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1630~1647),明末民族英雄,诗人。17岁时,以身殉国。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政局动荡。1645年,清兵渡江南下,当时年仅15岁的夏完淳就慷慨从军,投入江南人民抗清斗争的洪流中。
他和父亲一道,发动了吴志蔡军,准备一举恢复苏州,不幸兵败。父亲跳江殉国,夏完淳遵从父亲遗言,返回家乡,变卖了家产,资助太湖地区的义军领袖吴易,自己则在义军中担任参谋,替吴易起草奏章,送到在绍兴监国的鲁王那儿。
鲁王朱以海听说上书议事的义军参谋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十分赞赏夏完淳的才华,在封赏吴易的同时,还特地任命夏完淳担任中书舍人一职。
不料,好景不长,吴易的义军只坚持了大半年光景,由于叛徒出卖,吴易被捕,义军解散,夏完淳只得又回到松江的家中。
回到家乡,夏完淳又听到另一个噩耗:他的老师陈子龙再一次策划吴淞驻军造反,不料松江提督吴胜兆准备造反的事泄密,被清廷得知,吴胜兆被害,陈子龙也被捕。在押解去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看到大事已去,遂挣脱绳索,投江自杀了。
父亲和老师的不幸,以及几次抗清的失败,并没有削弱夏完淳的抗清决心,他继续在江南奔走,联络各地义军,并把情况及时报告给绍兴的监国鲁王。
顺治四年(1647年)的秋天,夏完淳给鲁王的一份奏折被清军查获。夏完淳不幸被清军抓获,抄了他的家,并立刻把他当作重犯,送到了南京。
这时候,坐镇南京的是清兵汉人八旗的统领之一洪承畴。公元1641年,这位前明朝蓟辽总督在松山被俘,不久就当了清朝的大臣。
洪承畴听说江南神童因起义被俘,立即把夏完淳押进衙门,想诱逼夏完淳投降清廷。
在县衙大堂,少年夏完淳挺身而立,不顾衙役们再三呵斥,不肯下跪。洪承畴装出和善的样子问他:
“听说你给鲁王上书议论国事,有这回事吗?”
夏完淳昂首回答:“那确实是我写的。”
洪承畴听后连连称赞,并和气地说:
“不简单,不简单,年纪这么小就能写出这般好文章,真不愧是江南神童。不过,我看你年纪轻轻,哪能起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别人的当。本督念你年幼无知,只要你归顺我朝,回去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功成名就,一定能当上高官,你愿不愿意?”
夏完淳扫了高高在上的洪承畴一眼,回道:
“报效国家还分长幼吗?我自小最崇拜的就是当年的洪亨九先生,他是本朝大大的忠臣,松山一役,身先士卒,壮烈殉国。我要与洪亨九先生一样,为国捐躯,决不投降鞑子。
”
站在公堂两旁的先生衙役听他这么说,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知道,坐在堂上的正是当年松山被俘、投降了满清的洪承畴亨九。
他们还以为夏完淳年纪小,不知道内情,便小声告诉他,洪亨九就是堂上的总督大人。
这一番慷慨陈词令洪承畴不禁面红耳赤。不料,夏完淳听了差役的话,当即把脸一沉,提高了噪门说:
“亨九先生为国尽忠,普天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崇祯先帝还亲设祭坛,率领百官遥祭忠魂,这一切都记录在史册上。上面那个鞑子是什么东西!居然敢冒充大明忠烈,污辱忠魂,实在是太可恶了!”
接着左一个奸贼,右一个鞑奴,把洪承畴骂了个够。
洪承畴本以为夏完淳不难对付,谁料,这么个少年读书郎,竞敢当着众人的面,说他已经为大明尽了忠,其讽刺挖苦之意,谁都听得明明白白,禁不住把一张老脸,羞得白里转红,红里泛白。恼羞之余,只得把夏完淳关进了大牢,从此再也不敢去招惹这个意志坚决的少年了。
夏完淳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几十天,他知道清兵不会放过自己,已做好殉国的打算。于是,他把自己所写的诗编成了《南冠草》诗集,还给母亲写了封遗书,书中说道:
“人生谁不死?要紧的是要死得其所。儿为国而死,正是尽了我的本分。”
当年秋天,处决死囚的时候到了,夏完淳年仅17岁的生命历程就这样在清军的屠刀下结束了。
站在刑场上的,夏完淳神色不变,昂首挺立,充分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死后,乡亲们把他与父亲夏允彝一同埋葬在松江边,成为他家乡的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