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10497900000060

第60章 红色俄乡今何在(3)

我们没有机会进入校内,但若干年前,我曾观看过一部关于莫斯科大学的影片。这时,影片中所呈现的情景,又叠印在我的脑海中。在影片中我获得有关莫斯科大学的许多信息:莫斯科大学全称为国立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座落在莫斯科莫霍瓦街11号。1755年根据伟大学者米·瓦·罗蒙诺索夫的倡议而创建的。当时只有哲学、医学和法律3个系。1812年,被大火焚毁。1817——1819年重建。1940年以罗蒙诺索夫命名。1953年9月在莫斯科西南的列宁山上建成新校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列宁山上的新校舍。莫斯科大学新校舍中最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是礼堂休息厅。这里面摆放着俄国化学家门德雷叶夫、化学家茹科夫斯基、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和植物学家米丘林的铜像。休息厅的墙壁上镶有60位世界杰出学者的肖像,其中有欧几里德、阿基米德、达芬奇、牛顿、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阿维森纳以及中国科学家祖冲之、李时珍的肖像。光就这些肖像的悬挂就足以说明,这所大学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杰出科学家的尊重。除了礼堂和教学厅,大楼内还有一个800座位的剧场,两个各有600座位的讲堂、大型体育馆、游泳池和多个室内运动大厅。这些设备也是够令人羡慕的。

我们来到莫斯科大学中央大楼前的大广场,这广场长800米,一直伸展到列宁山脚。我们漫步在广场两侧的林荫道上,感到一片清凉。两旁是林木葱郁的公园。广场中央的大水池喷泉飘拂,水池旁绿草如茵。再往前是一条城市马路,各种车辆急速驶过。马路往南到列宁山边缘是一片开阔地,现在成为一个推销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各种小商品应有尽有。不过在大学门前摆摊也不是什么新奇事,我不以为有伤斯文。我们清华、北大的校门口,还不是商店林立、摊贩如牛毛。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莫斯科能例外吗?

我慕名来到莫斯科威敦汉中心参观代表俄罗斯历史伟大成就的俄罗斯博物馆时,也得到如此印象。我们所熟悉的莫斯科电影标志物——工农巨型塑像,依然高高地耸立在那里。但进入博物馆中心大楼时,才被告知这里的一切展品都已经转移,主楼和80多个展馆全部变成了商品市场。进到主楼,我们看见那里被薄板隔成一个个小商铺和摊位。这是韩国人的小电器,那是中国人的纺织品,另一处又是欧洲人的什么工艺品,倒是琳琅满目,使人感到俄罗斯商品经济也开始发展起来了。但我顿时觉得,商品市场的占领使俄罗斯失去了它的伟大与庄严。俄罗斯啊,曾经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遗产的伟大国家和伟大民族,这个代表俄罗斯悠久历史和伟大文明的博物馆,怎么一下子就败在那些小商品面前呢?这难道不使人感到遗憾吗?

六、新圣女公墓掠影

我们在离开俄罗斯之前,俄国朋友告诉我,莫斯科还有个地方值得一看,那就是新圣女公墓。

中国人有看陵园的兴趣。比如在北京看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到西安看乾陵,到南京看中山陵,到了江西就去看一看共青城里的胡耀邦陵。可是有谁去看公墓的呢?有谁提议游客去看八宝山,有谁向外国客人推荐到八宝山游览的吗?没有,或很少有。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到了美国,有人让你去看一看首都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因为这里埋葬着美国第27届总统塔夫脱、美国35届总统肯尼迪、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司令潘兴将军和前国务卿马歇尔将军,以及参加过独立战争的法国工程师皮·朗方,还埋葬着许多为国殉职的现役或退伍军人。正因为这里埋葬着许多名人,所以人们是乐意到此一游的。又如到了英国,也有人劝你去看一看海格特公墓,因为这里埋葬着马克思和他的家人,墓碑上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里安葬着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著名小说家艾略特等等。到了奥地利,人们会领你去看据说有200多年历史、100多万个墓葬的圣麦斯公墓,因为那里埋葬着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还有2000多名为解放奥地利牺牲的红军战士。巴黎也有著名的蒙马特公墓,到那里旅游访问的人,也会被介绍去那里一游。到俄罗斯,为什么要到新圣女公墓一游呢?自然也有它的道理。

新圣女公墓在莫斯科北郊新圣女修道院的旁边,是一个很大的墓园。这个公墓为什么建在修道院旁边?还得谈一谈俄罗斯人的宗教信仰。俄罗斯人多信仰东正教。16世纪时伊万雷帝对俄罗斯教会采取专制政策;到了18世纪彼得大帝进行西化改革之前,也加强对教会统治。十月革命后列宁颁布“政教分离”的法令。1927年后教会转入地下活动。二战期间斯大林解除对教会的禁令,政府允许教堂对外开放。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又关闭教堂,打击教徒。20世纪80年代之后,推行改革,基督教徒和国内所有教派都感到自由的氛围。宗教自由使东正教会可以在户外举行宗教仪式。随着宗教的复兴,80年代之后苏联出现了一股接受洗礼的狂潮。莫斯科所有的教堂里,都给婴幼儿提供毯子和玩具。我们在圣彼得堡普希金城的教堂里,还亲眼看见了给婴儿实行宗教洗礼的场面。足见,俄罗斯虽然经历了将近100年共产主义革命的洗礼,但宗教信仰同西方国家一样“依然故我”。

新圣女修道院在莫斯科郊区林湖滴翠、风景优美的谢尔盖耶夫花园里。据说是在十七世纪时修建的,后来又多次重修,现在新圣女修道院兼有西方修道院格调和俄罗斯建筑相结合的风格,尖尖的塔顶,掩映在清池翠绿的树丛中,彩色釉陶镶嵌成色泽鲜明的图案,使建筑呈现出特有的光泽。而新圣女公墓就座落在修道院东南侧。修道院和公墓连成一片,而成为莫斯科郊外的另一道“风景”。新圣女公墓有一道大门,很普通的大门,规定有开放的时间,但也不那么严格。我们去的那天,还不到10点,但导游同看门人讲了几句客气话,也就让我们进去了。墓园很大,分新旧两个区。据说这个墓园原来是不分贵贱、不分高低都可下葬于此,现在已经满满当当,“无葬身之地”了。现在只能由政府决定那些人可以葬入其中。导游讲了一个笑话:“当下莫斯科有个亿万富翁(大款),向政府申请给他在这里留一块墓地。政府官员说,墓地很少了,价格也很昂贵。大款说:‘要多少钱都可以,请给我保留。’官员说:‘保留的时间很短。’大款说:‘保留到什么时候?’官员说:‘保留到明天天亮之前!’大款说:‘我今天晚上不可能死呀!’官员说:‘那就别保留了!’于是,这场购墓地的交易没有做成。”这个笑话说明,新圣女公墓的墓地是多么昂贵和不可求了。

我们进到墓园,看到那树木繁茂、墓碑密集的场面,确也有一种阴森森的感觉。那一座座风格迥异、用料考究、造型精美的墓雕,使人感到这不是墓地而是到了一个艺术公园。这里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的墓,究竟看哪些人的墓呢?我们请导游领我们去看俄罗斯文化名人和著名政治家的墓。我们在花岗石的墓道上缓缓地行进。导游指着一座座墓碑说,那是文学家契诃夫;那是屠格涅夫;那是法捷耶夫;那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是马雅可夫斯基,等等。我问有没有普希金、托尔斯泰……。她说:“没有,因为他们都要葬在他们家乡的墓地里。”随后,她又领我们去看了画家列宾、艺术家萧斯塔科维奇、乌兰诺娃的墓。乌兰诺娃的墓造型十分特别。在一方高达数米的汉白玉墓碑上,雕刻着乌兰诺娃跳芭蕾天鹅湖的形象,给人以十分逼真、栩栩如生的感觉。观其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导游还领我们去看安葬在这里的一些政治家的墓。其中有赫鲁晓夫、葛罗米珂以及其他在历次苏共党内斗争中被赶下台的大人物。赫鲁晓夫墓是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比较关注的一座。赫鲁晓夫在上世纪50—60年代,担任过苏共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也是当过苏联“第一把手”的人,理应在红场宫墙边找到一个位置,至少要与勃列日涅夫有同等待遇。但当政的苏联领导人认为,赫鲁晓夫是犯错误的领导人,因此在安葬上给予了“丑化”。赫鲁晓夫的墓碑用花岗岩和大事石镶嵌成一半白一半黑,非常奇特,以显示他既是“好人”也是“坏人”。至于历史如何评价赫鲁晓夫那是另一回事了。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在墓基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竟然给仍然健在的戈尔巴乔夫留了一块墓地,旁边埋葬着两年前死去的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这块墓地约十五平方米的空地种着鲜花,并明确这就是将来戈尔巴乔夫墓地。戈氏没能在红墙边占一席地位,也足见当今统治者对他的评价。

新圣女公墓也埋葬着一些外国名人。导游很理解中国游客的心理,她知道这个墓地也埋葬着中国人。她带领我们走过长长的一条甬道,经过苏联英雄卓娅的墓地,来到一个转角处。让大家看王明墓。这大概是墓园中埋葬着的唯一中国名人。王明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因为党内斗争的原因,一直没有回国,最后葬身于异国他乡。离王明墓不远是他的苏联籍夫人的墓。他们一起长眠在这里。他们也许在九泉之下感到安慰。至于历史如何评价王明,中国人如何评价王明,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圣女公墓,浮光掠影地走了一趟,留下的印象也只是掠影而已。

七、圣彼得堡的早晨

从莫斯科出发,经过一夜的折腾,我们终于在凌晨五点到达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地处北极圈内的这座城市,七、八月份几乎没有夜色,通宵处于白色光亮之中。我们走出车站,街道已经清亮明丽。金碧辉煌教堂的尖顶,已经洒满了阳光。圣彼得堡迎来了第一批远方的客人。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只有八百公里,一夜的车程。但对我们来说,这一夜的折腾将会永远难忘。莫斯科乘火车与在北京乘火车不同。北京有什么东站、西站、南站、北站。莫斯科却有9个火车站。火车发往何地就叫什么火车站。如有列宁格勒车站、基辅车站、里加车站、库尔茨克车站、远东车站等等。我们去列宁格勒,也就到“列宁格勒车站”。这倒好,不会坐错车。但这个车站没有休息大厅,你想在那里找候车室找不到。我们的巴士在广场停下以后,自己拿着行李找自己乘坐的车。没有剪票口,也没有人引导。好在我们的导游有经验,把我们领到这趟车月台上,从车尾部走到中部,足足有一千米,拉着行李,累得半死。我们买的是“豪华软卧”,一上车才知道,完全是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用的“老爷车”,包厢很狭窄,进去转不了身。卧铺很狭小,上铺连个挡板也没有,梯子古老而摇摇晃晃。最令人不快的是,我们一直被告诫,在车上要谨防小偷。导游说,行李要放在卧铺底下,睡时压着;夜间醒来上卫生间一定要叫醒同伴看着行李,否则乘警会进来偷东西。这样一来,晚上哪里睡得着觉呢?半醒半睡之中,一路上总算保住了行李,没有发生失窃事故,但却没有睡好觉。在迷蒙中到了圣彼得堡。虽然一夜折腾而消耗了不少体力,但到圣彼得堡后立即亢奋起来,因为我们对圣彼得堡这座美丽的城市,实在有太多的期待。我们要在这里好好地欣赏俄罗斯美丽古都的风采。有人说:“圣彼得堡比莫斯科更美,在这里更能体察欧洲文明对这个古老帝国的影响。”圣彼得堡曾经是俄罗斯的首都。它和莫斯科两个城市孰优孰美,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延续了二、三百年,直到现在。我们在游览莫斯科之后,再到圣彼得堡,我们想通过对比,作出自己的判断。走出圣彼得堡的莫斯科车站(又是开往那里就叫什么车站),踏上那毕直洁净的街道,就觉得这个城市气度不凡。一座座横街桥,把圣彼得堡水域连成一片,因而这里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圣彼得堡是座历史名城,是彼得大帝的杰作。几个世纪来,从始建到现在几次易名,反映出它饱经沧桑,几度沉浮。18世纪初叶,俄皇彼得大帝实行开放政策,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波罗的海北部芬兰湾畔涅瓦河三角洲的沼泽地里兴建了新的国都,成为俄罗斯“朝向西方的窗口”,向欧洲启蒙运动敞开俄罗斯的大门。据说为了修建这座“文明城市”,至少有10万农奴和劳动者死于修城的苦役之中。但这座城市却成了彼得大帝的名片,成为俄罗斯的欧洲文化倡导者和科学中心。圣彼得堡原来是以德语发音而命名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具有反德情绪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将它改为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彼得格勒,但仍是俄国首都。1918年3月,革命者推翻沙皇之后,掌握俄罗斯政权的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将首都迁回莫斯科。1924年,为纪念列宁在这里领导革命,遂将彼得格勒改为列宁格勒。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折腾——战争、内战、饥荒、阶级斗争,美丽的列宁格勒惨遭灾难,饱受沧桑。1991年苏联解体,许多历史都“一风吹”。重新获得自由的俄罗斯人,又把这座城市改回为圣彼得堡,恢复人们的历史记忆。2003年圣彼得堡人隆重纪念建城300周年,这座历史名城恢复了它的风貌。

我们踏上圣彼得堡这座名城,立刻被它美丽所征服。圣彼得堡叫“水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最大的港口城市,位于北纬60度左右,同阿拉斯加、哈得逊湾、格林兰岛南端和奥斯陆地处同一纬度。最初,全城分布在涅河口101个小岛上。涅瓦河奔流于小岛之间,由于干流、支流和运河水面上涨,许多小岛已经消失。如今有432座桥梁(包括步行桥、公路桥、铁路桥),把42个岛屿连成一片。有些桥梁晚上还要打开,让一些大吨位的轮船通过。涅瓦河把全市一分为三,将彼得格勒、瓦西里耶夫斯基岛与大陆分开,涅瓦河主河道有400米宽,河道之间都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堤坝,一到冬天,全部封冻,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冰雪世界。因为“水”,圣彼得堡被称为“北方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