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权不过如此
1050100000013

第13章 出奇制胜 (6)

怎么办呢?高拱考虑来考虑去,觉得还是多个人好,人多了,可以有个见证,对方或许会有所顾忌,不敢再那么肆无忌惮地“使绊儿了”吧?于是,高拱打份请示,说政务繁重,应该再提拔上来些干部,充实到内阁领导岗位。当然,他是和张居正商量过并且联名上报的。

再说贤弟张居正。

张居正也不喜欢“双人舞”。但是他更不喜欢“多人舞”,他希望的是“单人舞”。现在多出的这个人他正在想办法呢,怎么可能还希望再添人呢?!

当然,张居正对自己的仁兄高拱的动机,心知肚明。那张居正为什么还连署签名上报请示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程序如此。如果张居正不联名,那不就公开和高拱作对了吗?那不是张居正的风格。况且,张居正对于这个请示的最后结果,也已经事先预料到了。因为,对此请示的批示,张居正已经在请示上报的同时,草拟完成并交代完毕。

果然,高拱的请示,没有被批准!

怎么会这样呢?高拱在问。估计读者诸君也在问。

是啊,不是说最高领导人信任高拱,一切都托付高拱了吗?那对他的请示为什么不批准,是不是前面对高拱和皇帝的关系说得太好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啊?

不是的。

皇帝很懒惰。他不太愿意看文件,更不想自己动脑筋甚至动手去做批示。一般说,文件都交内阁去拟好批示,再由他身边的“机要秘书”——司礼监秉笔太监——照着内阁拟好的底子代皇帝用红笔正式批示下发。所以,常常是,高拱事实上自己批示自己报上去的请示。而这次,皇帝没有交内阁拟批示,而是直接批了。

这也正常。程序上说正常,可是实际上是很不正常的。怎么回事呢?

原来,内阁的“二把手”张居正很重视这个文件,他偷偷事先拟好了批示,派下人偷偷交给皇帝的“机要秘书”了,这个“机要秘书”于是就照着批下来了。

“唉——皇上为什么这么不体谅我兄啊!”张居正一定会在高拱面前这样说,以此表明他对批示之事事先根本不知道,更不是他所为之。

“不过呢,老兄也应该高兴,小弟也当为我兄贺!”张居正也一定会如此安慰郁闷的高拱,“皇上说的是‘卿二人同心辅政,不必添人’,此旨一出,大家都知道皇上对我兄信任如此,夫复何言?”

高拱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了!是啊,领导的意思分明是说,你们两个人能力强,我信任你们,不需要再充实人了,有你们两个人就足以把国家的事情办好的。那高拱还能够说什么呢?

但问题是,那个“机要秘书”,为什么就听张居正的呢?如果按照制度,张居正不能、也万万不敢这么做啊!

中国有句老话,叫水到渠成。这件事足以说明,张居正已经事先把路铺好了,有了足够的把握,他才敢做的。

那,张居正不是勾结太监吗?

先不要说这么不好听也罢!

众所周知,宦官干政是中国帝制政体所孕育的一大政治怪胎。历史也反复证明,凡是宦官干政的时代,必是政治黑暗的时代。而宦官是不是干政,有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看他是不是和中央主要领导干部有勾结,如果两者相互有勾结,那必然就会涉嫌干政。因此有明一代,制度上规定得很严格,绝对禁止太监交结高级领导干部!

要知道,高级干部不要说勾结太监,就是给耍横的太监好脸色看,不去主动压制,也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因此,凡是勾结太监的高级领导干部,毫无疑问,一般就会成为大家心目中出卖良心和人格的典型。当时的人这么看,后世的人也是这么看的。

可是,要按照牌理出牌,那张居正赢不了啊!他只能另辟蹊径、铤而走险,来一场以身家性命和政治前途为注的大赌博!

当然,张居正在采取行动前,也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形势分析。

根据张居正掌握的情况,有一个叫冯保的太监,四十大几的年龄,接受过短期培训,认识几个字,还会写书法。这个人野心勃勃,总想当太监中的老大,可是有一个叫陈洪的太监,总压他一头,而这个陈太监老家是河南的,高拱的老乡。据说,当时太监中的老大出缺,皇帝征求高拱的意见,高拱说让姓陈的干吧。于是冯保的美梦就破灭了,所以,冯保对高拱恨之入骨。

张居正还了解到,冯保这个家伙,很贪,也很狡黠阴狠,胆子也挺大,是个理想人选。

理想人选锁定后,张居正又精心设计了路径。

冯保有一个干儿子,就是他的管家,叫徐爵,此人过去在军队干过,后来因为犯事儿当了逃兵,拐弯抹角就被冯保收留了。这个人脑子挺好使,腿脚也勤快。于是,张居正就嘱咐自己的管家游七,和他交朋友,拜为兄弟。

游七对他新交的大哥,真是很够意思,送礼、请客,热乎得连徐爵都不好意思了。

谁知道,岂止是小兄弟对大哥那么好,就连小兄弟的主人,堂堂的中央主要领导干部张居正,对徐爵也很热情。经常把他请到家里去,贵重的礼品、价值不菲的银票就不说了,张大人竟还把他引入书房共进晚餐,说不定还要敬他一杯呢!徐爵真是受宠若惊,感激不尽。

说吧,有需要用着小人的地方,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估计徐爵会这样表态的。

徐爵不是太监,张居正或者张居正的“秘书”见他,即使万一被人知道了,也没有大的风险的。于是,徐爵就成为张居正的地下“联络员”了。冯保当然也求之不得。要搞垮“高胡子”?那太好了,正发愁没有人帮忙呢!如此一来,冯保、张居正外加徐爵,如同一体,形成了对高拱的秘密包围圈!他们里应外合,拼命挖陷阱!

当高拱请求为内阁充实人员的时候,张居正拟好了批示,要冯保抄上去批了下来。当然,张居正很聪明,他会认真琢磨,让皇帝觉得这个批示不错;让高拱也无话可说。任何人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因此也就不会有风险。

高拱心里明白,张居正这样做,是隐含着深谋远虑的。他知道现在张居正正勾结冯保要整垮自己,内阁里有其他人,旁观有人,影响施展;况且,按照制度,只要自己受到攻击弹劾,即当回避,而张居正一个人独在内阁,就可与冯保内外为计,收拾自己了。

所以高拱感叹说,张居正此计“其谋至深”!但是,既然皇帝已批示了,况且说的话表面看来是那样令人感动,还能怎么办呢?高拱只能仰天长叹:“将奈之何?”

想想看,张居正就在高拱身边,内阁里研究工作,两个人说的话、考虑的问题,彼此都很清楚。但是要盖“橡皮图章”的时候,就要看张居正的意思了。他有什么想法,就拟好批示,交到冯保手里,从中批出,叫别人都以为是出自皇帝的意思,而张居正呢,总是袖手旁观,佯为不知。

这样的事,简直太多了。但是,给外人的观感却是,张居正在尽心辅佐高拱,并且忍受着高拱的压制!人家看在生死之交的分上,以大局为重,以朋友的情意为重,一切都忍了!实在太够意思了!这样的好人,真是太难找了啊!

高拱呢,面对这一切,只是“莫可奈何”!所以,《明史窃·张居正传》的作者不禁感叹说,高拱已被张居正“弄于股掌中矣”!可怜的高拱,竟是束手无策!

实际上,哪里是无策啊?是高拱太相信感情,太讲究牌理!我估计,高拱未必像他后来回忆录里讲的那样,对张居正的阴谋已经一清二楚,最多也是半信半疑。他太重感情,可能是倾向于不愿意相信、不敢相信自己的金石之交会真的在背后捅刀子!即使觉察出来张居正和冯保勾结的动向,高拱仍然不愿意把自己曾经的好朋友想得太坏。毕竟,张居正在高拱面前,伪装是很巧妙的。

但是,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高拱太看重牌理。

以高拱和隆庆皇帝的关系,只要单独和皇帝见面说说情况,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但是,他不想这么干,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够磊落,在牌理上就属于做手脚。他自己不主动找机会也就罢了,即便是有这样的机会,高拱也主动放弃了。有一天,刚刚和高拱、张居正两个人谈完话的皇帝,又派人叫高拱进去说话,而且很可能是和他谈自己的身后安排的。因为刚才谈话的时候,皇帝就说,自古帝王身后事要早安排。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可是,高拱却觉得,内阁里就他和张居正两个人,自己一个人进去,会引起外边的议论,会让别人觉得,两位阁臣一个重、一个轻,从而对张居正的威信有损,对团结不利。于是他答复说,请回皇上的话,两位阁臣一起进去说话。

高拱就是这样死认牌理。

不是说整垮高拱不容易吗?摸透了高拱这一点的张居正,根本就不要公开出面,就把他玩在股掌中了!朋友了一场,有这样一个收获——摸透了对方,对张居正来说,和高拱交朋友,实在太值得了!

投石问路有惊无险

光挖好陷阱、守株待兔型的被动等待,还不行。张居正不想等,冯保也不想等。

可是,高拱这老兄,没有什么把柄,鼓动“议员”去弹劾他,别人也不想干——谁不知道高拱和皇帝的关系啊,张居正又是他的朋友,处处维护着他;况且想弹劾也找不到由头啊!

但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张居正和冯保,真是处心积虑,还真捕捉到一个机会。

高拱的花甲之寿就在眼前了。

这个时候,隆庆皇帝的身体非常不好,高拱正为之忧心如焚,工作又那么多,自己生日的事情,恐怕也未必想得到了,即使想到了,也未必有心情大张旗鼓过的。

不愧是好朋友,贤弟张居正替他偷偷张罗了。他很是诚恳地告诉高拱的门生故旧,说首相为国操劳,鞠躬尽瘁,现在到了花甲寿诞,不能无声无息就过去呀!还说,你们的老师两袖清风,家里快揭不开锅了,你们做门生的,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表示表示呢?果然,高拱的门生们开始行动了。

那么,张居正为什么这么够朋友呢?他自然是有其居心的。

一旦高拱高调庆贺寿诞,就会有“议员”弹劾高拱,说他在皇帝病重的时候,还喜气洋洋,庆贺生日,收受贿赂,居心何在?如此一来,冯保把诸如此类的批示一抄,对外公布出来,高拱不就被动了吗?而别人一看皇帝终于认清了高拱的“本来面目”,不再信任他,对高拱不满的人,还不一窝蜂冲上去?那他的椅子也就该让出来了。

谁知道,高拱整天为皇帝的病担忧,又忙着处理工作,根本没有心思过什么生日,看到门生们张罗,还大为生气。大家也只好作罢了。

是啊,那些人,真是没有头脑,这不是给老兄添乱吗?张居正在得知高拱的态度和事情的结局后,大概会这样对高拱说的。

挖好的陷阱,也就废了!张居正和冯保怅然若失。估计他们经过了认真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抓高拱的“小辫子”,几乎不可能!

于是,他们决定,只能罗织罪名!

说干就干。但是,人选很难物色。和张居正太近的人,估计要他出面勉强也能出面,可是容易暴露目标,张居正不会这么傻!而和张居正关系一般的,人家不干啊!反正,人挺难找的。估计反复研究过,连幕僚也找来参与讨论了。

张居正有一个老乡,姓曾,在中央一个机关里当司局级领导干部。这个人可能继承了老祖宗曾子的智慧,还挺会出谋划策的,一直充当张居正的幕僚。他有一个门生,姓曹,担任着“议员”职务。人可靠,身份也正合适。就是他了!关系还是近了些,可是也没有办法了。

直接出面找曹“议员”的,是曾先生。

“你可能不知道高层内幕。我实话告诉你,现在,皇帝病得很厉害,冯保冯太监在内主事,而他和张居正相公是兄弟,冯太监就是张相公!”曾先生为了能够说动曹“议员”,把张居正和冯保的秘密关系也说出来了。“现在,张相公想……所以要你出面弹劾高拱。只要你一带头,就有人跟上;弹劾高拱的人一多,必然成功;张相公上台,必酬谢于你!对你自有重用!”

曹“议员”动心了。老师说话了,也得给面子啊!可是只有一个人出面,势单力薄,形不成气候啊!况且,曹“议员”心里可能也在打鼓,毕竟,弹劾的是高拱,又没有什么把柄,把握性如何啊?

曾老师不错,又物色了一个人,要曹“议员”去说服他相与行动。这个人,是一个姓刘的司局级干部。刘先生官瘾特大,多次求高拱的老乡去高拱那里活动,谁知道高拱对此很反感,刘先生没有达到目的,还让高拱给轻看了。估计高拱在内阁里可能还说过这样的事,张居正听到了,就将之列为“统战”对象了。

刘先生实在很郁闷啊!给领导这样一个印象,今后可怎么办啊?正在这个时候,曹“议员”找到了刘先生。当然,他不会把曾老师告诉他的那些内幕消息说出来的,毕竟他只是“统战”对象,不是心腹嫡系。不过,曹“议员”也有办法,他说,有个消息你老兄听到没有?你怎么得罪高拱了?他说要贬你到外地去打杂啊!

刘先生一听,急了,怎么办?曹议员巧舌如簧,如此这般一说:一起干吧,把高“胡子”搞倒,大家才有出头之日!刘先生心一横:看来,也只有如此了,破罐破摔吧,说不定还有转机!

接下来,就是给高拱定罪名了。这也是挺难为人的事。反复研究后,一致的结论是:只能在政治上做文章。

经过一番策划,弹劾首相高拱的参折,终于出笼了。

这个曹“议员”似乎挺有才,他一口气就指控高拱“十大不忠”!刘先生也上纲上线指桑骂槐说了些不知所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