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任何一件事、用任何一个人,要想办,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的;不想办,也同样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汇报的人想办的,就按照想办的说理由;不想办的,就按照不想办的说理由。那很容易让听取汇报的人顺着汇报人的思路走。所以,法治国家要议会辩论,要自由公开的媒体争论,以免一面之词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这个,就不展开讨论了。
总之,隐身幕后、高高在上的最高领导人,靠汇报决策,那么谁能够接近他、说得上话,谁就占据主动。所以,嘉靖朝的政坛,必然充满阴谋。
嘉靖皇帝选拔或者信任主要领导干部,还有一个特殊标准,就是会不会写“青词”。当时有一首诗说:“试观前后诸公辅,谁不由兹登政府。君王论相只青词,庙堂衮职谁更补!”可见,青词在最高领导人那里,简直就是提拔干部的硬杠杠了。
那么,青词是什么东西呢?简单说,就是写在青藤纸上颂扬太上老君的华丽词藻,通过焚烧达于天听。沉溺于修道的国家最高领导人,需要有人给他提供这样的文字,谁写得好,他就喜欢谁,信任谁。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对高级领导干部的考验;是不是拥护他修道,对他的忠诚度如何,都可以通过青词来检验。
这种取舍肯定很荒诞啦!这是后来者的观感。就像我们说到某个时期天天跳“忠字舞”,觉得不可理解,而那个时候的人却很虔诚。写青词也如此。因为这样的缘故,嘉靖朝的政治,在充满阴谋的同时,还显得颇为诡异。
政治和权力密不可分。搞政治,不能没有权力。要得到权力,基本上可以说,除了明争,就是暗斗。明争也有不同的争法。比如,像现代不少国家的竞选,就是名副其实的明争。总体上说,我华夏传统政治中的明争,就是靠枪杆子!
这不是常态。而常态,就是暗斗。
其实,在张居正生活的时代,有些国家也已经有了公开选举的制度了。就是我们中国人中,也有人提出,该让有知识的人自由推举国家领导人。现在看来,主张推举国家领导人的人,是有识之士啊!但是,在当时,这样的观点,是异端邪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处境好不了的!
好了,话题还回到张居正身上。
在张居正初入仕途,在翰林院工作的时候,内阁的首相夏言和“二把手”严嵩,因为青词写得好,都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担任礼部尚书(以下说到各部尚书,为了方便起见,就直接叫部长)的徐阶,也是青词高手,皇帝也很信任他。
张居正刚刚进入官场,就目睹了首相夏言和他的第一副手严嵩的争斗。
严嵩很有学问,有文才,为人很和蔼。他靠自己的毅力、忍耐,将近七十岁才有了出头之日。这个人开始很有操守,但是操守和名节换来的是在官场原地踏步。总结经验教训,他开始投机钻营,而同乡夏言是他巴结的对象。在夏言的提携下,加上严嵩的青词写得很好,深得最高领导人的信任,所以渐渐地爬上了内阁“二把手”的位置。在表面恭恭敬敬的同时,暗地里,严嵩却不断施展各种阴谋,取得了最高领导人的信任,终于把夏言赶下了台。德高望重的夏言,不仅被罢官,而且被斩首,下场实在可怜!
严嵩这个人,学问应该说不错,也特别勤政,但是安邦治国的能力有些欠缺。他最大的本事是对最高领导人很柔顺,基本上属于在领导面前当哈巴狗类型的干部。因为柔顺、和蔼的严嵩和比较刚强的嘉靖皇帝在性格上具有互补性,可谓珠联璧合,相互利用着,所以他执政的时间相当长。
但是,在儒家的意识形态里,是反对臣子对上司一味柔顺的。尤其是领导如果有毛病,他们认为就应该直言不讳提出来,不能逢迎,即所谓“逢君之恶罪大”。所以,在正人君子看来,严嵩的表现就是小人、奸佞。故其独掌朝纲的基础并不稳固。而此时作为低级干部的张居正,在目睹了夏言的悲惨下场后,又经历了一场更为持久激烈、更为复杂微妙的上层权力之争。
这就是严嵩当国后的次辅徐阶与首相严嵩之间长达十余年的较量。
徐阶经历坎坷,正统有为,声名显赫,正直之士和舆论无不寄希望于他。徐阶最终没有辜负期许,他以慢功撼大树、扮猪吃老虎之法,经过长期较量,斗智角力,用尽权谋,渐掌主动,最后扳倒了严嵩父子。
倒严之役是一场惊心动魄、充满巨大风险的权力斗争,也是一出充满曲折离奇故事的官场活剧。
在扳倒严嵩以后,中央的主要高官,以徐阶为首,包括他的对手高拱等人,当时应该说都算得上是有为有守的正人君子,绝无奸佞之徒,也都有拨乱反正的决心和举措,而且内阁诸人,又多为徐阶引荐、拔擢而升任;但内阁交叉连环式的的权力斗争,却并未止息。
这是人治社会官场高层争斗的常态,复杂、微妙,曲折离奇,充满智慧、手腕,也不乏阴谋、诡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从张居正入阁到他独掌大权,短短六年时间,先后进入内阁的共有九人,即所谓的九相。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而又复杂的交叉连环式的权力争夺战,其中的八个人都先后被淘汰出局,张居正成为唯一的赢家!足见张居正其人权术之高超、手段之高明!
两面周旋上了双保险
官场暗斗,很耗人。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可是,既然进入官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宦海波涛,思量自己的应对之策、处世之道。张居正当然不能例外。他,也曾经想躲避,可是,只要还想在官场混下去,是无处躲藏的。他只能面对。
不少人,面对官场的是是非非,是何种态度,何种表现,一看就能够看出来。而张居正不同,他是一个深有城府的人,一般人是琢磨不透他的。
根据张居正的同年、历史学家王世贞的记载,“居正为人……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不仅王世贞这样说,正史中涉及到张居正的,大体上都少不了这样的说法。对于城府很深的人,估计大家对他的印象好不到哪里去,朋友不会太多。当然,同僚中,张居正能够看得上眼的,也不多。
不过,应该说,张居正初入官场时,算得上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才俊。
这个也不难理解。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从开蒙到中进士,一直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接触社会现实不多,而所读的书,都是孔孟程朱这些圣人的著作,所谓名教贤训,都是理想主义的说教。如果说一直受到这样的熏陶,成为书呆子有些可信度,熏陶出一个坏人来,那是没有说服力的。
就在庶吉士毕业的那一年,二十四岁的张居正就给当时的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建议书,名为《论时政疏》,批评了最高领导人不勤政,各级干部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分析了国家存在的问题,呼吁大家都振作起来!这个建议书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估计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至多会认为是一个小年轻儿想出风头而已!
这个时候,张居正意识到,名教和现实之间,不啻天壤之别。现实的官场与读书人一直研读的圣经贤传、名臣嘉言懿行对照起来,甚至是南辕北辙!
“我的妈呀!”估计张居正观察到官场的真实情况,免不了会这样感慨,“人人都想做官,哪里知道官场如此复杂啊!”
的确,官场根本不是像当局所宣称的那样,什么勤政爱民之所,什么表率民众之地!冠冕堂皇的文告与卑鄙龌龊共存,爱国忧时的高尚情操与阴谋倾陷并列,黑白混淆,是非不时易位,堂堂中央政府,其实是施展阴谋诡计、明暗手段以相互撕咬的战场!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刚刚跨入官场的时候,张居正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保持人格还是同流合污的矛盾中。
最终如何抉择呢?
张居正的同年杨继盛等不少人,要么上疏诤谏皇帝,要么就公开弹劾首相严嵩。而张居正,选择了沉默以自保的方式,给人留下了城府深不可测的印象。
实际上,面对上层复杂的权力争斗,张居正并不是一味沉默自保。这个也还只是表面现象。在一般人看来,张居正不言不语,从不乱说话,瞎议论,而且对谁都不亲不近、不即不离,似乎很超脱。可能谁也不知道,暗地里,张居正却巧妙周旋,两面讨好,上了双保险。
严嵩和徐阶的争斗是很漫长、很隐蔽的。这个时候正是张居正初入官场、沉于下僚的十年。他是徐阶的学生,内心也很亲近徐阶;但是他也知道严嵩在中央的势力和分量,徐阶能不能斗过他,最终鹿死谁手,他也是没有什么把握的。
张居正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绝对不能给人一个紧跟徐阶不动摇、是他的马仔儿的印象。仅此还不够,他对徐阶的对头严嵩,也极力讨好。
顺便声明,我写出这样的事实,不代表是在谴责或者揭露张居正。以我的看法,张居正这样的策略,和杨继盛他们比,当然有些不太光彩,也为正直之士所不齿。但是,在那么复杂的官场,一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又怀抱远大理想,他要避祸,更希望获得升迁的机会,找到施展抱负的平台,这么做我觉得也无可厚非,还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吧?
问题是,张居正怎么才能和严嵩套上近乎呢?
徐阶是张居正的老师,师生关系在那个时候是最厉害的门路了。张居正取得徐阶的信任并不难;可是,严嵩就不同了,他位高权重,马仔儿甚多,想投靠的人估计也排着长队。张居正不过是小小的七品官,差不多算得上默默无闻,他要想讨好严嵩,得到他的信任,不太容易吧?
固然,严嵩是比较贪的一个人,花钱买路子或许是个办法。可是,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工作在清水衙门,工资不高,绝对不是大款,想送也送不了多少钱;他也不是什么名流,估计也没有名贵的字画和古玩能够拿得出手。
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于是,张居正悄悄地替严嵩捉刀代笔,写了大量善颂善祷的文字,令皇帝老儿龙颜大悦,直说年近八旬的严嵩文采不减当年,退休的事不要考虑了,继续干下去没有问题。
张居正还精心撰写了不少吹捧严嵩父子的诗词歌赋,很是肉麻。结果,就连在官场摸爬滚打游刃有余、处世为人老奸巨猾的严嵩也被他蒙蔽了,直夸奖他不亢不卑、光明磊落、才堪大用。所以,当徐阶提出张居正该提拔了的时候,严嵩很痛快就答应了。
这是很不容易的。往往,暗中较劲儿的双方,对对方提议任用的干部,是很敏感的,闹不好会适得其反。但是徐阶和严嵩对张居正都很器重、很喜欢,所以,对张居正的提拔,就是例外了。
在徐阶和严嵩的争斗近乎白热化的阶段,张居正第一次升迁了。虽然只是个虚衔,但作为一个台阶,却是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老于世故的严嵩哪里想到,“光明磊落”的张居正,暗地里一直为徐阶推倒严嵩父子出谋划策呢!实际上,因为高层的争斗,很多人都牵涉其间,有的甚至丢了性命。而张居正,采取了表面上韬光养晦、暗地里两面讨好的策略。这样就保证了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张居正都不会吃亏。
终于,严嵩败在了徐阶的手下。严嵩的倒台和随后不久嘉靖皇帝的去世,预示着一个以高压手段维持的是非颠倒的时代的结束。
果然,一俟徐阶当国执政,就对张居正尽力提拔。
力度大到什么程度?说起来简直让人觉得不太可信。从一个中层干部,一年时间内就提拔到内阁大臣的位置;级别连升七级!我看,倘若诸位产生这样联想,是未可厚非的:就张居正当时受到提拔的程度看,相当于现在一个司局长一年时间内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常委!
而且,徐阶对张居正的每次提拔,都不走正常的干部提拔任用程序,而是以特殊方式运作成功的!也就是说,从徐阶掌握大权、说话绝对算数以后,张居正的官运就来了,他属于坐直升机升上去的干部!
要一般人看,对自己的保护人、官场的导师徐阶,张居正绝对应该死心塌地、感恩戴德、忠心耿耿了!
所以说是一般人嘛!可张居正绝对不是一般人啊!
那,张居正怎么样对待徐阶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官场之中情比纸薄
现在,四十二岁的张居正,坐直升机升到了国家最高决策层,当上了最后一名内阁大臣,即所谓的“末相”。高兴之余,张居正很快就发现,他面临着一个大麻烦!
应该说,这个考验是严峻的。怎么回事呢?这得稍微展开点说说了。
必须承认,官场也是人组成的。而人,是有感情的。就说张居正,他能够那么顺利升到如此之高的位置,就多亏了徐阶。说他对徐阶没有感激之情,是不客观的。张居正后来就一再表示说,受到“老师甄陶引拔,致有今日,恩重于丘山”。就是说,张居正自己也承认,徐阶对他,恩重如山。
但是,官场中的感情,实在太脆弱了。在有的人看来,与权力比起来,重如泰山的恩情,其实比纸还薄啊!是不是这样,请诸位看看张居正的表现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