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是特权的温床
张居正其人,应该说不是最腐化堕落的;而且,张居正处于官场边缘之时,目睹严嵩当国时的贪墨,对腐败也是深恶痛绝的,他掌权之初也有反腐倡廉的决心和举措。但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和文化氛围里,个人的觉悟和自律是靠不住的;领导人口头上冠冕堂皇的标榜和他的实际行动往往南辕北辙。这是为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人治,就是权力崇拜,权力决定真理,决定命运。有了权力,就有了特殊化的条件。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张居正本人以及他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在节俭、公正、廉洁的外衣下,都干了些什么呢?
“生活秘书”的风光
张居正是国家的最高实权人物,权力之大、受到的监督制约之少,不仅是曾经担任他这个职位的任何人所难以比拟的,也是历朝历代名副其实的宰相中不多见的;甚至可以说,就是真正的最高领导人的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由他掌握最高权力的近四十年里,对此也是望尘莫及的。至少,在政府的暗中支持下,“议员”们对万历皇帝是很不客气的,万历皇帝对他们也近乎束手无策,这一点,他该羡慕张居正的。
张居正当国,不要说同僚、下属,就连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对他也敬三分、怕七分。不用说,张居正自然是无限风光的。张居正有多风光,我已经在《权令智昏》这一章里,简单讲述了一些情形,这里,就不展开说了。何止张居正风光,就连他的“生活秘书”,也风光无限啊!
“生活秘书”何许人?姓游名七者是也。这个游七,实际的身份是张居正的家奴,也有人称其为苍头。如果用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管家吧。“生活秘书”这个职务,是我给他封的。
我得顺便说说,据我的考察,那个时代,好像组织上对高级干部关心是不太够的,什么警卫、保姆、秘书、勤务员等等,也不给配备,基本上得领导干部自己掏腰包去雇请;雇来以后也上不了编制,当然就不算“国家公务员”(那时候也没有发明事业编制、工勤人员编制),所以只能是奴仆的身份,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说起来是很低的。
这不,游七就是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的家奴。他不仅照顾张居正的生活挺卖力,也受命介入张居正的工作,颇有秘书的色彩,所以,我按照今天比较容易理解的名词,给他封了个“生活秘书”的头衔。
说游七是“生活秘书”,是因为他的职责是照顾张居正的生活,不介入工作。在工作方面,还有文字秘书性质的人在为他服务,比如一个姚先生。
不能小看“生活秘书”。毫无疑问,职责所在,他对领导的隐私了解得更多,倘若领导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而他又掌握甚至是积极参与者,那就相当值得重视了。
游七这个“生活秘书”,就不可小视!我敢说,游“秘书”很豪迈,那个精神状态,估计比张居正的副手们,要神气多了!
给张居正做副手的那帮老兄,说起来地位很高了,也算得上进入国家核心决策层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们科场连捷,秀才、举人、进士、点翰林,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入仕途还得过关斩将,爬到这个位置,实在很辛苦,很不易,别人还以为多风光呢!其实,他们一个个不是唯唯诺诺可怜巴巴,就是心灰意冷蔫溜吧唧,要不就是忍气吞声强颜欢笑,官,做得憋气;人,活得窝囊。
瞧瞧人家游七,就不一样了。他虽然不占编制、不拿工资、不报销医药费、不能福利分房,将来也不存在发退休金问题,可是,工作挺卖力——比如,帮助拉皮条什么的业务很熟练,张居正很喜欢他。
游“秘书”斗大的字是不是识得一升,我还考证不出来,估计自己的名字还能认得?文凭学历绝对是没有的。有没有什么特长,我也说不上来。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有一个周老先生替我们记载下来了,说游七这个人,“善伺主喜怒”。
正面说,就是游七很能领会领导意图。
公平地说,这样的素质,在领导身边工作,还是很合适的。但是,还是那句话,看跟什么人了,要是跟了两袖清风、家徒四壁的高拱,他是不是风光,就不好说了。不过,游七是给张居正当“秘书”的。他们,一个是“善伺主喜怒”;一个是“引为心腹”(明清史专家韦先生语),可谓珠联璧合。也难怪游“秘书”那么风光呢!
铺垫了半天,到底多风光啊?其实,说老实话,我知道的具体细节并不多,因为这不是小说,所以也不能仅凭想像和推论编造情节来糊弄人。如此一来,游七怎么吆五喝六,怎么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怎么强抢民女,怎么给来向张居正汇报工作的领导干部脸色看,怎么嫌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对他接待不热情等等,是不是有这样的事情,我不敢保证;即使有,我也找不到具体事例。
但是,我可以把有资格说话的周老先生在《泾林续记》里的一句话,转告给诸位。四个字:“势倾中外”。
顺便告诉诸位一个历史知识,就是“中外”的含义问题。帝制时代的所谓中外,与我们现在的理解不同,不是中国和外国的意思:中,指的是中央(朝廷),泛指首都;外,指的是外地,泛指地方。所以,中外就是中央和地方,泛指全国。
周老先生词用得很准,“势”!这个势字,真是绝妙!领导身边的一个“生活秘书”,他当然没有什么权力、地位,可是,人家有“势”!所谓仗势欺人,所谓势如破竹,这两个成语里的“势”字的含义,应该都包括了。
一个“势倾中外”的家奴,你说,他风光不风光?
风光到了什么程度?我看可以展开想像的翅膀,尽情想去吧!不过,如果我只推给诸位去想像,连个提示也没有,那就有点不负责任了。所以,还是提供些材料给诸位,便于帮助想像。
不用想就知道,最高实权人物身边的“生活秘书”,巴结他的人,不会是平头老百姓。所以,游七的风光,是在官场,是对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而言的。据周老先生在《泾林续记》中的记载,在那个非常讲究身份、讲究级别、讲究对等(比如工部的司长到户部去,接待的也应该是司长,一个处长出面,那要影响两部关系的)的年代,官场的人,对游七竟然“争事以兄礼”。
我的分析,这些人内心肯定看不起一个苍头的,忍着辱、含着羞,叫声“哥们儿”。别看“哥们儿”这个词,在官场,大有学问啊!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叫的啊!既然叫了,就不仅仅是为了多个哥哥!
“咱们是哥们儿吗?嘻嘻嘻,那这个红包你拿着,给咱娘表个孝心,还不行吗?”
“是哥们儿呀,哈哈哈!既然是哥们儿向老人表达孝心,那我不收是不是不近人情?”
这些人当然不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认了哥哥还搭钱!何以如此?“猎美官”也!说白了,就是通过领导身边的人,买官啊!
所谓“猎美官”,要比花钱想升官的意思广些,包括平级调动,油水小的位置,挪到油水大的位置,都算在内啦!
你想,要买官,总不能直接找到最高实权人物,说给你多少多少钞票,某某职位给我干吧!果真如此,非砸锅不可。“哼,这孙子,真不会办事,还想美事?一边凉快去吧!”张居正这样的领导,一定会这样想。自然而然地,求游七的人就多起来了。
多少?请注意周老先生的用词,是“争”啊,不是一个两个!打破脑袋要认游七这个哥哥啊!所以周老先生在“猎美官”者之后,又用了“栉比”这个词!
“猎美官者栉比”!什么意思?排着队啊!
排队,这个词也大有学问的!如果编一个“官场学词典”,那这个词就该有两层意思。第一,表示人多,这个没有异议;第二,表示被求的人,有把握把事办成,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广为人知了。你想想看,如果头两个办不成,谁还去厚着脸皮(都是读书人啊,进士出身啊,已经有了相当地位的人啊——一般干部未必需要求最高实权人物吧?)拿银子打水漂玩儿!
那么,游七直接办得成吗?他直接给吏部打电话(就那个意思吧,他可能不会写条子,只能口头表达,至于什么方式,就用这个来表示吧),说给某某的问题解决一下?至少,开始他不敢这样做。我的意思是说,最高实权人物,道貌岸然的张居正至少是默许的,游七答应人家的事情,张居正是会落实的。
正因为求游“秘书”办的事能够办成,所以作为张居正的私人“生活秘书”,游七“势倾中外”,煊赫于世,以至于官场中人,“争事以兄礼”,到游七仁兄那里“猎美官者栉比”。这个场面,不要说在张居正副手的“秘书”那里,就是他的副手本人那里,恐怕也不可能出现的。
想想看,张居正偶尔请假不上班,副手们处理的事情,张居正到班后还常常会推倒重来,何况用人?他们说了,不起反作用已经不错啦!
看来,有事要办,找副职,不如找“一把手”的秘书。估计当时官场会有这个说法。不然,也不至于那么多人排队求游“秘书”的。
看看,人家游七是不是很风光?
还可以适当再提供些材料。
按照明清史专家韦先生的话说,当是时,游七势倾中外,公卿辈也不敢与之抗礼,尊称他为“楚滨先生”!公卿是什么人?都是部长以上干部,高官显贵啊!“楚滨先生”?在那个讲究身份地位的时代,所谓衣冠人物,和布衣百姓,本来就是截然分明的,不是谁都可以有号的。没有功名的人,起号,会让人笑掉大牙!要是有人叫,一定是嘲讽他的。可是,游七就不同。公卿尊称他的号,还要加上先生!
要知道,布衣百姓对衣冠人物,得叫老爷,叫大人!能够称得上先生的,至少也得是有功名的人物吧?那还是从布衣百姓的角度说的。如果从公卿大僚的角度,可以让他们称先生的,实在应该是德高望重、地位隆崇的人物啊!这样看,游七在官场的地位,简直就是张居正第一,他第二了。
当然,较真儿的人或许会说,再怎么说,游七也是一个小人物,历史对他不会有什么专门的记载的,你说的,韦先生说的,也未必可信。你们看见游七风光了?倒也是。不过,我这里要请出一个人来:于慎行。叫他说,不由你不信!
老于何许人也?他在万历朝做过高官,张居正、游七,他是都见过的。换言之,他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不过,在当时,他虽然已经有点名气,但地位还不高,刚刚参加工作,应该还比较超脱,他的话,是可信的。
所谓谨言慎行,是古训,老于起名字叫慎行,估计也比较谨言。但是,他还是忍不住说了一些话。当然他没有敢当场说,是在自己的日记里偷着说的,也算谨言了。
他是怎么说的呢?原话是:“一时侍从台谏,多与接纳,密者称为兄弟。一二大臣亦或赐座命茶,呼为贤弟。边帅武夫出其门下,不啻平交矣。”
估计看我的文章的诸位,都是相当有层次的,基本上不需要我再翻译了。我可以帮助诸位一起理解一下老于的话。
“侍从台谏”者何指?所谓侍从,不是警卫,是高官,什么副部长啊、司长啊什么的;台谏,就是“议员”;所谓接纳,就是联络、交往、交朋友的意思。这些人,“多与接纳”,想想看,那是什么场面?大臣呢?在这里,按我的理解,指的是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的高级领导干部,称呼游七为贤弟!游七找他们办事,他们还赐座,上茶!这个在现代似乎很平常,可在那个时代,了不得的!相当于接待部长以上干部的规格。军队的将帅呢?出入其门下,不啻平交。在官场十分讲究对等的时代,从交往的礼数上说,游七和军队的将帅是平起平坐的!
这回该相信了吧?游七这个私人“生活秘书”当得,够气派!
现在的问题是,游七如此招摇,张居正知道不知道?他什么态度?
由秘书引出的官场学原理
当是时,作为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以令行禁止的强势手腕执政。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往往给以严厉的惩处。那么,他的“生活秘书”游七如此招摇,他知道吗?我的看法,张居正不可能不知道。毋宁说,张居正是默许乃至支持的。
那他为什么默许乃至支持一个家奴违法乱纪,如此招摇呢?也可以换句话问:为什么断定张居正知道?甚至支持呢?
以我的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上梁不正下梁歪。张居正本身,其实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执政风格,是典型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不讨好巴结,谁倒霉。有句话说,(给领导送红包)谁送了记不住,谁没有送记得清清楚楚。挺有概括力的。这话用在张居正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游七耳濡目染,学了这一套,也是可以理解的。
估计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人不买游七的账,游七添油加醋和张居正一说,最后归结为:“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某某这样做,不是对着老爷来的吗?他眼里还有老爷吗?小的倒没啥,老爷的面子往哪搁啊?”结果,对游七不买账的人,不久就领到了一双小鞋穿穿,鞋带儿也紧了又紧,估计他痛苦的呻吟声好多人都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