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权不过如此
1050100000046

第46章 权令智昏 (6)

我甚至设想,如果张居正不勾结太监冯保推翻高拱,或者张居正后来真敢做皇帝,中国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说不定,能够成为君主立宪的国家。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张居正没有那个胆量篡位夺权的。就是对那些个礼仪制度,他也从来没有改革创新的想法和举措。张居正的破坏制度,是特权思想的产物,是忘乎所以的表现。

那他就有僭越的问题了。而且,不是我说他有问题,而是当时反对张居正的人,会拿这个当把柄的。张居正如此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要授人以柄呢?

还有一个问题,张居正这样做,把官场的风气,实在是搞坏了。

张居正此次出行南下,按照专家韦先生的话说,所有的一切,都“显示出骄奢的气焰和唯我独尊的情绪”。这是非常不好的。领导人骄奢,下面的干部就会谄媚逢迎,有人说两者本来就是孪生兄弟,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如此一来,官场的人都知道了,领导人号召节俭,看来也只是说说,哄老百姓的,咱们该花天酒地照样花天酒地吧!推而广之,领导人发出什么号召,提出什么要求,恐怕也就是那么回事了,作秀而已,咱们该咋咋地吧!

如此一来,官场中弥漫着谄媚逢迎之风,正直者无以立足,奸佞者扬眉吐气,那还有什么是非标准啊!

事实也的确如此。各级官员对张居正的逢迎吹捧,不断升级,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干部们在家里行床笫之欢,也要歌颂张居正的丰功伟绩!这样下去,官场是什么氛围,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我说,张居正出行如此排场,花费很大,影响很坏,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张居正本人,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

那张居正为什么要这样呢?张居正没有成为国家最高实权人物之前,一直是很低调的,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韬光养晦。要说一个深谙韬光养晦之道的人,是不应该忘乎所以的。但是,张居正确实是忘乎所以了。可见,权力,不受监督的权力,太厉害了!

七情六欲的人,掌握不受监督、无所不能的权力,如果这个人再对国家有点贡献,那就很容易飘飘然,进而昏昏然,陷入权力的误区,缺乏自知之明,忘乎所以。况且,张居正的个人品质、道德操守又比较差,这方面的表现就越发突出了。

要我说,这首先是制度的问题,其次才是人品的问题。

巴结和不巴结领导的后果竟然立竿见影

现在的官场有个说法,逢年过节,或者领导生病住院,乃至领导家里有什么婚丧嫁娶的事,去看的人领导未必记得住;不去看的人却一定记得住。

还真有这样的事呢!现在,张居正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前面说过,张居正风风光光衣锦还乡,要为死去近一年的父亲下葬。沿途吹吹打打,赫赫煊煊,那个排场、那个劲头,简直就是天子南巡,圣上驾到的阵势。现在,这个国家最高实权人物到家了,要给亡父举行葬礼。这个消息不保密,干部群众都知道。

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干部心里有数,张居正是好奢乐谀的领导人。可以想像,湖广省大大小小的干部,免不得摩肩接踵、争先恐后,纷纷前往张居正在荆州豪华无比的府邸,借祭奠张老封翁的名义,给国家最高实权人物送红包,献殷勤。

有些人的表现,实在令人齿冷!现在想来,我还嫌他替中国的读书人丢脸,还进士出身呢,整个就是哈巴狗、贱奴才,在这里,我就不再细说了。我怕有人看了会感到恶心;也担心有人会向这样的人学习!

顺便说说,在人们的想像中,高级领导干部应该是学问比较大、水平比较高、心胸比较宽广的。至少,堂堂的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是不会在意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或者说,是不会斤斤计较的。可是事实却不尽如此。这里,就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先说第一个例子。

怎么回事呢?张居正葬父,湖广省的干部中,“该”来的,还真有一个人,没有来。谁来了,张居正确实未必记得住;可是,谁不来,他也确实牢牢记在心里了。实际上,大家都来了,就他不来,不仅张居正知道,也不仅湖广省的官场中人知道,甚至连首都的人都知道了。这个人是谁呢?巡按御史陈应元。

巡按御史是个级别不高、权力挺大的职务。从性质上说,巡按御史属于监察官,也就是我所谓的“议员”;从编制上说,属于中央的干部,隶属于都察院,奉命巡视、监察地方,位卑而权特重。七品的巡按,让二品的省领导都敬畏三分。所以,在一个地方,巡按御史是非常显赫的人物。

一般说,担任巡按御史的,都是新科进士中的佼佼者,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前途光明,仕途坦荡。但可能正是因为官场历练不足,陈“议员”不仅不善于抓机遇,反而因为自己独善其身的姿态而惹了麻烦。

我猜测,陈“议员”原来很可能也是与张居正关系不错的。不然,张居正怎么会派他到自己家乡当巡按御史呢?是不是陈“议员”到张居正的家乡以后,听到张老爷子的所作所为,实在看不下去,虽然不敢弹劾、揭露,但惹不起,躲得起吧?活着的时候躲着,死了,还躲着,就是不去给你送葬!当然,陈“议员”事前也是打了招呼的,说他因为要和新来的巡按御史办理交接,而且身体有病,所以就不去参加葬礼了。

我同样猜测,陈“议员”毕竟年轻气盛,对张老爷子的为非作歹,可能私下里说过一些什么话,传到张家人的耳朵里了。所以张居正或者他的心腹们,不准备再让陈“议员”继续在最高实权人物的家乡巡视了。就是说,陈“议员”在张居正的心目中,已经不再是可以信任的心腹之人了。

老实说,太深层次、太具体的原因我也没有考证,总之,事实是:陈“议员”没有参加张老爷子的葬礼,交接完工作,就按照惯例,回家养病了。陈“议员”到底是不是有病,是身体有病还是犯了政治病,我也说不好。按照我的理解,可能都有。想想看,张家人在湖广为所欲为,身为巡按御史,不敢查,不憋气吗?岂止如此啊!可能稍微要查办点什么大的案子,不是因为牵涉到张家,就是当事人求张家人出面说话,因此办不下去。年轻气盛的官场新进,郁闷不郁闷啊!他没有“议员”刘台的勇气(后面另述),也可能是吸取了刘台的教训,只能忍气吞声,窝囊不窝囊啊!所以,可能是身体上的病和思想上的病都有的。

不管怎么样,反正陈“议员”缺席了。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报复会如此迅速而激烈。张老爷子的葬礼刚刚落幕,开除陈“议员”公职的命令就发布了。这个时候,张居正还没有回京呢!

开除陈“议员”的事,谁办的呢?张居正的心腹嫡系、门客兼儿女亲家、“议长”助理——都察院佥都御史王先生办的。他也不直接出面,而是让“议长”陈先生具体办的。当然,用的不会是陈“议员”没有参加张居正父亲的葬礼这个理由。具体说,他们所用的借口,就是陈“议员”办理完结交,没有回都察院,而是直接回家,违反纪律。

纪律确实有,但是早就是具文了,惯例都是先回家的。如果诸位不十分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举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规定招待只能四菜一汤,而你出席的一次接待是六个菜,违反纪律啦!或者再说一个例子,规定到地方出差,报销的标准是处级干部每天住宿费四十元,可是你却住了三星级宾馆,超出的部分让地方补贴啦!为什么不住四十元的旅馆呢?

就和这两个例子差不多。

平时,这种“违反纪律”谁也不再认为是什么问题了;可是,要想整治谁,就可以把早就不再被执行的文件搬出来套一套,让你有苦难言!严肃院纪国法,谁能说不对呢?

这件事真应了那句话了,谁不来,记得清楚。光记住还不行,记住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记住,不来是有严重后果的!那以后谁还敢不来啊?难怪张居正出行,沿途的逢迎谄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呢!

可是,你也别说,现实就有好处!

张居正还没有回京,不巴结他的陈“议员”就被开除了!而张居正刚回京,沿途巴结张居正最离谱的保定巡抚孟先生,就被提拔了!一下子到了兵部当副部长!这可是一般巡抚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啊!那时候的巡抚和副部长,差着好多台阶呢!

就说这个保定巡抚孟先生,还是亚圣的后代呢!连人格也不顾了,谄媚讨好到了让大家都脸红的程度,正史上说是“谄过甚,众羞称之”!就是这样一个哈巴狗,干部群众还正在议论嘲笑他呢,以为这小子太过了,领导反倒不好办了;没有想到张居正一回京,马上就下了任命!很迅速的!

因张居正南下而引起的这两宗人事调整,迅速而果断!

有人难免会因此发出感慨,不服不行啊!是啊,有权势的人想整谁,实在太容易了!

所以,逢年过节领导发个通知说不准送红包,可能未必有效。除非,受到开除的是孟先生,而受到提拔的是陈“议员”。倘若结果是这样的,那老百姓就真的可以不发牢骚了。很可能,这要等到干部选拔是老百姓说了算的时候吧!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老百姓说了不算,官场上的其他干部说了可能也不算,但是,还是有人要说的。当开除陈“议员”的命令一发布,当时就有人站出来说话了!

风风光光一路春风得意的张居正,一回到北京,就遇到了烦心事了!

过度反应令人窃笑

话说张居正回乡葬父后回到北京的当天晚上,就在报纸上读到了一条让他很是恼火的消息。

中央户部的副司长——员外郎王用汲,在报纸上看到湖广巡按御史陈先生被开除公职、斥之为民的消息,拍案而起,上了一道参折,弹劾都察院的陈“议长”。因为出面纠弹陈“议员”的,是陈“议长”,所以王副司长指名参劾的,只能是陈“议长”。

顺便交代两句。

说到报纸,那个时代的报纸,叫邸报。邸报和现代意义上的报纸还不是一回事。首先,邸报不是新闻媒体,主办者是政府,不是自由办报者;最主要的是,读者对象不同。邸报只供各级政权机关内部阅读。

但是邸报登载的内容倒是很丰富的。弹劾高级干部的,包括指责皇帝的,除了所谓“留中”的——也就是权当没有那么回事,对被弹劾者和弹劾者都不处理的之外,都要见报的。所以,张居正可以从报纸上看到王副司长弹劾陈“议长”的消息。

至于说到弹劾,那个时代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几乎天天发生。

言官,也就是监察官,我称之为“议员”的,是专门干这个的。他们级别不高,多是七品,但是他们可以弹劾任何人,包括可以直接批评作为最高领导人的皇帝。如果这些人长期不弹劾人,那他们还要被问责呢!但是,弹劾人并不是他们的专利,任何一定级别的干部,都可以上疏纠弹别的干部。高官可以纠弹小官,小官也可以纠弹大官。我们俗称参他一本。

反正相互参劾的事情,很常见的。

还有一点也要说说,那个时候弹劾人,可不仅仅是因为怀疑其有贪污腐败行为,弹劾者对被弹劾者的政策措施、言行举止、用人行政……方方面面都可以提意见。

张居正当国,对“议员”清洗打压非常厉害,敢弹劾张居正的“议员”几乎没有了。其他的干部,也多是敢怒不敢言了。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当年严嵩当国,弹劾他的“议员”就很多;一向对“议员”很宽容很尊重的徐阶当国,受到的弹劾也不少;操守人品能力政绩胆识几乎无懈可击的高拱当国,更是吃尽了“议员”们的苦头。

要我看,这套“议员”制度,是有其可取之处的,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对这套制度也别评价太高。其实,很多情况下,“议员”们也好、其他干部也罢,义正辞严的弹劾背后,往往是派系之争、利益之争。出于正义、公理和良知的也有,杀伤力有限;恰恰是甘为权门鹰爪的弹劾,则立即就会掀起轩然大波。毕竟,这套制度是在人治、专制的总背景下运作的,把它想像得太美好是幼稚可笑的。

好了,继续我们的正题。

张居正回到北京,当天晚上翻阅邸报的时候,他还不太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只知道一个副司长弹劾陈“议长”,那就是给他张居正找不自在,所以大为不悦。

在一般国人的心目中,国家领导人站得高,看得远,思想境界也远远高于普通人。不特如此,国家领导人治国理政,难免会得罪人,有些议论甚至攻击,应该很正常。就像现代法治国家的民选总统,媒体差不多以批评、攻击乃至丑化他为己任,他也无可奈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不认为有什么大不了了。况且,国家领导人为国操劳,日理万机,哪里有工夫对批评他的人和事,都要很正规地回应呢?

当然,威权统治、人治国家不同,领导人的“威信”至关重要,容不得随意攻击丑化的。但那也要看什么样的事情了。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领导不高兴了,一般自然有属下出面处理,领导人本人未必非要亲自出面,如临大敌吧?简单说,如果过度反应,会让人笑话的!

或许有人会说,堂堂的国家领导人,难道连这一点也把握不住吗?还别说,有的时候,在权力的长期腐蚀下,在吹吹拍拍的氛围里,领导人的智力下降到幼儿甚至痴呆儿的程度,也有可能的!现在,张居正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