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
10500500000033

第33章 在改革中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2)

其次,发现和培养技术人才,选好专业组织的带头人。群众专业服务组织的兴衰,主要取决于牵头组织的一些“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能人的强弱。为此,武威市把培养技术能人作为巩固发展群众专业服务组织的主要措施,积极培养技术骨干,充实到专业组织中去。全市经过培训后达到农民技术员标准的已有3000多人,其中360多人被正式评定为农民技术员,大部分成为专业服务组织的组织者和骨干。

再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专业服务。为了对农户的生产进行有效的服务,各种专业组织都按照其专业性、群众性、实用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中的示范作用,科技上的带头作用,购销中的灵活作用,信息反馈中的准确作用,为千家万户的家庭分散经营开展了广泛的服务。如武南镇武南村农机协会,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实行了统一管机、统一供油、统一维修、统一承揽作业任务,分机签订合同的办法,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双城镇达桐村果树研究会,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和技术服务作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林,经过几年的努力,达桐村已户户栽上了果树,组组有了果园,林果业已成为该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东河乡养鸡服务站,由乡上领导牵头、乡村畜禽防疫队伍和各村技术能人为服务力量,按产供销一体化的要求,实行统一孵化、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承包、统一收购产品、统一饲料供应,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变成了社会化的规模养殖,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养鸡业的发展。

二、大课题———发展中的难点与问题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向我们提出的一个大课题,如何在实践中尽快破题,并做好这篇文章,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首要任务。从武威市近几年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实践看,他们的做法总体上是成功的,探索出了一些路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体制转换中的诸多矛盾还未理顺,各种服务要素还未得到优化组合,为农村经济提供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还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

一是对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干部思想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取”轻“予”的倾向,认为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只要政策稳定,管理工作能跟上,生产就能发展。因此忽视对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部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的服务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没有信心,思想上存在疑虑,对农户的统一服务不积极,不热心。二是对发展社会化服务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社会化服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自然形成,不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三是对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理解狭隘,认为服务就是办一两件实事,服务形式只能是无偿的,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服务的观念。

(二)宏观服务机制弱,条块关系没有理顺

随着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民迫切需要国家在宏观决策上能够形成一种保护农业、服务农业的调控机制。但是由于部门分割、条块割裂的格局还未打破,互相争利,各自为战和利益多元化的矛盾不断加剧,难以形成全社会为农业服务的气候,其具体表现是:(1)调控上缺乏权威性。如国家实行粮食保护价,每公斤小麦收购价最低不得少于0.80元,但今年粮食部门在出现粮食涨库、资金短缺、议价粮无销路的情况下,收购农民余粮时,采取用50%提前完成1991年的订购任务,其余50%则按0.72元/公斤收购的办法,保护价成了一纸空文,根本无法执行。(2)思想上缺乏“向农性”。如在地膜生产上,为了保护生产企业的利益,实行定点生产、定点供应,一些生产小企业无法保证质量,农民又无权选择高质量的大厂产品,把厂家的利益损失转嫁到了农民身上。(3)服务内容上缺乏同步性。技术、资金、物资不能同步进行,各服务组织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4)服务环节上缺乏系列性,往往形成单打一,只管产前,不管产后;只开方,不卖药,生产、购销、分配、交换等环节形不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武威市虽然对乡镇服务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但一些业务主管部门还存在不同的看法,认为实行以块为主后,造成对业务部门的胡拉乱用,专干不专,影响对农民的服务;一些主管部门延伸到基层的服务实体,有利可图时由条条统管,无利可图时就把包袱甩给地方,条块矛盾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

(三)供销、信用合作社改革不彻底,合作性质没有完全恢复

供销社和信用社是为农民流通服务和金融服务的重要合作经济组织。前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供销、信用社从恢复“三性”入手,强化了农民利益代表的身份,在供应农用生产资料、农副产品购销和资金融通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从他们本身的性质来说,这种改革还很不彻底,“二国营”的角色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供销、融资服务远不能满足家庭经营的需要。一是供销社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上不能代表农民愿望,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替农民说话,进行利益抗争;二是供销社在购销农副产品时,往往考虑自身的盈亏利益,只经营有限的品种和数量,对农民卖不出去的农产品不能积极组织推销,保护农民利益,信用社在贷款发放上往往贷富不贷贫,出现垒大户现象;三是在开展购销、融资活动时不能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往往滞后于农时所需。

(四)乡镇服务队伍思想不稳,实际困难无法解决

一是设施差,工作条件简陋。全市达到“四有”标准的乡站只有67个,仅占乡站总数的26.2%,大部分乡站有人员无房屋,有服务无手段。二是服务人员生活待遇低,后顾之忧无法解决。大部分人员是70年代和80年代初招聘干部,他们每月的工资待遇只有五六十元,他们中有的人已工作二三十年,每次晋级晋职都与他们无缘,他们自喻为是不吃肉(无肉食补贴)、不洗脸(无洗理费)、不看报(无书报费)、不吃药(无公费医疗)、不取暖(无取暖费)的“五不”干部。三是服务人员业务素质差,培训工作跟不上。近几年国家分配到基层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基层服务机构的需要。为了补充服务队伍,各乡站都从农村回乡知识青年中招聘了一些服务人员,由于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技术培训,业务素质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而上级部门又无力组织培训,影响了对农民的服务。

(五)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组织开展统一服务实力不足

全市除32.7%的村有一些集体经济外,其余67.3%的村基本上是一些有集体无经济的“空壳村”。这些村主要靠行政干预代替服务职能,集体组织的一切活动都由农户分摊,向农民要的多,给的少,集体没有凝聚力。

(六)群众自我服务组织发育不全,生命力脆弱

从近几年武威市发展起来的一些群众性服务组织看,他们大都是松散型的组织,不仅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而且活动范围狭窄,内容单一,形不成一定的服务规模。同时,这些组织受大气候影响程度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解体。如四坝乡养兔协会,是前几年兔子畅销时应运而生的,后市场稍一波动,很快便夭折了。

三、大方向——以发展社会化服务为重点,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搞好这项工程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为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不仅关系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完善,关系到能否继续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生产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而且关系到集体经济的主体地位能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能否形成新的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稳定发展。为此,要深化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做出部署,把农村社会化服务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定期检查,狠抓落实。各级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服务意识,围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中心环节,处理好局部与全局、部门与基层、条条与块块的利益关系和工作关系。制定部门为基层服务,为农业服务的具体目标和相应措施,并列入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考核。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强化统一服务的职能,把发展集体经济,开展统一服务列入全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逐年得到落实。

(二)建立宏观调控机制,逐步理顺条块关系

宏观调控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为农村社会化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省、地、市(县)三级要建立为农村服务的协调领导小组或机构,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的要求,加快部门的改革步伐,协调解决一些重大的服务问题,在需要把各方面的力量捆在一起配套服务的时候,必须坚持众家合唱一台戏;在部门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坚持部门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在处理管理与服务关系的时候,必须坚持通过服务来实现管理;在条条与块块出现摩擦的时候,必须坚持为块块服务与对条条负责相统一。各级条条部门要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思想,对地方制订的一些农业发展措施,要在资金、物资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不能因利益和权力问题互相掣肘。

(三)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

要继续按照“提高市级,强化乡级、健全村级、延伸到户”的原则,重点解决实体弱、渠道少、形式单一、格局不合理,特别是村社两级薄弱的问题。县市及县市以上有关部门,要继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有偿服务的途径,对基层实行技术、物资、资金相结合的集团承包,逐步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提高物资、资金等的后勤保障能力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水平。乡一级要围绕对村服务发挥组织、示范、指导、培训、后勤保证等作用为目标,加强和充实服务队伍,下决心改善服务手段,省、地、县三级要统筹规划,每年安排建设一批“四有”乡站。村社两级要以村、社合作组织为主体,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统一协调“八大员”和各示范户的力量,建立综合服务队或服务组,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环节,搞好基础服务和统一服务

(四)优化服务要素,实行集约服务

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各要素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还没有得到优化组合,形不成服务的合力和规模。要围绕农村商品经济的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系列化配套服务,必须把各服务要素组合起来,实行综合输入,实现服务的规模效益。为此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在乡村建立和延伸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改革单项突破、单独建站、单一服务的做法,由上级宏观调控机构协调组织各部门的资金、技术、人员、物资等,把各方面的力量捆在一起,实行综合办站,对农业生产进行资金、技术、物资、信息、政策等集约服务。另外,要实行农、科、教结合,技、政、物结合的配套服务,从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入手,逐步普及科技知识,树立科技意识,并通过集团承包的形式,把技术、行政、物资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发展集体经济,办好服务实体

乡村两级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乡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村一级直接面对着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他们对农民的服务面广量大,也最能见到实效。因此,要特别注重加强乡村两级服务体系的建设。围绕社会化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在办好经济实体的同时,促进社会化服务。要对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支持他们通过开展有偿服务和低偿服务向服务实体发展,允许他们“既开方子又卖药”,集服务、经营为一体,结合技术服务经营相配套的地膜、化肥、农药、农机具、农作物良种等农用生产资料,并随着当地经济条件发展逐步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乡村合作组织要在管好用好原有集体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实行土地有偿承包,提取必要的公共积累等办法,逐步建立积累机制,利用当地的一切资源优势,兴办农场、牧场、林场、果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利用集体的优势为农户开展有效的服务。

(六)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发展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业服务队伍。一方面国家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逐步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差、待遇低的问题。对那些工作时间长、业务能力强、有突出成绩的招聘干部,国家应从干部每年自然减员补充指标中划出一块,逐年转为正式干部;国家正式干部在调资时也要适当增加招聘干部的工资;基层科技服务人员在晋级、晋职、农转非、住房和子女就业等问题上要优先予以考虑。另一方面,要把建设乡村服务队伍同发展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积极组织科技人员集体承包开发性项目,提倡推广“技物”结合,搞好农业生产资料的联合有偿服务,实行以副养服,使基层集体性质的农业服务人员有比较固定的经济收入。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厂站挂钩的办法,从乡镇企业中列支一部分服务人员的报酬,也可实行合作统筹养老保险金的办法,解决集体服务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

其次,要采取国家、地方和集体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解决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资金问题。各级统筹的农业发展资金中要按一定比例列出一部分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专款用于改善服务组织的办公设施和直接购置服务组织需要的机具和试验设备。为了提高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益,除基建投资外,其余部分原则上实行有偿投放,周转使用,通过开展有偿服务,逐年收回投放资金,然后再用于服务体系建设。

(发表在《甘肃农业》199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