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权不过如此
1050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雾里看花觅真相

历史上最“成功”的读书人

张居正其人,绝对是超一流的权术高手,揆诸历史,能够与之比肩的,似乎还找不出第二人。从一个出身低微的寒门之后,跃上国家权力巅峰。不是皇帝却行使皇权,连皇帝都敬他三分怕他七分。但是这一切都披着合法性外衣,皇家心甘情愿,臣民俯首帖耳。不像曹操,身前死后还落下奸臣、谋逆的恶名。

或许有人比张居正更毒辣,但是他没有张居正隐藏得深;或许有人比张居正更专横,但是他没有张居正巧妙。张居正出身低微,却仕途顺遂。在相互激烈倾轧的官场,张居正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几乎没有挨过整。而他整倒大人物后,却能终生以“生死之交”面目与之保持着“友谊”。

在获得和行使权力上,制度、体制上所有有利条件,张居正都能够发挥到极致;所有不利条件,张居正都能够转化为有利条件,为我所用。无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还是文坛领袖,无论是多嘴的言官还是强悍的将帅,无论是政敌还是师友,张居正都玩于股掌之上,收放自如。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无论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还是无名小卒,无论是亲信还是游离分子,无论是善意还是居心叵测,只要惹张居正不高兴,必遭无情打击,丝毫没有余地。而这一切,又都是在不动声色间进行的,表面上,他没有任何责任。

谋略、阴险、胆量,还有自身的俊朗外表,都被张居正充分运用于夺取、维系和行使权力。张居正是成功的男人!男人的成功,如同张居正这样的,实在罕见!

张居正的成功,成功的张居正,秘密只有一个,那就是权术!

权术是他最好的面具

有哲人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婢女。这句话一针见血。

还有一个因素:我们中国,专制制度实在太漫长,国人享受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力——言论自由的时光实在很短暂。大家权衡再三,还是吃饱饭第一。而既要吃饱饭、又想说话的话,就不得不采取所谓的春秋笔法了。

如此看来,我们一般国人心目中的历史,是真是假,确实要打个问号。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真还是个疑问。

张居正这个人,就是一个例子。

当下,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张居正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正面人物”,一直被称为明代著名的改革家。在张居正的身上,常常还要加上“伟大”的修饰词,颂扬他的文字不少,地位抬得很高。但依我看,这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实际上,相当长一个时期,张居正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分歧是很大的。比如,有人说张居正这个人偏衷多忌,小器易盈;在其当国掌权的时候,钳制言路,倚信佞幸;用干部基本出于个人爱憎。对于贤能的人,就仿佛掷沙遗尘,眼都不眨一下;而对那些个吹吹拍拍的奸佞小人,却如同嗜醴悦膻从不厌烦。有人甚至说,张居正乃奸人之雄,忘生背死之徒,包藏祸心,倾危同列,狗彘不食其余!

我看张居正这个人,有能力、很勤政,对国家(具体说是朝廷)有功(对人民是不是有功还需要再研究);但是他的道德操守实在太差,作为权力的化身,基本上属于道德沦丧、阴险毒辣的政客,做了不少坏事;对官场和社会风气的破坏作用,也不可低估。

老实说,客观地评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历史人物,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认为还是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尺,那就是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法。那么我们不妨用用这个方法。

所谓“改革家”

作为改革家——如果张居正可以称得上改革家的话,那么张居正与王安石无法比拟,无论从私德上还是从改革的力度上。如果张居正有王安石的人品、胸怀,哪怕只有三分之一,那他也可以称得上一个好领导了。

作为权力较量的胜利者,张居正不如被他推翻的前任高拱。可以说,张居正方方面面都比不上高拱,当然,除了阴险毒辣。或许,正因如此,胜利者是张居正,而不是高拱。

可以设想一下,倘若是被张居正推翻的高拱继续执政,许多张居正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做的事情,高拱会去做;许多张居正做的事情,高拱不会去做。总之,高拱不被推翻,局面会大不一样。高拱在意识形态上主张与时俱进,政治上主张公开性,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基本国策上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如果这些执行下去,中国会不会闯出一条新路也未可知。

比如,高拱极力主张开海运,而张居正则反对之。按照专家的说法,“当时,开海通洋贸易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如果允许大批船队定期从海上来往南北,客观上必然大有助于东南各省对海外贸易线的向北延伸,不但有利于国内沿海的物质交流,也极有可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居正断然饬禁,显然是悖乎时代发展潮流的。”还说,“如果高拱仍在位任首辅,是绝对不可能做出这样的政策决定的。”

发展,就是这样被政治强人给延误的。奇怪的是,今天,我们却在不吝笔墨地颂扬他对国家的贡献,而忽略了这样至关重要的“细节”。

还要指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也不能仅从政治方面去判断,还要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对人心、对文化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评价张居正,那么这个人更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生活在历史的转折点

张居正生活的时代,是明朝的中后期。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的帝国——明王朝嘉靖、隆庆、万历(初年)三朝,半个多世纪风云多变,政局多有起伏。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其一,制度弊端日益显露,公开的制度文本和实际运作已经南辕北辙,所谓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其二,官僚队伍堕入整体性腐败的深渊,弄虚作假成风,贿赂公行,“凡官爵高下,在银多少;事虽细微,非贿不成”;为官者以搜刮百姓为唯一能事,“催征急矣,搜刮穷矣,民力竭矣”,百姓苦不堪言;在歌舞升平的外表下,实际上已到了土崩鱼烂、呼喇喇大厦将倾的边缘。其三,“富益富,贫益贫”,社会分化严重。其四,工商繁荣,风俗大不同于以往,官商相互利用。其五,对于官方意识形态,虽未公开抛弃,实在已被视为僵化教条,新思潮则大为流行,甚至已经有名流公开提出选举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主张了。

用流行的说法,一方面,官场腐败,贫富分化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另一方面,经济方面出现了商品经济活跃的局面;政治方面自由度相对宽松,甚至出现了公开否定专制制度的启蒙。

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顺势而行,宽容持不同政见者,鼓励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中国会不会找到新出路呢?——高拱就是这样的政治家,他完全具备这样的胆识和担当。但是,他被张居正推翻了。

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再说说制度。

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帝制中国、儒家意识形态就是独裁专制的。其实不然。确切说,儒家的意识形态其实是反对君主独裁的。

但是有一条不可否认,谁来当权,并不是人民来选择的。按照当时的意识形态,皇帝再无能,他也有合法性。有了错误可以罪己,可以批评,但是这个皇统不能变。臣下再有能力,也只是辅佐的角色。这就难为了那些有抱负、有能力的臣子了。处理起来这个关系,很不容易,风险很大。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手腕、权术。

张居正出身卑微,是靠自我奋斗爬上最高权力阶层的著名人物。在极端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中,从各种纵横捭阖、充满诡谲阴谋、攻讦倾轧、人情爱憎瞬息万变的过程中崛起并执掌政柄,不仅在激烈的官场“混斗”中成为唯一屹立不倒者,而且独掌大权十余年。而且,他以富国强兵为职志,对国家有相当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张居正又是阴谋家和独裁者,是玩弄权术的高手。他精谙政治牌理,但往往又不按牌理出牌,常使得对手措手不及,有口难言。他口蜜腹剑,善于伪装,道貌岸然的外表下常行龌龊之举,道德沦丧,心狠手辣。他唯权力是逐,为了权力,不动声色地背叛师友;独掌中枢后又专权独断,骄盈自用,顺昌逆亡,集中体现了人治官场高官显贵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分裂人格,集高尚与卑鄙、伟大与龌龊于一身。

他一边高喊反腐倡廉,一边却大肆收受贿赂;一边高喊节俭,一边却奢靡无度;一边高喊节操,一边却忘情于美女裙钗间——他对一切敢于挑战其权威者都无情打击,但自己身后也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他是官场权力角逐中的胜利者,同时又是人治制度的牺牲品。张居正作为权力的化身,是强者;但在专制政体和深远的传统政治面前,他又是弱者。人治的官场,只有权力是强者,生命个体永远是悲剧的承担者。

所以,人治、专制制度不摒弃,悲剧就会不断上演。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不仅仅是时代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