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1856年,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在克里米亚和沙皇俄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战场上人声呐喊,炮火纷飞,硝烟滚滚,双方战斗十分激烈。历史上把这次持续三年的战争叫做“克里米亚战争”,也叫做“东方战争”。战争如何激烈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战场上必然有流血、牺牲。在克里米亚战争的疆场上常常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攻击的一方总是突然停止炮击,命令士兵退出战场待命。这是什么原因呢?士兵都在猜测这一军事秘密。其实这并非是什么军事秘密,只是作为重要武器的大炮常常发生破裂,使战斗没法继续的缘故。
大炮常常发生破裂,对于战争来说,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为此,英国政府责令国内的科学家,迅速解决韧性和强度较好而又能大量生产的铸炮用钢。国内的科学家以及冶金方面的专家们都在积极努力,苦心研究。这时,贝塞麦正值40岁,他专心致力于改进军事装备的研究,着重研制高效率的大炮和炮弹。为了使大炮射得更远、更准,他发明了来复线结构,然而战争需要的不是这个,前线急需的是耐用而不破裂的大炮。他不是这行的专家,纯粹是一个对冶金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可是,接到政府的命令,他不得不去探索炼钢的新方法。贝塞麦跑遍了所有的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冶金技术方面的资料,又去英格兰考察炼铁厂,并为自己的研究工作创办了一个实验工厂。经过研究,贝塞麦终于找到铸铁发脆的根本原因——铸铁含碳量高。为了降低铸铁的含碳量,贝塞麦开始了实验研究。
一天,贝塞麦同往常一样用鼓风箱往坩埚里送风,突然发现一块铁片粘在坩埚的边上,当他取下这块铁片时,又发现它很异常,仔细观察后,证实这是一块炼成了的钢片。怎样变成钢片的呢?经过长时期的冥思苦想和实验,他终于弄清了原因:由于吹进的氧气,才使生铁中的碳氧化而变成了钢。
连日辛苦操劳的贝塞麦病倒了。作为一位科学家,他怎么能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呢?更何况发明正处于刚有头绪的时刻。病中的贝塞麦,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他想:“应该加大氧气量……对,从坩埚底部进氧气可能最好!”他恢复健康后,按照病中的设想,创造了一个从底部吹氧并可以回转的新式炉。这种转炉是一个罐形装置,架在转体上可以侧倾装料和卸钢。铁水倒入转炉,同时加入其他物料以清除杂质。然后强烈的热风通过炉底鼓入。空气中的氧首先与锰与硅杂质化合,生成褐色氧化物烟雾而沸腾逸出,其次氧与生铁中的碳化合,生成的二氧化碳从上边排出。
1855年8月16日,贝塞麦公开发表了他只需15分钟炼成纯钢的新技术;1860年,他正式完成了享有世界声誉的“贝塞麦转炉”。这时克里米亚战争早已经结束了,贝塞麦转炉生产的钢虽未派上这场战争的用场,可是它为钢铁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