海最古老、最显赫家庭之一的倪氏家族的关注。在经过一系列的交接往来之后,牛尚周和温秉忠的教育背景和人品博得认可,分别被倪家两个女儿看上,一起成为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基督教家庭的女婿。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女儿之间,还有一个待字闺中的二女儿没有出嫁。上帝总是对这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特别关爱,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把最优秀的基督的子民之一的查理·宋作为最好的礼物馈赠给这个家族。

活泼大方的倪珪贞

上海基督教历史悠久,传统基督教家庭较多,加之近代受西方经济文化影响较大等原因,形成了其及周边地区生活方式西化现象比较突出的“海派”情景。

徐家汇的基督教名门徐氏家族就是这么一个渊源久远而显赫的基督教家族。徐家是明朝著名宰相徐光启的后代,徐家自徐光启皈依天主教,代代相袭,形成一个在当时当地颇有名望的虔诚天主教族群。

年轻时的倪珪贞

闻名遐迩的上海徐家汇,就因是徐家祖居所在地而得名。

徐家女婿倪韫山原籍浙江余姚,是个读书人,信奉基督,是一个法律学造诣很高的学者,在上海各界都有很多朋友。

倪韫山年轻时在徐家作西席,其学生就是倪氏姐妹的母亲,当时的徐家大小姐。年纪相仿的师生,相互爱慕,最后结为秦晋之好,育有一男三女,其三个女儿,个个美丽端庄,温文尔雅。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不过,二女儿倪珪贞与两个姐妹不同,在高贵矜持之外,还多了一种反抗精神。

徐家虽说是新派人家,但家学仍然以儒学为本,门风淳朴,以安分守己为立身之道。在当时,女孩儿从小必须缠脚,三寸金莲被认为是一种妇德的象征。

倪珪贞却是一个从小就不甘于受人摆弄的女孩,当家人按惯例给她裹脚时,遭到她强烈的反抗。结果岁月荏苒,美丽活泼大方的倪珪贞却长着一双天足,以致过了及笄之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婚嫁物议之话题。倪珪贞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她心中的白马王子,绝对不是地方世俗风气下熏陶出来的公子哥儿类的男人。

倪珪贞5岁开蒙,跟着一位家庭教师学习诗书礼乐之类国学文粹,8岁上布里奇曼女子学校,学习英语和《圣经》,14岁直升上海西门的佩文女子中学,17岁毕业。她不仅成绩优良,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出生于基督教世家的她,不仅具备一个真正教徒所必需的善良与修养,也保持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含蓄和美德。

陷入不可自拔的爱河

宋耀如的出现引起这位中国“朱丽叶”的关注,宋耀如虽然不是罗密欧,猛一看甚至还有一些村野气味,但姑娘的心不是靠眼睛来判断,而是靠感觉行事的。

倪家虽是基督之门,孔孟子弟,但并不拘泥守旧,加上两个美国留学归来的学子,没有更多的清规戒律束缚,手足之间亲密无间,几个年青人常常在一起议论国情民风,很是投机。在这种宽容的气氛中,两个连襟把宋耀如带来家中,并介绍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包括这个既是姨姐又是姨妹的倪家二姑娘。

这时的宋耀如虽陷入人生与事业的低谷,但那种渗透了大洋彼岸光明气息的非凡经历让他这个岭南“小个子”有了一种不同于普通中国人的深邃。甚至是两位同是从美国回来的“乘龙快婿”所不能小觑的。

当年在波士顿,和牛、温等中国政府官派留美学生相比,宋耀如只是一个身价卑微、地位低下的少年“华工”,地位差别何止天地,只是出于同情和少年相惜之谊,牛、温给予这个同胞一种比任何财富都珍贵的忠告,启发他走了一条不同于普通华人移民的人生道路。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宋耀如在美国靠着一种自觉和感悟,心无旁骛地沉浸到美国文化的研习之中,使他在本质上饱吸了积极向上的美国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素养,培育出一个身体力行的当代学者和基督信徒结合的睿智形象。

此时的宋耀如布衣神采,君子好逑,谈吐有度,举止恰当,特别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那种不卑不亢、不谄不媚的态度,让人感到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风云人物。

宋耀如的人格中还有很多十分耀眼的地方。他心地善良,务实求真,志存高远,诚实守信,注重情义,知恩图报,耿直坦率,处事公正,坚毅顽强,百折不挠,并且从小便自立自强,异常勤奋,能吃苦耐劳,等等,在倪家二小姐眼中,他身上体现的正是家族那位声名显赫的远祖的理想、传承。

她不禁自问,眼前的这个“查理”不就是耶稣的那个现时中国之“彼得”吗?

倪珪贞时年十八,清秀端庄,脸颊丰腴,清新宜人,温柔的眼睛里闪烁着信念的光辉,秀丽的头发梳成一个厚密的发髻挽在脑后,发髻左侧插了一串珍珠,旗袍裹身,更显身段美丽,婀娜动人。

宋耀如一见倾心,他觉得,眼前这个女孩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气质和风度,这就是安妮当年曾经让他着迷的地方。她就是他在失去安妮后一直苦苦寻找的心上人!

很快,两个青年男女陷入不可自拔的爱河。

简单而热烈的婚礼

徐光启之后的徐氏家族,女性对基督的情结更为直接和虔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早在17世纪,徐光启的第二个孙女——甘地大,就因为对基督教的顶礼膜拜和实践而留下行善爱教的千古美誉。

甘地大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那天正是圣女甘地大的纪念日,家里就为她取洗礼名为甘地大。

明天启二年(1622年),其父把她许配给松江庠生兼富豪许远度为妻,然而46岁的时候,她就因丈夫过早离开人世,过着寡居但富有的生活。

生活的挫折没有削减她对基督的信仰,她勤俭持家,善于女红,把所赚的钱节省下来拨作圣教会的经费。

据有关记载,在上海松江一带的上百所教堂、育婴堂,有很多是她出资建造的。其中,1658年意籍耶稣会士潘国光得到甘地大资助在松江城内建造的著名大教堂,就是保存至今的邱家湾耶稣圣心堂老天主教堂。

1887年仲夏,按照上帝的旨意,宋耀如和倪珪贞在上海三马路全申城最大的教堂“慕尔堂”举行了婚礼,传教士克拉伦斯·里德主持了这一世纪婚礼。

婚礼简单而热烈,标志着中国版宋氏新教精神的诞生。这一次婚礼后来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显赫家族,这在当时是很多人未曾想到的……倪珪贞与宋耀如结婚后,像当年的甘地大一样,传达给世人的信息是徐氏家族对基督教不变的热情和信仰。

不同的是当时的宋耀如没有许氏那样丰润的“家产”,他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精神支援“行善、敬人、赞美上帝”。倪珪贞不仅像先祖甘地大那样表现出不俗的传教热情,支持丈夫的传教事业,而且身体力行和丈夫一同为布道、传教辛苦奔波,表现出对贫穷和困难的蔑视,与丈夫一起创业图新,付出了巨大的个人的牺牲的同时,也撷取了非凡的爱情果实。

一个近现代版的甘地大就这样诞生,夫唱妇和,共同努力,用智慧和能力,打造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更加辉煌的“圣心堂”圣心堂代表性建筑为位于巴黎蒙马特高地上的巴黎圣心堂,它是巴黎的最高点,是巴黎的象征。站在教堂前,大半个巴黎清楚可见。教堂前的威利特广场(Sq Villette)花团锦簇,曲径有致,许多人在这里悠闲地晒太阳、喂鸽子。该教堂建于1876年,由全法国捐款兴建而成,内有许多浮雕、镶嵌画以及世界最大的萨瓦钟。它的建筑设计师(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巴蒂和马)把教堂设计成具有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相结合的别致风格,周围四座小圆顶,中间为一座建在一个高大的蓬形壁之上的大圆顶,具有典型的东方情调。教堂后部有一座高84米的方形钟。里面有一只世界最大的萨瓦钟,重19吨……在1887年11月4日写给美国《基督教倡导者》的信中,宋耀如描绘了这样一幅美妙的前景:

……仁慈的上帝一直对我很宽厚,我十分感激他。前景是非常有希望的。上帝的神灵正在快速地找到通往他愚昧无知的子民的心灵的道路。我祈祷和希望上帝今年为了基督使我们具有许多崇高的品德。我们的中国布道团会议已经举行而且闭幕了。他们没有改变对我的任命。每一个人都继续承担自己负责的任务。我回(昆山)再任职一年。依靠上帝的恩惠和帮助,我希望为世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做更多更好的工作。我们在苏州为妇女开办的医院已经建成。但是主管人、内科医生菲利普博士正生病在上海。我们在上海英租界建的砖砌教堂正在进行最后的修饰。

中国即将翻开新的一页。它已经制订了各种各样的方案和计划。政府正在考虑修建一条从北京到广州的长铁路,行驶西方式的火车,另外还将在台湾岛修建一条铁路,运载朝廷军队到各个荒野的地方去制服该岛不驯服的部落。我即将结束这封信,但是在结束之前,我必须告诉你们,我同过去不一样了——我已经结了婚。寿韶峰:《宋美龄全记录》。

魏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