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10497900000057

第57章 田园牧歌南半球(2)

我们在观赏了维多摩地下溶洞的萤火虫洞之后,驱车前往罗托鲁阿一陶波湖附近的游览胜地天堂谷。在去往天堂谷的路上,又是一路鲜花,满眼风光。汽车在东部山区蜿蜒的道路上行进。除了小山峦,大部分是绿色的牧场。如果不在潜意识中知道这是南半球,我看同奥地利的牧场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沿途还经过一些原始森林,一片片的落叶松使得这一带的森林都像铺上了地毯。树木硕大无比,几人合抱也不为奇。导游说:“别看这里林木茂密,但整个新西兰没有毒蛇猛兽,还是保留着一片净土。若干年前,一个从国外运来的集装箱里带来一条小小的蛇,便酿成全国的大事件,各种新闻媒体都把这件事当着特大新闻放在头版显要的位置。新西兰人特别是当地土著民毛利人,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朴的习俗和品格。”我们同导游在谈笑间,不觉已进入了“天堂谷”地界了。天堂谷在罗托鲁阿地区的群山环抱之中。汽车从高速公路上退下来进入了一条柏油路便道,沿着小路向山谷驶去。这条山沟就是“天堂谷”。为什么叫“天堂谷”,我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只能相信导游说的:罗托鲁阿一带火山爆发区地貌十分复杂。这里是南太平洋两侧地震火山带南端,又是两种不同走向的山地接合部,是地壳最脆弱的部分,地层活动十分剧烈。处于高压、高温的地下水,通过裂缝上升到地面,呈现出各种形式的沸泉、温泉和冷泉。天堂谷流出的是一股冷泉。我们从天堂谷的入口处的小桥上,便看到一条不到五米宽的小溪流,约有2米深,清澈透明,河里游着许多虹鳟鱼。这种鱼,大约都有2、3斤左右,有的7、8斤。我们走到天堂谷公园的门口,便有售鱼饲料的小摊。每个人买了几包鱼饲料,走去一看,这里的小河沟,沟沟叉叉,和一些小水潭,满处是虹鳟鱼,比起“西湖”的花港观鱼要有趣得多。这条河流的是活水,也有几米宽,一、二米深,但鱼儿戏水就像在池塘里一般。这里既没有人去捕鱼,鱼儿似乎也不怕人,自由自在地像生活在天堂里一般。这“天堂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鱼儿的“天堂”。人们从这里可以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恬静,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一种特别和谐的境界。

离开天堂谷,我们重新上高速公路,赶往北岛东部的旅游胜地罗托鲁阿,在那里体验另一种风景:热泉。我们在天堂谷欣赏了冷泉之后,第二天来到陶波湖旁观赏热泉。罗托鲁阿地区最壮观的风景是陶波湖附近的地热奇观。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地热区之一,其余两个在冰岛和美国。一份介绍材料上说:罗托鲁阿地区的地热奇观,是由地壳的运动形成的。这里地处太平洋两侧的地震火山南端,又是两种不同走向的山地的结合部,是地壳最脆弱的部分,地层活动十分激烈。经过千万年的猛烈火山活动和湖泊沉积,把厚达数百米至上千米的炽热岩石和岩浆埋藏在地下,形成丰富的地热资源。处于高压高温的地下水,通过裂缝上升到地面,呈现为各种形式的温泉、沸塘,形成了一道道“太平洋温泉奇境”。这里的地热,有温度高达120摄氏度、泥浆翻滚、热雾迷漫的“沸泉”;有清澈透明、虹鳟鱼满池、五彩缤纷的冷泉;有溢滚喷涌、水暖如春的温泉;有时停时喷、干云直上、声若雷鸣的间歇泉;有声如琴声、潺潺作响的滴水;有如细雨蒙蒙、白雪飞舞、喷出地面高达15-20米的蒸气田……。这里的热泉造就了地质上的特殊的美。在毛利人居住的一个山寨附近,有个明镜般的火山湖,周围是错落有致的毛利族村舍。这里已经辟为专供游人参观的地热泉景点。为了保证游人的安全和旅游的速度,有一种专供游人用的观光轻轨火车。有5节到10节车厢,乘坐50-100人不等。我们坐上去以后,立即开动,沿着地热区前进。到了一个景点,火车停下来,游人下车观看风景。山上到处都在“冒烟”--这里冒出的白雪飞舞般的气体,是一片蒸气田,看不清有多大,有多宽,一片茫茫,煞是好看。在一块谷地有许多泥塘正像大滚锅一般在那里煮沸一锅“稀粥”,满塘的泥浆翻滚冒气,温度高达120多摄氏度。我国云南腾冲的大滚锅主要是煮沸的水,而这里主要是泥浆,有少数翻滚着的泥塘,喷出的泥浆有时高达10余米。这里不再是天堂谷那样的恬静,而给人以宇宙很不安宁,地球就要闹事的感觉。从冷泉到热泉,这一动一静的变化中,真使人觉得宇宙真奇妙!

三、探访毛利人的古老家园

这回到新西兰,我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去探访那里的土著民毛利人。毛利人,也被称为毛利族人,原来居住在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后来渡海到了澳洲的北部和新西兰,成了当地的土著民。但他们的语言仍属波利尼西亚语系。居住在新西兰的毛利人,曾被英国殖民主义者杀戮一大部分,到20世纪50年代,尚存10多万人,是一个具有反抗传统的土著民。这些都是在资料上可以看到的。

我第一次接触毛利人,是在澳大利亚北部城市凯恩斯。我们从凯恩斯出发去库连达热带雨林“探险”。为我们开车的司机是毛利人。他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皮肤呈棕褐色,头发竖直,胡子坚硬浓密。我同他握手,相比之下,我这个1·67米的中等个子只有他的肩膀那么高,体重恐怕没有他的一半。这位毛利族司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虽然同行一两天,但我对他并无了解。澳洲朋友说,要接近真正的毛利人还得去新西兰。

我从墨尔本飞往新西兰北岛名城奥克兰。下飞机以后驱车到市区,刚到皇后大街的入口处,一尊高高耸立、造型独特的铜像映入我的眼帘。这位巨人手握大棒,瞪眼伸舌,金刚怒目,栩栩如生。新西兰朋友告诉我:这是南太平洋土著民的英雄纪念碑。这才是真正的毛利人。顷刻之间,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啊,那就是毛利人!

在奥克兰的艾伯特公园内,我参观了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毛利人历史博物馆。它把我带到毛利人悠远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生活氛围之中。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用千年古树挖成的“独木舟”,这就是毛利人的一部活的历史。毛利人原来居住在波利西尼亚群岛,那时没有船,就用大树挖成独木舟。他们就乘坐这种独木舟漂洋过海,来到了澳大利亚北部和新西兰。这些毛利水手比英国的库克船长早800年发现了新西兰和澳洲。他们聚居在新西兰本岛特别是北岛的罗托鲁阿地区,生生息息,繁衍后代。到了19世纪,英国人占领新西兰之后,开始了他们野蛮的征服战争。英国殖民者用先进的武器大肆杀戮土著民。30年的征战与反抗,10多万毛利土著民死在英国人屠刀下。沃土被英国人占领,而毛利人却成了远居深山僻野的土著人。这个展览馆里展出的许多农业和渔猎的原始工具、作战使用的棍棒和刀叉,都是毛利人艰难生活和刚强性格的见证。从展览馆里看到的是历史,现在毛利人生活得怎么样呢?为了有更多接近毛利人的机会,我们专程去造访毛利人的聚居地罗托鲁阿的陶波湖。

陶波湖座落在新西兰北岛中部群山环抱之中,湖面647平方公里,南北长40公里,东西最宽处27公里。陶波湖是因火山爆发、地层陷落而形成的一个天然湖泊,犹如碧玉翠锦般的湖山相连,形成婀娜多姿的举世罕见的湖山之美。就在这群峰叠翠、湖叉沟壑之间,聚居着原始部落毛利人。陶波湖很大,春风降临时,湖面的面积可剧增几倍。在湖面上,南可望鲁阿佩湖、恩戈鲁霍和汤加里罗3座活火山;西可眺望埃格兰特火山。据材料介绍:陶波湖是由火山爆发,地层陷落而形成的。它在众多的高山之间,宛如镶在群峰中之碧玉,秀丽而婀娜多姿。周围是覆盖着火山碎屑物的高原,土质肥沃,森林茂密。这里是毛利人早期的居住地。湖西的西湾原来是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为多角半环形,四周峭壁陡立。毛利语“陶波”,就是“悬崖峭壁”的意思,陶波湖也由此而得名。陶波湖的湾内湖水深约110米到130米,东部深槽处可达160米。湖水是由汤加里罗河等七条河流汇集而成,湖内有岛屿和100多个水湾,盛产鳟鱼,因而有南部的图兰吉的观鱼胜地。附近有著名的胡卡瀑布,由怀卡托河在此急流直下,飞腾悬崖,形成水珠似帘泡沫胜雪的瀑布胜景。风光旖旎,令人陶醉。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陶波湖,下榻在毛利人开设的一家旅馆里。这是毛利人传统的“介”字形建筑的平房。虽然简陋了一些,但很干净,卫生设备一应俱全。我们住定之后,便到不远的一座毛利人开的大宾馆吃饭。虽说菜肴没有中国餐那么丰盛,也算晚宴。老板奉告,晚宴结束后就观看毛利人的歌舞表演。就像我们到云南大理旅游,饭后必看“三道茶”表演一样。我们在原席位上喝茶。主持人宣布艺术表演开始,全场肃静。刹时间,一片激越的歌声和吆喝声从舞台的幕后响起。在碰碰碰的打击声中,3男3女6个毛利人,男执木棒女执白球从后台直冲而出,叫喊声震天动地,就像出征队伍冲杀的头阵。演员个个人高马大。男的上身赤膊,下着草裙,体重100公斤以上,有点像日本的“相扑”运动员;女的上围“肚兜”,下着草裙,体重也不少于80公斤,据说还是挑选出比较清秀苗条的。在世界上我还没有看见过哪个民族长得如此结实剽悍,那么气势不凡。毛利人表演的是他们本民族的歌舞,动作单调,舞步简单,男执棍棒,女执白球是配合舞步的道具,使它发出声音,与伴奏配合,增强节奏感和旋律感。舞蹈的内容无非是表现他们生产、娱乐、反抗之类的生活过程,舞台语言节奏强劲,风格粗犷。整个表演给人一种高昂激越、英武勇健的印象。从演员们充满冲杀呐喊的大起大落的表演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毛利人苦难而英勇斗争的历史。看完演出,心情久久难于平静。

不过,要真正了解毛利人的民情风俗,还得去接触他们的文化。我们到陶波湖的第二天,便去造访“毛利文化村”,目的是去考察毛利文化。当地的人告诉我们:毛利人是个很好客很热情的民族。同远方的客人初次见面要行一种独特的见面礼:不是握手,不是接吻,不是拥抱,而是“顶鼻子”。主客双方见面以后,不管男女,都行这种“顶鼻子”礼。我们到达毛利村寨,村里的少女(也就是他们的“礼仪小姐”吧)迎候在寨子门口,和我们一一顶鼻子,表示见面问候。其实,我们去的这“毛利文化村”现在已不是土著人生活起居之地,而是一个参观景点了。村子门口竖立着一尊毛利勇士雕像,勇武雄壮,手执大捧,好像在守卫着他们的故乡。进门以后是一个大院。大院的正中是一个大厅,现在作为毛利文化的展览大厅,我们从这个展览厅里看到了世界上这个民族的历史变迁。材料介绍说:毛利人是波利尼西亚人(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土著民)的一支,十四世纪中叶,他们从太平洋波利尼亚群岛,分乘7艘双体独木舟来北岛定居,成为新西兰的最早居民,并形成以7舟命名的7个部族。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用口头传说,并在木头上刻记号来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木雕。这里现在是研究毛利艺术的主要标本。我们在毛利村会议厅的柱子上,可以看到雕有记述阿拉瓦部族历史的精美图案。会议厅门口,还雕有毛利人早期传说:古代希内莫阿小姐不顾父亲阻挠,女扮男装,只身横渡罗托鲁阿湖,与图塔内凯成婚的爱情传说。在这会议厅旁边,我们还可以看到毛利人的住房,它是用蒲草和棕榈树枝搭成的,简陋低矮,不能直腰。各种贮藏室,有藏食品的,有放工具的。族长与族民的房子高矮不一样,也反映出那里的等级差别。在大厅的另一侧有一个小湖,摆放作毛利人使用的“独木舟”。独木舟是用一棵特大的树镂空以后作为船。一只独木舟,可以乘坐140多人。当时就靠这个“舟”而飘洋过海,可见其艰难与风险。不过,这种独木舟,已不是原物,而是作为展览用的一种“复制品”了。我们在这个村子里,看到了毛利人生生不息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我来说已经大开眼界。但离研究却相跟甚远,这只有留待文化历史学家了。

时代在进步,毛利人也随着时代不断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同澳大利亚一样,新西兰也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有人说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个国家“羊比人多”。这是不夸张的。新西兰更是如此。新西兰偌大一个国家,只有400万人口,而“羊口”恐怕就不只400万而是4000万了。因此,畜牧业、特别是以羊为基础的加工业,如羊肉,羊奶,羊绒、羊毛产品,成了他们经济的支柱。罗托鲁阿牧场,是新西兰北岛最大的一个牧场,也是羊产品加工的基地。这个牧场的加工厂是由外国人经营的,设备先进,经营也很有方。这里不仅有高速公路通往各地,还有直升飞机场,供各国政要或大亨来参观时使用。中国国家主席和总理都曾来过这个牧场参观访问,足见其地位之重要。我们在这里参观了牧场特地举行的“剪羊毛”表演。这种剪羊绒表演富有浓重的宣传色彩。那天来观看的人很多,有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日本人、韩国人、也有中国人和台湾地区的人。剪羊毛表演之前,举行了简单的仪式,主人欢迎各国贵宾的到来。表演开始,牧羊姑娘将各个品种的羊,依次推出,解开脖子上的铁练,牧羊女呼着羊的名字,羊依次自动站到挂有自己名字的位置上,就像中国开会时首长登上主席台,找到有自己座位牌的位置坐下一样。等各类羊(有苏格兰羊、英格兰羊、彼得来斯羊、科克多斯羊等等)就位以后,剪羊绒技师,便招呼外国客人去一个人配合。我们团友中的一位年轻女士自告奋勇地当了“牧羊女”,参加剪羊绒活动。机器开动,像理发师剪发一样,把剪子放到羊身上,咔嚓咔嚓几下子,不到两分钟,原来毛茸茸的羊,变成了“秃子”光着身子下台,回到圈舍休息了。剪完了羊毛,技师给配合的女士发了一个毕业证书。剪羊师打趣地说:“这位女士到新西兰找工作已经毫不费事了”。随即满堂大笑,也就一笑了之。如果真的拿着这个“毕业证书”找工作,这里还未必接受呢?

我不知道,罗托鲁阿牧场有多少是属于毛利人所有。但这里的一切,代表着开化了的毛利文化和毛利人的文化心理,这是无疑的。不过毛利人也不是完全蜇居深山的土著了,有些人已经有了一定文化,出外打工。当地有一些外国资本经营的牧场和加工厂,不少打工者甚至技术工人都是毛利人。可见,毛利人也逐步开始融入现代主流社会,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作为世界上有名的“土著”,他们的形象,风俗,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

(写于2000年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