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游漫记
10497900000033

第33章 壮丽辉煌古罗马(4)

比萨斜塔也是一个硕大的但很精美的艺术品。走近塔台可以清楚看见,塔身全部都是用大理石垒成的。造型古朴而又秀巧,是罗马式建筑的典型,是宝塔建筑的一种范本。斜塔真的“斜”吗?身临其间,确实感到它有很大的倾斜度甚至大有欲倒之势。几百年来,人们担心斜塔会一刻之间倒塌,因而不得不采取各种保护措施。塔身上捆绑着许多粗大的钢索,斜拉在附近的另一建筑物上。而塔基的北侧压着几百吨铁砣子,以保证它不再向南倾斜。为了安全,现在斜塔已封闭,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顶去观赏比萨城全景了。比萨斜塔究竟会不会倒呢?这是引起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比萨斜塔形成“斜”的原因,据说是兴建时对地基的考察和研究不够,建到第3层时,即出现倾斜现象,被迫停建达一个世纪之久。尔后继续施工,进行矫正,建成之时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垂直中心点2。1米。据有关记载:斜塔建成600多年来,塔身继续缓慢地向外倾斜。从1918年开始测量,发现每年向南倾斜1毫米,现在塔向南的倾斜度为5。3度,顶部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达4。4米。从外表看已岌岌可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1972年10月意大利一次大地震,斜塔居然巍然不动,这种“斜而不倾”的现象,使斜塔更显出其神奇之处。人们毕竟还是耽心斜塔会在某一天倒塌,于是就有了拯救斜塔的种种努力。中国有位建筑工程师声称,他能拯救斜塔。意大利政府“求贤若渴”,也把他请去“会诊”。不知他是真有这本事还是吹牛,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比萨斜塔的神奇,早年有过这样的传说:1590年意大利大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的速度不同的理论,但许多学者对这一传说不予置信。最近又传出消息,说比萨大学的音乐教授托拉比那,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比萨斜塔内进行了两年的音乐效果研究。经过音乐效果测试,证实比萨斜塔的其音响共鸣及反射效果极佳。墙壁表面的反射角度似乎都是为了音响效果而精心修缮的。拉托比那教授认为,当年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是仿效教堂风琴的发音管原理特地建成的这个“巨型乐器”。这也许不无道理。因为斜塔是作为教堂的“钟楼”而建的,何尝不可能是出于这种考虑呢?

意大利人已经花了整整7年时间对斜塔进行“扶正”抢救工作,估计2000年完工。有消息说,扶正以后,至少有280年安全期。斜塔真的不会倒塌吗?人们将信将疑。这就更增加了它的吸引力。世界上多少人要争取在倒塌之前,一睹它的风采啊!

八、走进艺术摇篮佛罗伦萨

真正的艺术其价值是永恒的。佛罗伦萨(意大利语应译为翡冷翠)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摇篮也是永恒的。我到意大利以后,看到一个材料。其中谈到佛罗伦萨时详细介绍了该市作为“意大利皮革中心”的地位,还说到那里的皮革如何富有特色等等。这可能是一份商业性的宣传品,对于想做皮货生意或者想在意大利买几件高档皮革制品的游客来说,这份资料是很有意义的。佛罗伦萨必定会成为他们首先目标。但对我来说却很难接受这个概念。因为在我印象中,佛罗伦萨应该是艺术之都。它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是意大利艺术的摇篮。

我对佛罗伦萨的最初印象,是读了朱自清先生早年出版的《欧游杂记》后获得的。朱先生从文化的视角描绘了“佛罗伦司”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迹,确实令人神往。正因为如此,我这次到佛罗伦萨没有去光顾那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皮货店,没有向满街叫卖的小贩们投进一个“里拉”,而是沿着朱先生介绍过的古迹,去领略这座艺术摇篮给人们带来的令人陶醉的艺术真谛。我们一进入佛罗伦萨,就仿佛整个身心都浸染在一个古老而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之中。正和她的名字一样,佛罗伦萨的确具有冷翡翠般的美。佛罗伦萨,拉丁语为FLORENTIN,英语为FLORENTIA,译为佛罗伦斯;现代意大利语为FIRENXE,中文又译为“翡冷翠”。不管是拉丁语还是意大利语,她的名字的含义都有是“鲜花之城”的意思。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一朵野百合花。我们下榻的“伽里略饭店”,是位于北阿平宁山麓的一座山间别墅,从饭店的阳台上可以鸟瞰佛罗伦萨全城的景色。北阿平宁山环抱着阿尔诺河谷的一马平川,横跨缓缓流淌着的阿尔诺河的十座桥梁,把大河两岸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连成一片。旧式的宫殿,尖顶的教堂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互相辉映,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格。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一块宝地。地处意大利中部阿尔诺河谷地区。四周丘陵环抱,中心地带是片平地,西离利古利亚海不到一百公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富饶的农业区。佛罗伦萨四周的丘陵是一片葡萄园、橄榄树和牧场。这座美丽城市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前十世纪埃特鲁里亚人就在此定居。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十三、四世纪成了大都会,也是意大利教皇党和帝党势力争夺的战场。十五世纪初期,著名的梅特奇家族以贩卖羊毛致富,控制了整个佛罗伦萨。到了1569年,成为图斯卡尼大公国的都城。1865——1870年成为统一后的意大利首都。后来意大利首都移至罗马,佛罗伦萨仍然是全国著名的大都会。”

佛罗伦萨在世界具有独特的价值不在她的商业地位,而在她的艺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佛罗伦萨这块“风水宝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天才和伟人,是意大利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发祥地,自15世纪之后长老笠西摩开始,成了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中心。在这个小小的“贵族共和国”里,产生了享誉世界的“艺坛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诗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乔托、吉拜地等极为著名的艺术家也诞生在这里。佛罗伦萨确实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意大利人是一个酷爱艺术的民族。现在,这个曾经孕育过那么多艺术伟人的佛罗伦萨市,变成了一座丰厚的艺术宝库。全市有40多所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所宫殿,还有许多大小教堂,珍藏着大量最优秀的艺术品和精美文物,其精美辉煌,令人叹为观止。我踏访了佛罗伦萨人引以为骄傲的几处古迹,欣赏这里精美的建筑和杰出的艺术,得到了一次最满足的艺术享受。我站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赞叹不已。这座巨大而精美的建筑,是无以伦比的艺术创造。我曾看过台湾出版的介绍佛罗伦萨的一本画册,其中说:“这座教堂的真正名字叫花圣玛利亚教堂(SANTAMARIADELFIORE),它是许多艺术家好几个世纪劳动的结晶。”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佛罗伦萨最大的教堂,也是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大教堂的世界第三大教堂。最初建于1296年,是罗马式建筑。我站在教堂前清晰地看到这个由黑、绿、粉红三色条纹大理石砌成的建筑,具有鲜花一般夺人心魄的魅力。由乔托设计的钟楼和菲力波·布尔内莱斯基设计的大园顶,是这座教堂的精华所在。钟楼建于十四世纪,高84米,用各色大理石砌成,晶莹清雅。如果登上钟楼的顶层,从楼顶俯瞰可看见佛罗伦萨许多名胜古迹和古城风光大园顶是这座教堂的桂冠,也是建筑上的杰作。园顶呈双层薄壳形,两层之间留着空隙,上端略呈尖形,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座落在一大鼓形体上,屋顶上还有一个灯亭。教堂总高度为107米。最令人难忘而陶醉的是,教堂内部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三座大门的门楣是圣母故事组成的壁画:《仁慈》、《圣母》和《信义》。中间门上方的三角门楣饰有《荣耀圣母》像。在正中上方大玫瑰窗与小玫瑰窗之间有雕刻的装饰带,是众圣徒和圣母像。再往上山墙正中是“万世之父”的浮雕。教堂内部是按意大利哥特式规模建造的。地板是用五彩大理石铺砌成的。右殿墙上有两幅骑马人物壁画。一幅是约翰·霍克乌德;一幅是尼考洛·托冷提诺。左耳堂下部有《圣母加冕》、《焦书埃》、《斯夸恰路皮胸像》、《圣徒科斯玛和达米安》等名画组成。

走出教堂,我们来到不远处的“天国之门”。“天国之门”不是门,而是像门一样的建筑,是1425年安装在洗礼堂的一件巨大的艺术品。“天国之门”这幅巨画表现《圣约全书》故事的十个画面,有《创造亚当与夏娃》、《第一批人的劳动》、《诺亚离开方舟献祭》、《天使出现在亚伯拉罕面前》……等,画面精细,华彩动人。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国之门”是复制品,原件收藏在主教堂博物馆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商品经济使这个圣地也“斯文扫地”。“天国之门”前面已经不是“天国”,而是摆满了各种出售小商品的小摊。我看见也有中国同胞也在那“练摊”。我走过去同一个从我国浙江青田去的姓林的摊主交谈。他说,意大利生意不好做,一家三口生活过得艰难,真想回中国去以免在这里“受罪”。可见这里也不是“天国”,并非满地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