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书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0497500000003

第3章 读书的核心——思考能力(3)

明代有一个医生给病人开了一剂药,并加药引——“锡”。另一位名叫戴元礼的医生见了处方,十分怀疑:为什么要加锡做药引呢?就问开处方的医生有何依据,那个医生理直气壮地打开一部医药书让戴元礼看,书里果然是这么写的。但这并没有消除戴元礼的疑惑,为了弄清真相,他翻阅了大量的医药书籍,发现在另一版本上写的药引是“锡”。“锡”是糖的古代字,原来是翻版重印时搞错了。于是一场医疗事故得以避免。

这则故事告诫我们,读书要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如果一切都按图索骥、照本宣读,就会犯像那个庸医一样的错误。

b.独立思考,在书中发现问题和疑点

在阅读中发现文中的异常之处、矛盾现象以及发人深省的问题,都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而,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就不可能有质疑。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是传统地质学派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权威之一,他曾写下一部共有五万册,被视为研究中国岸线正统理论著作的《中国》。但是,年轻的地质学家陈国达对此表示怀疑,他大胆向李希霍芬挑战,对《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当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打击都很大,陈国达却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把各种讥讽、嘲笑抛之脑后,勇敢地走自己的路,终于在质疑过程中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地壳构造演化新理论——“地洼学说”。可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观点在质疑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c.从别人的观点中发现问题

由于每一个读者的认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限度,在读书质疑过程中,有时看不出问题,有时抓不准关键,有时甚至搞错了,即使你看出并抓住了疑点,那也不过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紧随而来的还有如何正确解疑的问题。因此,读完一本书,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后,看看别人是怎样质疑和评价的,再与自己的观点加以比较是大有益处的。古人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本书,不同读者的评价经常不一致。就拿《红楼梦》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来说吧,“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鲁迅语)。对这些不同的观点,我们在看《红楼梦》的过程中,不应该持质疑的态度进行分析吗?读书质疑,应该懂得各种不同意见,并把它们作为自己见解的借鉴和参考。但要注意这种借鉴和参考决不是代替,独立思考毕竟是第一位的。

2.解决问题

有疑,是读书有得的表现,也是探寻新知、追求真理的手段,但并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有疑只是获取知识的开始,经过多思、钻研,解决了疑难,把认识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才是读书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是热衷于怀疑、提出问题,却疑而不思、疑而不解,也不可能增长知识。在这里,朱熹的一些话,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读书须是仔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鲁,不务精细,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耳。”“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阅读者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在阅读时要能积极地思考,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寻找答案,探索或设计新方案来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只有多思考,问题才会越多;想得越深,问题才会解决得越彻底。例如,数学家陈景润在青年时期精读华罗庚教授的专著《堆垒素数论》及其他数学著作。在读书中,他发现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2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尚未解决的数学难题,并把它选为自己攻关的研究课题。他坚持不懈,刻苦研究20余年,终于发现了受到国内外数学家赞扬的“陈氏定理”。陈景润就是从读书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科研攻关的选题,进行创造性思维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解决问题常用的两种思维方式。

(1)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扩散得越多,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也就越大。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点,三者渐次递进,层层深入。当思维流畅时,即能随机应变,突破常规,独特性就会增强。反之,则减弱。发散思维具有高度的创造性。例如,历史学界研究探讨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问题,不少人是从传统的方法入手,就事论事。而一位学者则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运用控制论、系统论、数学模型等现代科学方法,把中国封建社会看做一个“大系统”,并分解为官僚政治结构、地主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上的儒家正统结构等三个子系统,他认为我国封建社会结构之所以保持长期的稳定,根源在于这三个子系统之间的互相调节。可见他在学术上的创新与他采用多角度、多结构的发散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由此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开拓了新的思路。也说明了发散思维具有广阔的回旋空间,它往往可以使人的思维摆脱僵化,在新的境界里找到创造的起点。

阅读者还善于从逆向、横向、纵向的多方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不依常规的约束,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和已有权威的理论持分析、怀疑和判断态度,能够另辟蹊径,发现科学的真谛。这种思维的求异性贯穿于创造性阅读的始终。正如著名画家程十发所说:“我很早就立志追求‘不一样’,在踏着前人遗迹前进的时候,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但是在学画的时候,对临摹我也从不马虎。因为这是基本功,不过硬不行。基本功主要来自继承、临摹,不在这方面下苦功,就谈不上推陈出新。”

求异思维的训练技巧主要有:

a.一题多解法

这是在阅读教科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指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要求自己运用多种办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训练可以使解题时应用较多的知识,思路较多而灵活,对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极有好处。

b.逆转思维法

即让思路沿着原先思路向相反方向前进,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国青年史丰收创造的“速算法”,就是逆转思维的成果。按常规,加减乘除运算多从低位到高位计算,而他却反向计算,从高位到低位计算。逆转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c.讨论争辩法

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或进行学术争辩活动,是摆脱常规思维,开辟新思路的有效途径。此外,也可同自己的师长、同学进行阅读经验交流,从而取长补短,开阔思路。

(2)集中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得到一种正确结果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说,如果某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为了寻求这一正确答案,要求研究者的每一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个问题的答案。它是目标集中的逻辑式推理思维。例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读史料,研究治蝗策的思维方式就是集中思维。他为了研究治蝗之策,收集了从春秋战国到明代2000多年有关蝗灾的记载,他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统计了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确认蝗灾发生的时间大多是夏秋,以6月多见;发生蝗灾的地区大多在“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衮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仅在元朝百余年的史书记载的大约400处受灾地中,95%的灾区都在上述地区范围内,其原因是这些地区湖沼较多。徐光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向群众宣传,并向皇帝呈递了《除蝗疏》。又如,我们平时读理论性文章,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较多地运用集中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考虑问题的方向上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强调思路多而新颖,集中思维强调惟一而必须正确。把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反复交叉使用,可逐步接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正确的结论。正如日本创造学会的村上幸雄说:“人的创造思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发散’阶段,充分发挥想像力,以突破原来的知识圈;二是‘收束’阶段,对各种新奇的设想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从发散到收束,由收束再到发散,这样循环多次,创造性活动全过程才能完成。”如果我们在阅读中能自觉地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便会取得创造性成果。而且扩散性越大,集中性越好,创造的水平也会越高。

四、不仅要读,还要消化——理解能力

理解是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方面。所谓理解就是对所阅读材料的主要思想能明白,能消化,能吸收。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确定事物间的联系。理解就是揭示词、词组和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的联系和关系。把已有的知识与阅读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对象。

五、扩大词汇量,增加句法知识

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是词。

要正确理解文章,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单词的意义。除一般性的词汇外,各个专门学科还有其术语,理解这些专门词汇将成为进入该学科的敲门砖。

有学者提出“心理词典”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指,每一个读者都由其背景知识构成一套由若干“词条”组合成的认知系统。每当阅读时,阅读者就是通过这些“词条”的提取来理解文章内涵的。因而,扩大词汇量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第一步。

词汇量的增加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阅读中的积累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无意识的累积,自由读。这种阅读事先不确定阅读材料,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体育卫生、时事新闻……只要自己喜欢的,无不可读。它的好处是便于利用点滴时间,坐船等车,课间休息,饭后余暇,随时可以读,随时可以停止;没有精神负担,读多读少,记住与否都无关紧要;且能够坚持不懈,常年不断。它的缺点是阅读只求兴趣,目的性不明,认记和累积耗时较多,而数量有限。

二是有意识的累积,选择读。先选择一些词语丰富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来读。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的小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梁实秋的散文和小品等等。

三是有确定目的的积累,根据自己今后学习的需要,或主攻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遴选阅读材料。若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用语,就多选读科学读物;要想丰富作文的语汇,就要读游记之类的散文;要使说话有雄辩力量,就该读论说文等等。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史书使人变得聪明,诗歌使人变得机智;数学使人变得精细;自然哲学使人变得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变得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变得善于争辩。”可见无论哪种学科的书籍,都对人的整体知识结构有帮助。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选择阅读材料,收获较大。为了巩固积累性阅读的成果,应常备一本词语记录本,把随时随地看到的生字、生词和俗语、谚语、格言、成语等,按音序记录下来。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就可以整理成各种便于比较、记忆和查考的笔记。

丰富背景知识的第二步便是对句子知识的掌握和对课文的理解。如果说词语是句子的建筑单位,那么,句子则是思想意义的构成单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应认真学习句法知识,如语法、修辞手法、逻辑方法、表达技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