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从“放牛娃”到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10507100000013

第13章 海上之旅(1)

美利坚像磁石一样地吸引着他,以致他那么入迷和渴望。在他看来,这个从大洋那边回来的阿叔懂得的东西是那么多,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吸引力。他依稀感觉到来自那块自由土地的召唤,更坚定了去美国的信念。

一艘巨大的海轮,呈现在面前,实现了他去美国的梦想,他开始了自己毕生难忘的一次不平凡的海上旅程——前往美国波士顿的航行,随同其义父踏上了“行善、敬人、赞美上帝”的人生旅途。

他们当年都是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的身份卑微之“草民”,又都是以航海开始他们非凡的事业。航海作为一种冥冥中脱胎换骨的“道行”苦旅,对他们施行的是一次综合的人生和科学知识的“洗礼”,使他们最终成为把握自己和国家命运的“伟人”。

1878年,改变宋耀如命运的机会终于到来。

帮手和继承人

韩家一个“亲戚”,宋耀如的婶母韩宋氏的兄弟从美国波士顿回文昌探亲,借道东印度群岛,顺便打理在这里的业务。闲暇之余他来看望文昌乡亲,不期偶遇两个刚到这里不久的韩家“侄儿”。亲不亲,故乡土,他乡遇家人,倍感意外和亲切。

宋先生虽然人在美国打拼多年,但由于受美国法律对华人的种种限制,始终孤身一人在外,没有子嗣。他十分喜爱孩子,特别是机灵调皮的男孩,因为他需要有一个能在商业上挑得起来的帮手和继承人。

宋先生是早年赴美修筑西部铁路19世纪中叶,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接通,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干线。它把美国经济区域连成一片,标志着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在这一美国近代工业化历史的重大进程中,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应召参加了最艰巨的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设。在工程中,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出众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他们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华工在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中死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中国劳工在当时受到了酬金微薄、种族歧视和排华浪潮等不公正待遇。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一些有良知的美国人的不平。的中国劳工中的一位。虽然同是劳工,因小有文化底子,经常给大伙写写家信,拿拿主意什么的,因此在工友中颇有威信,素有智多星之称,工友们有事都找他商量讨教。自然而然,他俨然成了劳工中的“军师”,经常给工友们出主意解决生活纠纷,或带领大伙与资方周旋斗争,维护中国劳工的利益。大家眼中他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诸葛”。

同时,美国劳工生涯的历练也开启了他的眼界。在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他靠微薄收入积累下点点滴滴资金,给自己打下一定的基础,又凭着过人的聪明和才智在美国打拼,从做小生意开始逐渐积攒起一笔可观的资本,在波士顿开办起一家买卖兴隆的中国丝茶商店。

此次他从美国绕道东印度群岛回海南省亲,除了是为给自己波士顿的商行补充货源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到中年,事业小有成就却香火不继,膝下无子,想要在家乡亲友中物色一个能干、可继承香火的嗣子。想不到在印度尼西亚与宋耀如不期而遇,通过几天的接触,他对这个能说会道、嘴巴蜜甜的“侄儿”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眼里,这个名叫韩教准的文昌仔简直就是上帝为他安排好的最佳人选。

虽然说他人在国外,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家财万贯后继无人,不能不说是一件揪心的事。这对于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为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挥之不去的心病。何况自己年纪渐老,体衰多病,眼下这份堪称殷实的家业需要有一位“儿子”帮助打理。

时下,聪明伶俐的宋耀如一下吸引住他的眼睛,他喜欢上这个争强好胜、落落大方、品质朴素、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孩子。

这位宋先生既然动了收养念头,对韩教准也就格外用心,每天尽量多地和这个孩子在一起,回答他那没完没了的问题,耐心给他讲述海外生活和有关美国的情况。

宋先生对外面世界的生动描述深深地吸引着阿虎,他对这个经历不俗的美国回来的阿叔充满敬佩,对其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着迷和感兴趣。

韩教准第一次从他的口中,听到了许多关于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土地上闻所未闻的传奇故事,以及“民主”、“自由”、“信仰”、“科学”等新鲜名词。尽管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深了一点,但他在似懂非懂中,既感到好奇,又感到不可思议的冲动,这个未曾谋面、新奇而遥远的国家激起了少年心中的向往。

美利坚像磁石一样地吸引他,以致他那么入迷和渴望。在他看来,这个从大洋那边回来的阿叔懂得的东西是那么多,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是那么有吸引力。他依稀感觉到来自那块自由土地的召唤,更坚定了去美国的信念。

回到文昌后,宋先生第一件事就是来看望多年不见的姐姐,其中最主要是为韩教准。经过反复慎重思考和商量,他郑重地向韩家提出了收养阿虎的请求,他决定把这个孩子带到美国去,作为一个商人和自己的继承人培养调教。在征得阿虎父母同意后,他回到爪哇,正式将其收为义子。

穷人家的孩子过继手续是十分简单的,没有过多的仪式和噱头。阿虎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方式,先给祖宗牌位上过香,再朝着北面给自己的父母磕过头,即改姓为宋,取名嘉澍,而叫响他一生事业为之标记的大号是他的字:耀如。

生离死别的悲戚

是年夏天,宋耀如为了这次前往美国的旅行,开始跟随义父跑前跑后,做了很多去美国的准备工作,其中最多的是打理运到美国的货物。尽管当时的他并不理解“远航”和去美国对于自己今后一生的重要意义。

出发的日子终于来临。临行前,义父把宋耀如兄弟和几个亲戚叫到一起,在祖先牌位前郑重洗手焚香之后,亲手交给他一个包袱。打开来,里面有几件换洗衣服和一双鞋,厚厚的鞋底上纳着一排排密实整齐的针脚,他知道那是母亲在油灯下赶出来给他送行的。义父转告父亲嘱咐他的话:孩子,你现在已是宋家人了,就要到一个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去,会有很多想不到的艰难困苦在等待着你。在外面,你要事事听从义父的话,不可任性,不可妄为。你要注意冷暖,好好学习手艺,好好做人。今后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要忘了你是一个中国人,要记住自己的根在中国,在海南文昌,永远不能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孩子,给列祖列宗磕个头上路吧。

话未说完,宋耀如已是泪水满面。他回想着养育了自己12年的家,仿佛看见泪眼婆娑的双亲长辈和兄弟姐妹等亲人,使劲地点点头,擦干眼泪,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鞋,坚毅的脸上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自信。

文昌人有“去番”的传统,对这种来往频繁的“番客”离别已是司空见惯,不以为奇。但这次不一样,这次离去的亲人要走得很远很远,到一个海南人很少去过的地方,不由人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悲戚。

宋耀如知道最悲伤的是母亲韩王氏,这个坚强的女人,在生活的艰难困苦面前从来没有掉过泪,但这一次,她会感到一种什么样撕心裂肺的痛啊。宋耀如再也把持不住自己,不由放声大哭,向着文昌方向大喊“妈妈”……正式拉开“美国世纪行”之大序

1878年某天,宋氏家族“美国世纪行”之大序正式拉开。

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致父亲的信:

亲爱的父亲:

我写这封信是想告诉您我在哪里。我于1878年与哥哥分别,离开东印度群岛来到美国……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孙中山宋庆龄文献与研究》第二辑,第263页。原文如下:I will write this letter and let you know where I am. I left brother in East India in 1878 and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宋耀如背着简单的包袱,洒泪与哥哥告别后,跟随义父,辗转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路程。

一艘巨大的海轮,呈现在面前,实现了他去美国的梦想,他开始了自己毕生难忘的一次不平凡的海上旅程——前往美国波士顿的航行,随同其义父踏上了“行善、敬人、赞美上帝”的人生旅途。

此次航行对宋耀如是如此刻骨铭心,一方面,他感到了离乡背井离开亲人的酸楚,一方面,他对即将面临的神秘莫测的航行充满好奇。站在甲板上,望着远离的祖国,宋耀如仿佛一下长大了,他没有眼泪,只是在心中默默发誓:祖国,总有一天我会回来。

宋耀如就是这样踏上了他“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风云涤荡、奋斗激励的人生航程。

此时的少年宋耀如,个子不高,但棱角分明的脸上倍显坚毅和个性,既表现出无忧无虑、坦率纯真的豪情,又表现出好奇爱动、胆大敢闯的个性。

大海,他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阳光明媚时的风平浪静和台风来临时的凶残暴虐,大海的多变和截然不同的两面性对于生长在海边的阿虎来说是那么地熟悉多见。

但是,不管一个未成年孩子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思想上有多么充分的准备,在人生15岁陡然开始的一次在当时条件下漫长而艰辛危险的远洋跋涉所带来的影响和震撼,都是其始料不及的。

大海对很多人一生影响是巨大的,这已是无需证明的事实。然而在当时条件下,还很少有人像宋耀如这样,大海对其成长如此重要。和其他海外求生求学的人们的人生道路不同,他是于思想不够成熟之时,在前途不很明朗、生命没有保障的艰苦航海条件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重要人生阶段。

难得的一笔精神财富

这次远航于一个身心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似乎太漫长太艰难。宋耀如对这次不寻常的海上经历一生记忆犹新。在这里,他见识到科学和技术的伟大力量,体会到工业文明给世界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在那一个个生死存亡关头。他第一次感悟到基督精神无处不在的光环,那种西方人教徒式的面对生死的坦然态度,给他留下刻骨铭心的训示。

不可否认,航行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在改变宋耀如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他观察世界的视角。优秀的航海者们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过在艰险困苦中的磨炼,培养出与常人不同的强烈行动意识,这是人生中最难得的一笔精神“财富”。而对于宋耀如来说,这些经历是其一生非凡作为和关键时刻作决策时起决定性因素的一个有力的暗示。

后来的生活中但凡触及重大转变的关口,他都会用航行中战胜困难的震撼和喜悦来激励和顽强自己的意志,做出果敢的决定。因为,在这次不得已绕过大半个地球的漫长莫测的旅程中,宋耀如不仅体会到隐藏于大洋深处的那种无情的生死考验,残酷的生存现实,还收获了一种对那个即将进入的陌生国家——新大陆及其冒险精神的体验,以一种朦胧的斯巴达—基督教刻苦意志力,开始了他一生基督教和自由民主思想人生的艰难航行。

人类的梦想

航海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的梦想,是人们向自然学习索取的一个大课堂。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国家成长的襁褓。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一部对海洋认识的成长史,越是科技发达进步的时代,越是这样。

一个强盛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海洋强国。人亦相同,一个伟大渊博的人同时也必然具备海纳百川的胸怀。

尤其是到了近代,一个工业航海时代的到来,让世界彼此不再拒绝和陌生。航海,特别是远洋航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对遥远神秘和闭关自守的东方国家殖民掠夺的一种基本手段。

但在当时,航海本身是一件十分艰难、冒险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事业,尤其是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

少年宋耀如没有想到,他即将面临的航程,是如此艰险和漫长,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几乎是从横、纵两个方向跨越整个太平洋和大半个大西洋。对此,少不谙事的他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因为一个时代的凑巧,两个大洋都有幸成为宋耀如不可规避的航海宿命。

大西洋与太平洋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是跨度最大的世界第二大洋和近代航海发源地。它东西狭窄、南北延伸,轮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长约1.6万公里,通常以北纬5°作为南、北大西洋分界。

大西洋海岸曲折,有许多属海和海湾,在世界航运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马运河和麦哲伦海峡与太平洋连接;东穿直布罗陀海峡,经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或绕过好望角通向印度洋;北连北冰洋,南接南极海域,航路四通八达、十分便利。北大西洋沿岸几乎都是欧、美发达地区,贸易、经济交往快捷,是环球航运体系中的枢纽。

而太平洋的发现则是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从南极大陆海岸延伸至白令海峡,纬度跨越135°,南北最宽15500公里,东西最长21300公里,面积达18134.4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3。

从沿海走向大洋深处

太平洋面积广阔,水体均匀,在国际交通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航海时代而言。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尔启航,西渡大西洋,要找到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次航行损兵折将,麦哲伦也死于一次与土著人的冲突。1522年船队只剩下“维多利亚”号返回桑卢卡尔港,完成环球航行。

从此之后,很多航海后起之秀如荷兰、英国等为发展海上贸易,利用其拥有的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优势和科学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进行了诸多的海上航行探险,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并寻找世界其他地区。

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增加了人类的地理知识,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以及岛屿和陆地的实测工作,在促进地球科学以及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的发展及造船技术等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世界近代化程度,同时也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血腥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繁荣。

随着航海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的足迹开始从沿海走向大洋深处,人们的社会生产行为也随着视野的扩大而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