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10500500000070

第70章 沙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2)

二、坚持“多采光、少用水”,着力构建高效节水阳光农业发展体系。一是把日光温室建设作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和沙产业开发的重点来抓,积极推广日光温室、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立体栽培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阳光农业”模式,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全市日光温室累计发展到了5.13万亩。今年计划新发展1万亩。通过发展日光温室,变冬闲为冬忙,农业生产已由过去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或三熟,不仅增加了复种指数,而且将夏令蔬菜变为四季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同时,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覆盖面积达到165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0%,民勤县达到了80%。一亩高效日光温室每年用水约200方,仅为露地小麦和经济作物用水量的1/4,仅此一项一年可节水1500万方。地膜覆盖种植比露地种植少浇水2-3个,亩节水150多方,仅此一项一年可节水2.55亿方。二是大力发展规模暖棚养殖,促使畜禽养殖向园区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暖棚养殖出栏速度比传统养殖出栏速度提前了20-30天。全市暖棚养殖已达到363.8万平方米。三是积极探索发展太阳能发电等高效利用太阳能资源的产业,支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灶等生活器具,使可再生的太阳能利用普及到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四是把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作为加快沙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人与自然固有矛盾的基本前提,按照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的复合要求,研究提出了“压面积、调结构、衬渠道、封机井、上科技”的综合节水思路,节水、调水、管水三管齐下,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五年衬砌渠道3848公里,常规节水210万亩,全市节水达到9063万立方米。五是积极改革水管体制,落实水权分配方案,制定出台了《武威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意见》及各类用水者协会章程及相关制度,全面开征了地下水资源管理费,初步建立起了适应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和协调管理体制和。六是坚持以水定经济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产业布局,扩大蔬菜、棉花、酿造葡萄、啤酒大麦、优质牧草等高效节水作物种植,压缩小麦玉米带田等高耗水作物面积。目前,全市已建成8.4万亩葡萄、45万亩制种、25万亩棉花、34万亩蔬菜、28万亩畜草基地、8万亩红枣基地,苁蓉、板蓝根、甘草等适沙性中药材发展到2.14万亩。优质高效作物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4.58%,农业用水的比例减少了2个百分点。

三、坚持“新技术、高效益”,着力构建沙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在治沙固沙方面,总结推广了构筑沙土柴草风墙、设置粘土压沙和麦草网格压沙等固沙技术。在造林绿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主要物种的物候研究,开发总结了裸果木育苗栽培、甘草人工栽培、麻黄人工栽培和封育以及霸王、白刺等沙生灌木育苗技术。积极开展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努力创造条件,探索推广微藻产业开发,已在钱学森沙产业中心试验室建成了600多平方米的小球藻生产车间。在勤锋滩创建了沙产业示范生态园,集中试验示范低压管灌、滴灌、移动式喷灌等节水技术和梭梭嫁接肉苁蓉、温室穴盘育苗等沙产业发展技术。水资源利用方面,在大规模推广渠道防渗衬砌、田间配套、畦沟灌溉等常规性节水技术的同时,加大了滴灌、渗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的试验示范,建成了凉州区清源、民勤县勤锋滩、古浪县马路滩三个县级沙产业示范区,形成了以点带面、发散推广的新格局。

四、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导向,着力构建符合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产业发展体系。在节约利用水资源和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性举措,积极提升经济生态复合效益。重点围绕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进一步探索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51家,较“九五”增加19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国家级3家。以莫高集团、威龙集团、皇台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葡萄酒生产龙头企业生产规模达3万吨;以皇台、武酒、藏酒和腾酒等为主体的白酒生产规模达4.2万吨;以西凉啤酒厂和武港、顺发等12家麦芽厂为龙头,形成8万吨啤酒和18万吨麦芽生产能力;以武威益民食品厂、黄羊酱醋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依托,熏醋产量达1.5万吨,保健醋达0.5万吨;以红太阳、金三角等小麦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小麦年加工能力达140多万吨,实际达115万吨;以荣华企业集团、武威希望饲料公司为龙头,玉米加工及深加工能力达35万吨;以德农种业武禾分公司为代表的各类种子产加销龙头企业达50家,种子产销能力达13.7万吨;以凉州西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凉州区高坝五里蔬菜批发市场和祁连蔬菜有限责任公司、新鲜蔬菜运销公司、百川蔬菜公司、发放蔬菜公司和天祝介石绿色农产品公司为龙头的各类蔬菜运销企业20多家,年交易量达87.1万吨;以天润公司、天源公司、森泰种羊厂等加工企业为龙头,草畜产业正在兴起,畜牧业增加值达11.3亿元,较2000年增长10.76%。以中棉公司等38家棉花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优质棉花生产加工初具规模。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市产业化基地农户达27万多户,连接基地260多万亩,分别较“九五”末增长68.7%和32.6%。建成市级无公害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县级生产示范基地(点)21个,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面积达120.98万亩。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31个,会员数达3.5万人,带动农户26万户。形成了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循环圈,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提升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工业的综合效益。

三、有益的启示

1、发展沙产业使我们突破了传统资源观的束缚,对资源优劣的辩证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过去认为是劣势的资源,在市场经济和新的科技条件下可能会变为优势;过去认为难以利用的不毛之地,可以变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新型资源。武威是沙漠面积占比较大、遭受沙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何防风固沙,趋利避害,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开发利用戈壁荒漠,始终是武威农业发展以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沙产业理论提出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许多科技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细致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张义山区过去是有名的贫困地区,几十年来找不到脱贫的好路子,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变劣势为优势,积极探索和试验示范成功了日光温室种植人参果的技术,亩收入可达2—4万元。这里的人参果成为了品质最佳、市场销路最好的产品,许多农户当年建设,当年脱贫。天祝县过去也被看作是发展农业的劣势地区。近几年,他们突破传统资源观的束缚,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大力发展高原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亩收入由原来的100多元增加到1200多元。实践中获得的成功,使各级干部彻底摆脱了旧的传统观念和狭隘和的思维方式,将农业开发的视野从过去仅局限在耕地这一小范围上转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上,敢于在广阔的沙漠戈壁上大作文章,开辟了农业开发的新战场,从而使沙产业这一命题走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一步,取得了可贵的阶段性成果。

2、发展沙产业是发挥沙区自然资源优势,控制沙区开发劣势的改造过程,必然能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不能消极地绝对地看待风沙的危害和戈壁荒漠面积大的不利条件,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积极发挥光热水土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开发新产业。沙产业开发的试验示范说明,要在沙区和戈壁荒漠区搞农业综合开发,不但需要兴修水利,造林治沙,保护和发展植被,栽培沙生植物,积极防止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运用生物工程等新的技术措施,转化利用太阳能,创建一种农业型技术密集型的新产业,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发展沙产业必须应用高新技术,坚持高起点、实行高投入,才能有效地利用沙区光热优势,取得比较效益。沙产业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沙产业理论提出以来,这方面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应用性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已经建立了一批试验、示范点,初步形成了试验、示范基地。在实践中,为了探索和研究沙产业开发的具体途径,推广高新技术,就必须高起点地建设一批开发项目,为沙产业开发找到理想的“载体”和操作平台。必须给予高额投入,以此来支撑沙产业开发,从而获得较高的比较效益。比如节能温室无土栽培,微藻生产技术的应用,都要进行细致的对比试验,取得科学的质和量的依据,建立有说服力的示范点和示范区。这样才能士真正体现新技术转化为高效益,才能被广大干部和群众踊跃接受,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形成规模,形成支柱产产业。

4、发展沙产业要突破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化经营,实施产加销、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业系统工程。沙产业是新的理论指导下的一项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产业。沙产业的开发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开发沙产业的意义不仅在于科学理论上的新突破及开辟了农业生产的新领域和脱贫致富的新途径,而且在于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突破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积极探索新思路,努力拓展新领域,为沙产业开发这一新兴产业赋予全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不仅使沙产业开发的路子越来越宽,而且将有力地带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5、沙产业是以系统思维从宏观上进行的理性思考,不能仅仅局限到一个产品或产业上,在具体工作指导上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沙产业开发必须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把沙产业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和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好沙产业开发规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沙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二是沙产业开发必须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沙产业开发继续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与绿洲高效农业同步发展,互相促进。与此同时,加大农村道路、通信电网、市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从而促进沙产业的开发。三是沙产业开发必须同科教兴农结合起来,使沙产业成为率先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和科教兴农的示范产业。沙产业从一开始提出,就以技术密集为最基本特征,必须始终把提高科技含量作为首要任务予以落实。加快对现有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利用,加大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同时,要提高沙区劳动者的素质,与技术密集的要求相适应。四是沙产业开发必须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收集、归纳、分析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做好特色产品的开发和产品市场的开发,真正走市场带动产品开发、产品带动产业开发、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发展路子。五是沙产业开发必须同创新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在选准开发项目的同时,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和推广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产加销、贸工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符合市场农业的良性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