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闹革命
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朱重八可能是最穷的一个,三代贫农啊——祖孙三代穷得没有一个人有个像样的名字:他的祖父叫朱初一,伯父叫朱五一,父亲叫朱五四,等他生下来,前面已有七位堂兄与亲兄,一直从重一排到重七,所以他只好叫朱重八了。直到结婚时,他才有了个像样的名字:元璋!尽管刘邦小时候也只叫刘季(按伯仲季叔排列,刘季就是刘三小啦)来着,但人家却能在外头赊酒吃,而朱重八呢,经常饿得头晕眼花的。
饿得多了,小小年纪的朱重八,就对地主阶级怀有了朴素的阶级仇恨。一次,他的放牛伙伴们都说自己从没吃过牛肉,聪明的小重八说想吃牛肉还不容易?说着,把自己所放的地主家的小牛犊一石头砸死,跟伙伴们烤着吃了,结果朱重八当然是挨了一顿打。小重八把阶级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是时也,汉人正处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第一座蒙古人,第二座色目人,第三座汉人(当然仅限于地主们),不够整三座,那就叫两座半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两座半的重压之下,地下组织白莲教一直在基层发动人民。机会终于来了,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在白莲教的领导下,修河的民工们揭竿而起,打响了武装反对元朝封建统治的第一竹竿子!年轻的朱重八投奔红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巾”战士。
朱重八很快受到了“红巾军”支队队长郭子兴的赏识,并且成了人家的女婿。既然给领导做女婿,就不能“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流氓我怕谁”了,所以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为自己以后做领导填干部履历表做好了组织准备工作。果不其然,后来他的履历表上(《明史》)自然多了一道:他娘怀胎时梦见神仙给药粒一丸,药丸叫什么名字作者张廷玉没交待,我估摸着不是脑白金,就是“他好我也好”之类的玩艺儿。据孩子他娘说,吃了那药丸,嘴里还一直香喷喷的,要不就是口香糖?反正这孩子出生时红光满院,有那傻邻居,居然以为朱家着火了。
朱重八的造反运动越做越红火,但是他对贫苦人民的阶级感情一如既往,他严格禁止士兵扰民,禁止他们拿群众一针一线。大军打进安徽当涂时,有一士兵违反了军纪,朱元璋立刻把他斩了。《明史·太祖本纪二》记载,朱重八跟徐达等开国元帅们说:“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也就是说,他是救民于水火之中。他还说:“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也就是说,以往的造反,有点极左,他可不忍心干这种缺德的造反。总之,人民的军队人民爱,朱元璋的“红巾军”,在人民的支持下,以竹竿子捅破篓子之势把两座半全捅翻了!当然,这与朱元璋放弃前嫌高瞻远瞩优待俘虏善待投诚的敌军将领统战工作做得好也是分不开的。他告诫众将们说:“元之宗戚,咸俾保全”,不但不杀元朝宗戚,而且对那些给元朝干过的旧臣们,也给予出路,妥善安置他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总之,虽然重八没读多少书,但造反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功了,所谓造反粗鄙化,大概就是说朱重八这号造反领袖的吧?
朱重八做皇上
重八做了皇上,心里并不踏实。按理说,建国初年,万木逢春,百废待兴,大家拧成一股绳儿,埋头搞经济与文化建设为好。问题是皇上心里不踏实,看那些开国元勋,好像比自己还不踏实。比如胡惟庸,元璋(以后不能叫人家重八了,毕竟做了皇上)左看右看,越看越觉得他像个阴谋家,至于亲家翁李善长也和这些阴谋家有着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为巩固新生的大明政权,朱元璋干脆都把他们杀了。还有一些功臣,经受不住地主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腐败了,天天不是桑拿就是三陪,当然无心工作。这样,国家政务就都落到了朱皇上一人头上。史称,朱皇上是个工作狂,除了工作和看书,没有其他爱好。
至于女人和烤牛肉,都走开!但是中国的文人一到政府工作,毛病就都大了:三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他非得用三百句,普通话能说清楚的事他非得用文言文,这就人为地加大了元璋的工作量。比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给皇上上“万言书”(据说是一万七千字),元璋一看那厚度,就丧失了看的兴趣。让中书郎王敏朗诵,听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元璋当下就火了,叫人把茹太素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元璋气消了,再次叫人给他读茹太素的万言书,据说,皇上耐着性子听到一万六千字处,才明白是什么意思,说:“作皇帝难,作臣子也不容易啊……太素所说的要点,有500字也够说清楚,搞了这一大堆,何苦来?”从此规定朝臣们上书言事,以言简意赅为准则,皇帝的工作任务相对减轻了些。
但是即使这样,皇帝这活儿也还不是人干的。据明史专家吴晗统计,仅1384年(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的8天中,各机关的奏章就达1666件,共计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8件,处理事件424件(陈长琦《中国政治制度史》)。试想想,中学语文老师每晚批改五十个学生的作文都是“半夜了,老师窗户的灯依然亮着”,元璋批示国事,那还不得批到日上三竿啊。唐玄宗有了杨贵妃,那是君王从此不早朝,可元璋有了大明,那可是君王从此不睡觉啊!国事如此繁忙,身体当然每况愈下了,还有,政治上的假想敌太多,导致元璋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心跳病和神经衰弱症越来越严重。
都说中国的开国皇上好来文字狱,你说不来行吗?心跳病啊,神经衰弱啊,严格来讲,是开国功勋们给导引出来的。据说元璋本来没有文字狱的心眼儿,可是开国功臣们看文人在建国后很吃香,有些犯酸,就合伙出了个主意。一天,跟元璋聊天时又说文人不好。元璋说,乱世用武,治世用文,以后和平了,得重用文人呢。他们当中就有人接茬说:“不过也不能过于相信文人,太相信了就会上当的,一般的文人好挖苦毁谤,拿话刺人。比如张九四一辈子宠待儒生,好房子,大薪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把文人捧上天。作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有人取为士诚。”元璋傻乎乎地接话说:“不错呵,士诚这名不错啊。”那人说:“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有句话:‘士,诚小人也’,这话可以断句为‘士诚,小人也’。可怜张九四,被人叫了半辈子小人,至死也不明白,真是可怜啊!”(明·黄溥《闲中今古录》)。
元璋一听,原来阴谋斗争时刻存在着啊!从此更加累心了,每天废寝忘食地趴那些纸堆里找“小人”,放谁不心跳不神经衰弱啊!这么一心跳一衰弱,可就了不得了,皇上看谁都像阴谋家了!结果当然是文人遭殃了。吴晗是这样总结的:“网罗布置好了,包围圈缩小了,苍鹰在天上盘旋,猎犬在追逐,一片号角声,呐喊声,呼鹰唤狗声。已入网的文人一个个断脰破胸,呻吟在血泊中。在网外围外的在战栗,在恐惧,在逃避,在伪装……”(吴晗《朱元璋传》第171页)。哎,你以为做皇上容易呢?比做屠夫还难!
元璋的爱民
虽然一做皇上就容易心理有病,但是元璋爱民之心依然如故,他说:“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锄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租纳税之外,剩不了一丁点儿。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农民安居乐业才办得到。”(《明太祖实录》卷22、卷250)正是由于知道“农民最苦”,所以元璋要求他的官员要爱护百姓,拔毛的时候下手要轻:“天下新定,百姓财力都困乏,像鸟儿刚学飞,和新栽的树木,拔不得毛,也动不得根。”(《明史》卷281循吏传序)元璋的话里,透着一股农家老大爷般的慈爱,简直是爱民如子啊!
更慈爱的还在后头。据《明太祖实录·卷230》记载,曾经有道士给元璋献长生不老的法子,没想到元璋不接受,说:“我所要的是全国人民的长寿和快乐。”别的不说,就凭这句话,我竟对大明帝国特别的神往起来。当然在此之前,我神往的本来是大宋王朝呢。众所周知,大宋王朝对文人特别宽容,文人们话说得再冲,顶多一个异地流放,三五年就回来了,更关键的是,不用担心项上人头搬家之类的问题。没想到,元璋这一句话,竟使我有所动摇了。这就是开国帝王勤政爱民的魅力吧!
元璋对贪官,那是恨之入骨。《刑律》中有单独的反贪条款,规定:枉法受赃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即处以绞刑。至于那些大贪污犯,元璋干脆对他们剥皮实草。对贪官的恨,就是对百姓的爱。元璋希望手下的官员,人人是清官,那样大明的百姓就有福气了。奈何大明的官员们经受不住封建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袭击,前仆后继地倒在了贪污的阵地上。为了让清官斗过贪官,所以他鼓励百姓上访:“今后所在布政司府州县,若有廉能官吏,切切为民造福者,所在人民必知其详。
若被不才官吏同僚人等捏词排陷,一时不能明其公心,远在数千里,情不能上达,许本处城市乡村耆宿赴京面奏,以凭保全。自今以后,若欲尽除民间祸患,无若乡里年高有德等,或百人,或五六十人,或三五百人,或千余人,岁终诣京师面奏,本境为民患者几人,造民福者几人,朕必凭其奏,善者旌之,恶者移之,甚者罪之。呜呼!所在城市乡村耆民智人等皆依朕言,必举其行,即岁天下太平矣。民间若不亲发露其奸顽,明彰有德,朕一时难知,所以嘱民助我为此也。若城市乡村有等起灭词讼,把持官府,或拨置官吏害民者,若有此等,许四邻及阖郡人民指实赴京面奏,以凭祛除,以安吾民。”(《大诰·耆纪奏有民事善恶第四十五》)
这个《大诰》是元璋亲自撰写并颁行天下的,里面最惹我羡慕的,不是百姓们可以协助清官对付贪官的民权意识,而是百姓们上访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百姓上访众官刁难的境况,元璋也考虑到了:“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役之吏,在闲之吏,城市乡村老奸巨猾顽民,专一起灭词讼,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间者,许城市乡村贤民方正豪杰之士,有能为民除患者,合议城市乡村,将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吏在闲之吏,绑缚赴京,罪除民患,以安良民,敢有邀截阻当者枭令。赴京之时,关津渡口勿得阻当。”(《大诰·乡民除患第四十九》)一句话,条条大路通京都,谁敢拦截百姓上访,格杀勿论!
元璋爱民,而民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在爱着他们的皇上。吴晗在他的《朱元璋传》中说:“当时不流通的洪武钱,乡下人很看重,孩子们佩在身上,以为可以辟邪。”看了这文字,我现在就想上北京,到琉璃厂转圈儿,运气好了,买枚洪武钱,挂到俺家门口吓小偷,就是送给俺那开出租车的表哥,也可以辟邪啊!
元璋与学风、民风
作为开国之主,元璋深深地明白,大明江山的稳定,跟一个国家的学风与民风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开国之初,他就于百忙之中抽出精力来整顿学风与民风了。
大明的官办中央学校叫作国子监。
国子监的特点是:政治与教育一体化、官僚与师儒一体化。与其说国子监是一所学校,还不如说它是个政治机构,国子监的教职员,从祭酒(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到监丞,都是朝廷命官,任免皆出于吏部。老师是长官,教育就是政治。这样的学校,其学风缺少民主意识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