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心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10504800000006

第6章 大冶铸金(1)

“大冶铸金”的意思是,从洪炉中跃出来的金属。人们用它比喻自命不凡,自行炫耀,以求有所表现。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

子犁与子来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二人是好朋友。子来生病了,奄奄一息,妻子、儿子环绕在他身旁哭泣。子犁前去问候,把子来的妻子、儿女都赶开了,以免她(他)们惊动了正在变化中的人。子犁倚着门,对子来说:“大自然的造化又要把你变成什么,变到哪里去呢?是让你变成鼠肝呢,还是变成虫臂呢?”

子来回答说:“父母对于儿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无论儿子走到哪里,也要遵从父母的命令。而阴阳造化,比父母之命更不可违抗。自古以来,不孝之子违抗父母之命的事情有时会出现过,而能够抗拒阴阳变化的事,却从来没有发生过。造化让我快要死了,如果我不听从,那就是我抗拒阴阳变化,造化本身有什么过错呢!大自然赋予我以形体,让我活着操劳,让我年老得到安乐,让我以死得到休息。它能让我很好地活着,也能让我很好地死去。举例说吧,名匠冶炼金属铸剑时,忽然有一块金属从洪炉中跳出来,请求名匠说:“你用我铸剑,我一定成为有名的莫邪宝剑”。这时,名匠必然大吃一惊,认为这块金属是不祥之物。今一遇人的形体,就说‘我只愿当人,我只愿当人’,造化者一定认为你是不祥之人。同样的道理,如今天地就像大洪炉,造化就像铸剑的名匠,它可以随意变化你,能像那块金属一样跳出洪炉,提出自己的要求吗!”生与死的关系,就像睡与醒的关系。应当安闲地入睡,惊喜地醒来。睡与醒虽有区别,但为什么不能从容乐观地对待它呢?同样,生与死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也应像对睡与醒那样,从容乐观地对待它。

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的意思是,论点相同的人成为一个派别,以攻击论点不同的人。后来,人们用它表示纠合同党,攻击异己。

此典出自《后汉书·党锢传》:“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西汉前期,指导政治的学说是黄老刑名之学,其次是阴阳五行之学,儒学不被朝廷重视,道家骂儒家是罪徒,儒道两大学派的冲突很大,对政治统一产生了很大的阻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的学说抬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崇尚儒学,儒生们怀藏经书,谋求学术的统一,经常在一起展开讨论。公元前51年,汉宣帝把儒生们召集到皇家藏书楼——石渠阁,对五经进行讨论。宣帝令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人评论《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的异同。把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归为同一派别,对持有不同观点的派别进行反驳、攻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很多拘泥于文字、引经据典的人。

盗刖相夸

“盗刖相夸”辛辣地讽刺了那种干了坏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戏而相夸。”

齐国有两个小孩经常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的父亲是个盗贼,在夜晚的时候披着狗皮,把自己装扮成狗,潜入别人家偷窃。另一个小孩的父亲,因为犯过罪,受到断腿的刑罚。

这一天,两个小孩玩着玩着,便吹嘘起各自的父亲来。

其中一个小孩说:“我的父亲与众不同。他穿的皮衣有条尾巴,别人谁有?”

另一个小孩说:“那有什么稀奇!到了冬天,人人都得添衣御寒,唯有我的父亲,一年四季都不用穿套裤。”

字盗与殴

“字盗与殴”比喻名同而实异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是常可遇见的;如不细加分辨,就可能造成误导。

此典出自《尹文子·大道下》。

庄里有位老大爷,给大儿子取名叫“盗”,给小儿子取名叫“殴”。一天,“盗”外出,他的父亲跟随在他的后面,追着喊他:“盗!盗!”小吏听到了,便把“盗”捆起来。

他的父亲又想喊“殴”去对小吏讲明实情,由于心里着急,一时声气转不过来,只喊出:“殴!殴!”小吏于是使劲地殴打“盗”,打得“盗”几乎丧了命。

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形容民风淳厚,现在多用来形容社会风气和道德良好。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系掌理一国刑罚的官职)摄行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一个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自动地取消了讨价还价的恶习,全部统一了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用严厉的法律制裁,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所以四方的游客都不必惊动到官府,自然就可以取回。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称为“道不拾遗”。

道见桑妇

“道见桑妇”说明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将怎样对待自己。俗话说得好,“欺人者必受人欺”,就是这个道理。

此典出自《列子·说符》:“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

公问何笑。

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回娘家,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晋文公出会诸侯,想顺路攻打卫国。公子锄仰头大笑。

晋文公便问他笑什么。

他说:“有一个邻居,送他妻子回娘家,在路上遇到一个采桑的妇女,便微笑着前去和她搭话。但回头一看,却看见有人也正向他的妻子招手哩。我为此而暗笑呵!”

晋文公立刻领悟了公子锄这番话的意思,就停止了进兵,带领人马回国。还没到国内,就发现有敌人正在侵犯他的北部边疆了。

得过且过

“得过且过”意思是过一天算一天,不作长远打算。

此典出自《辍耕录》:“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彀,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传说从前在五台山有一种奇特的小鸟,名叫寒号鸟。寒号鸟有四只脚,两只肉翅,不会飞行。盛夏季节是寒号鸟最快乐的日子,它全身长着绚丽丰满的羽毛,鲜艳夺目,百鸟都非常羡慕它。这时,寒号鸟得意洋洋,整天走来走去,到处找别的鸟比美。它一边走一边唱道:“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去秋来,有些鸟飞向遥远的南方,到那里去过冬;留下的鸟整天辛勤劳碌,积粮造窝,准备过冬。只有寒号鸟仍然到处炫耀它那身漂亮的羽毛。

秋去冬来,寒风呼啸,雪花飘舞。其他的鸟在秋季都换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迎接寒冬的到来;但寒号鸟却与众不同,到了冬天,它那身漂亮的羽毛脱落得光光的,就好像还没有长毛的鸟崽。夜晚,全身光秃秃的寒号鸟躲藏在石缝里,凛冽的寒风不断袭来,冻得它浑身发抖。它不断地咕噜道:“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做窝,明天就做窝。”但是,当寒夜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这时,寒号鸟却忘记了昨夜的寒冷,忘记了要做窝的想法,它又说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寒号鸟最终也没有做窝,就这样一天天的混日子,最后冻死在五台山的岩石缝里。

斗鸡走狗

这个典故说明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的无聊嬉戏。

此典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病免居家,与闾里浮沈,相随行,斗鸡走狗。”

西汉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汉书》作爰盎,此从《史记》),字丝。吕后专权时,他曾当过吕后的侄子吕禄的舍人。汉文帝是被其兄袁哙保任,得为中郎。后历任齐相、吴相。袁盎与御史大夫晁错一直都有矛盾。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告发袁盎“多受吴王(刘濞)金钱,”袁盎被降为庶人。

汉高祖刘邦在世时,为了巩固刘氏政权,曾封了许多同姓王。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王、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国,发动了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袁盎朝见景帝,挑拨景帝与晁错的关系,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向景帝建议诛杀晁错。在袁盎的诱导下,景帝错杀了晁错。但是,杀了晁错,并没有制止刘濞等人的叛乱,七国叛军反而更加猖狂地向朝廷进攻。在事实面前,景帝才醒悟过来,重新下了平叛的决心,派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叛乱平息以后,袁盎在楚王刘礼手下为相,但所献计策不被楚王采纳,袁盎遂病免居家。病归以后,袁盎以前的威风和斗志逐渐消失,竟在乡间随波逐流,斗鸡走狗,以度余生。后来,因事被梁孝王所怨恨,遭到刺杀。

斗粟尺布

“斗粟尺布”比喻兄弟不和。

此典出自《史记·淮南王衡山列传》:“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历望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西汉文帝时,淮南王由于犯法受到囚禁。淮南王是文帝的亲弟弟,文帝为了不徇私情,就命令用囚车把他关起来,派人押送回封地。大臣袁盎劝谏说:“淮南王从小娇生惯养,缺乏严师教育,以致犯法。他性格刚强,如今陛下用这种严厉的方法对他,他可能会死在半路上。陛下刚即位,就落下杀害亲弟弟的名声,天下人又会怎么认为呢?”文帝说:“因为这件事,我也很烦闷,那么就赦免了他吧。”文帝的赦免令下达之后,囚车已经离京城很远了。

淮南王的囚车经过各县,县令遵照命令,不放他出来吃饭睡觉。淮南王在囚车中实在忍不下去了,就对押车人说:“人们都说我勇敢,其实,我哪里勇敢呢?我从小骄横,没有人敢批评我的过失。唉,一个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痛苦!”于是,他绝食而死。

文帝知道后,伤心不已,哭着对袁盎说:“我没有早听你的建议,才导致淮南王的死去。”

袁盎宽慰文帝说:“人已经死了,也无计可施了,望陛下节哀。如今的办法是:严惩对此事负有责任的人以谢天下。”

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指使人惊奇并难于理解的怪事。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杨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晋朝有一个人姓殷,名浩,字深源。他不但有学问,而且很有口才。朝廷看见他有才能,便封他做建武将军,统率扬、豫、徐、兖、清等五个州的军队。

后来朝廷派他领兵跟敌人作战,殷浩惨遭失败,于是朝廷不仅免了他的官职,还把他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被流放到信安之后,郁郁不得志,内心里对朝廷赏罚不明感到非常气愤,满肚子的牢骚无处发泄。因为他在以前,从来没有对朝廷说过半句不平或怨恨的话,但每天总要书写“咄咄怪事”这几个字,借此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二疏辞官

“二疏辞官”表示不慕官场,及时隐退。

此典出自《汉书·疏广传》。

汉代汉宣帝时期,有两个贤德之人,一个叫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一个叫疏受,字公子,是疏广的侄子。公元前67年,宣帝册立皇太子,选丙吉为太傅,疏广为少傅。几个月以后,丙吉当上了御史大夫,疏广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太子家令。疏受好礼恭谨,才思敏捷,善于辞令。一次,宣帝来到太子宫,疏受迎送应对,祝酒上寿,一切都彬彬有礼,皇帝满心欢喜。不久,疏受就被封为太子少傅。皇太子每次入朝,疏广和疏受都陪同前往。太傅疏广在前,少傅疏受在后,叔侄都是太子师傅,在朝廷上下传为美谈。

一次,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就没有危险。’功成身退,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啊!”我们官居高位,俸禄二千石,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及时隐退,恐怕有后悔的那一天。我认为,不如叔侄二人相随出关,告老还乡,以终天年,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疏受叩头说:“谨听大人教诲。”当天,二人都上书称病。三个月后,皇帝垂问,疏广就说自己病重,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也觉得他们的确年老了,就答应了赐给他们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黄金五十斤。临行时,许多公卿大夫、朋友、同乡都为他们送行,在长安东廓门外摆下酒宴,送行者的车有几百辆,叔侄二人向众人告别而去。在道路两旁观看的人都说:“这是两位贤德的大夫啊!”有的人还感动得流下泪来。

发蒙振落

“发蒙振落”形容非常容易。

此典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淮南王谋反,惮黯,曰:‘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

西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汲黯的人,字长儒。他先任东海太守,接着又做主爵都尉。汲黯推崇道表法里的黄老学说,对汉武帝常常直言劝谏,武帝既尊敬他,又有点怕他。汉武帝可以和大将军卫青蹲在床边上聊天,可以不戴帽子和丞相公孙弘谈话,但不戴帽子就不敢见汲黯。一次,汲黯有事来见汉武帝,汉武帝当时正好没戴帽子,于是赶紧躲在帐幕后面,派其他人去接受汲黯的意见。由于汲黯为人耿直,对皇帝也敢直言进谏,所以许多大臣甚至一些诸侯王也都惧怕他。

当时的丞相公孙弘的为人和汲黯不同,他对人宽厚,与人无争,因此虽身居相位,一些大臣和诸侯王都不把他放在眼里。

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但是惧怕汲黯。他说:“汲黯这个人喜欢直言进谏,对朝廷忠贞不贰,恐怕难以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要迷惑他却是非常容易的,就像揭掉一件蒙罩物,振动将要掉落的叶子一样。

放荡不羁

这个典故比喻一个人行动随便,不受约束。

此典出自《晋书·王长文传》:“王长文……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晋代时,有一个叫王长文的人,字德睿,广汉睿(今四川中江东南)人。王长文自幼勤奋好学,少以才学知名。但他性格孤僻,放荡不羁,对州府的征召都不怎么服从。有一次州里召他为别驾,他便穿了件普通的衣服偷偷地溜掉了,全州的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刺史知道他不屈就官府,便赠以厚礼。后来王长文闭门不出,也不与人交往,专心致志地著书。他摹仿《周易》写了四卷书,起名叫《通玄经》,当时的人都把这本书比为汉代扬雄著的《太玄经》。

太康中叶,四川发生了大饥荒,官府开仓借粮。因为王长文平时就一贫如洗,所以借得粮食很多,但又无力偿还,郡里就把他送到州里想处罚他。刺史徐干知道王长文的为人,就没有让他还账,谁知道王长文连谢都不谢就扬长而去了。

王长文的行为,的确有点不受约束的味道。因此《晋书》说他“放荡不羁”。

非薄

“非薄”表示诋毁鄙薄。现作“菲薄”。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栖逸》:“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又见《康别传》:山巨源为吏部郎,迁散骑常侍,举康,康辞之,并与山绝。岂不识山之不以一官遇己情邪?亦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耳!乃答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之。

山涛,晋代河内怀县人,字巨源。喜好《老子》、《庄子》之学,与嵇康、阮籍等人一起被称为“竹林七贤”。三国时期,在魏国任尚书吏部郎,西晋政权建立后,山涛任吏部尚书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