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英才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一辑)
10501900000026

第26章 李世民——活用兵法,巧计退敌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渊次子,公元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发展科举制度,较能任贤纳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唐代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出身于很有名气的陇西士族,祖上十几代都入朝为官。他的父亲李渊曾任隋朝太原留守。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很喜欢读书,但更喜爱习武。他很小的时候,就熟读了《孙子兵法》,掌握了一些攻防战守的谋略。

隋朝末年,北方的突厥民族经常骚扰边界,关系紧张,且时常发生冲突。

公元615年,隋炀帝亲自带着少数兵将,巡视北方边境。突厥首领始毕可汗探听到消息,率军前来突袭。隋炀帝来不及南撤,被突厥骑兵围困在雁门,众寡悬殊,形势十分危急。隋炀帝在重重包围之中,将诏书系在木板上,投入南流的汾水,命令各地火速派兵救援。十五六岁的李世民应募入伍,加入了救驾的军队中。

这个队伍由云定兴将军率领,择日北上。到了那天,李世民向云定兴建议:“咱们要多带旗鼓。”云定兴问:“为什么?”李世民笑着说:“我们迎战的突厥军队是他们的精锐部队,我军势单力薄,硬攻很难取胜,要用疑兵之计,智胜敌人。”云定兴觉得李世民说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部队拉长距离,连绵数十里。白天,一路上旌旗招展;晚上,山谷里锣鼓齐鸣。

突厥的探子在雁门关二三百里外侦察,看到隋军声势浩大,以为是隋朝的主力大军来了。飞马回报给始毕可汗,说:“报告可汗,敌人的大军很快来到雁门关。”始毕可汗问:‘有多少人马?”探子说:“旌旗一望无边,前进的战马扬起一路烟尘,怕有几十万吧!”始毕可汗听了,大吃一惊,道:“传我命令,马上撤军!”突厥的军队离开了雁门关,退到大漠以北。由于李世民的计谋,隋军没费一兵一卒就解了雁门关之围。云定兴将军赞扬地说:“小小年纪,便懂得进军打仗之法,长大了定是一个不凡的将才!”

两年后,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隋朝面临着危亡。

李世民找到父亲李渊说:“现在皇上无道,大兴土木,纵情享受,弄得民穷财尽,百姓恨之入骨。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该是咱们起兵反隋的时候了!”

李渊早有此打算,还没有开口,李世民又说:“乘农民军与隋军在洛阳大战的时候,我军直捣长安,可以得到天下。”李渊接受了李世民的建议,起兵反隋,建主了唐朝。李渊做了皇帝,即唐高祖。

七年之后,李渊把皇位给了功劳大,威信高,能力强的李世民,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皇帝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