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书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10497500000021

第21章 读书笔记的升华——书评(4)

对一个像我这样受过正统文学训练的人,不知道张爱玲或如何阅读张爱玲,就好像生活在都市却没去过咖啡馆,不免有远离时尚的歉意与尴尬。姑且不论张爱玲的作品自获得夏志清的高度评价后,是怎样被提升到国际视野的层次,并影响了许多台湾重要的作家,近十年来文艺学术界持续不衰的“张爱玲热潮”,从报章杂志的评介文章、众多研究者的醉心探讨、“张爱玲国际研讨会”的盛大召开,一直到她的作品被列入“台湾文学经典”,成为台湾文学画册中最特殊的一页风景;阅读张爱玲,似乎已变成一种品味的象征一是学院精英和文艺青年的“必读经典”,更是普罗大众表现“文学修养”的指南。

最近重读张爱玲的作品,在她的成名之作《倾城之恋》里,深深体会到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之感。张爱玲之于我,不再是学院知识与流行符码,而变成那么真切俯视人生的寒彻眼神。《倾城之恋》明明是个弱势的传统女子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力求生存突围的苍凉故事,在张氏反讽手法的运用下,从题目上先予人错误的想像,以为是绝代佳人浪漫的爱情故事,却是女主角白流苏以28岁离婚妇人的身份,在娘家备受嘲笑与排挤,为了寻求再嫁的出路,不惜狠心抢夺妹妹相亲的对象范柳原,最后并借着一座城市(香港)的陷落而达到目的。

范柳原是刚继承产业的富有华侨,在婚姻市场上条件相当好,他喜欢中国女人独有的气质与味道,而白流苏恰好符合这个形象,于是两人有了发展的机会。然而在这场爱情心理的攻防战中,范柳原所拥有的优势毕竟大大超过白流苏。白流苏的悲惨命运似乎要注定了,像张爱玲笔下其他被旧家庭和婚姻观念扼杀的女人一般。偏巧就在此时,战争爆发了,在日军轰炸香港的硝烟炮火中,把两人从现实的算计逼到了生死的关头,只剩下仅存的生命相依感:“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两人结婚了。

对一般人是生离死别的战争,却成全了白流苏的爱情与婚姻。张爱玲的悲喜剧营造手法,同情中有嘲讽:同情的是两个自私的男女,在乱世中想做一对平凡夫妻的卑微心愿;又嘲讽个人终究摆不脱命运环境的控制,只能无奈地顺随时势而浮沉。生存的艰辛与命运的荒谬无常,在这个难得的喜剧收场下,反衬着一丝悠悠的苍凉。

(侯作珍)

5.我眼中的泰戈尔

泰戈尔是我青年时代所最爱慕的外国诗人。他是一个爱国者、哲人和诗人。他的诗中洋溢着他对于祖国的热恋,对于妇女的同情和对于儿童的喜爱。有了强烈的爱就会有强烈的恨,当他所爱的一切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就会发出强烈的怒吼。他的爱和恨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了全世界。

我最初选择翻译他的《吉檀迦利》,只因为它是泰戈尔诗集中我最喜爱的一本。后来我才知道《吉檀迦利》也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本。从这本诗集里,我游历了他的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他的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他的天真活泼的儿童。1953年以后,我多次到印度去,有机会看到了他所描写的一切,我彻底地承认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

泰戈尔的诗名远远超越了他的国界。我深感遗憾的是我没有学过富于音乐性的孟加拉语。我翻译的《吉檀迦利》和《园丁集》都是从英文翻过来的——虽然这两本诗的英文,也是泰戈尔的手笔——我纵然尽上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传达出这些诗中的一点诗情和哲理,至于原文的音乐性就根本无从得到了。

我是那样地喜爱泰戈尔,我也到过孟加拉他的家,在他坐过的七叶树下站了许久,我还参观过他所创立的学校。但是“室迩人远”,我从来没有拜见过他本人。1924年泰戈尔来到中国的时候,我还在美国求学。后来我听到一位招待他的人说,当他离开北京走出寓所的时候,有人问他:“落下什么东西没有?”他愀然地摇摇头说:“除了我的一颗心之外,我没有落下什么东西了。”这是我间接听到的很感动我心的话。多么多情的一位老人啊!

现在是清晨8点钟,我案边窗台上花瓶盛的玫瑰花正不时地以沁人的香气来萦绕我的笔端。我相信,在这个时刻、这种环境为我译的泰戈尔诗作序,是最相宜的。

(冰心)

6.但丁的《神曲》

但丁的一生和他的时代一样混乱,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但丁的杰作会成为现存诗篇中最整齐的长诗。在但丁有生之年,他的故乡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大部分的地区一样,一直在党争中动荡不安。这段期间,但丁担任的是官吏与宣传者的角色,但并没有很成功,因为在1302年,他就被放逐了。从此直到但丁去世,他一直漂泊于意大利各地,寄居于各宫廷、邸宅之间,遍尝放逐的苦味。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但丁的感情生活似乎相当单纯稳定。据他自己所说,9岁那年,他遇见了小女孩贝德丽采,直到九年后,才再度见到她。不久,贝德丽采就成为但丁想像力的源泉。在《神曲》第三部“天国”的最后一章中,但丁和一位坐在神旁的仙女之间的关系,正与但丁初见贝德丽采的情景相仿。

但丁称他的长诗为喜剧,因为全诗始于地狱—灾难,而终于天堂一幸福。诚如但丁自己所说,《神曲》全诗是以四层意义撰写,不断出现“寓意”与“象征”。这不只是但丁的偏好,同时也是他思想结构的一部分。诗中也常常论及当时的时事问题,因为但丁是少数如我们今日所谓利用报章材料撰写作品的伟大作家之一。

艾略特在他著名的论文中曾说,要欣赏《神曲》,应直接跃人诗中,而不必太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其象征意义,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可以立刻领会全诗雄伟的构想。《神曲》是叙述人类地面上生活的故事,可是,但丁却想像出地狱、炼狱和天国,借以把我们地上的状况鲜明地刻画出来。我们多半住在悲惨的地狱里,也像炼狱的居民一样,为自己的罪行而受罚,借此获得救赎。如果拥有但丁的强烈信念,以及但丁的导引者,理性作用人格化的象征——诗人维吉尔的引导,可以借信仰而进入“天堂”篇所描绘的至福之境。虽然但丁著述的动机是因他自己的时代而发,书中有许多流行于当时士林之间的故事,但他强烈的道德观念已深深注入本世纪敏感读者的脑海。但丁对人性的忠诚,不亚于现代任何小说家——其忠于人性的程度是不容置疑的。

《神曲》全篇以诗的形式向我们展开,其所蕴含着的伟大的诗性想像力,既清澄、凝聚而又确凿。简洁正确是但丁想像力的本质。他不仅能创造鲜明的印象,更不断地创作出足以传达其真正意义的最适切的鲜明映象。即使在普通译本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但丁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也能意识到全篇强劲、完整而又均衡的构造,并由此断定,但丁也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克利夫顿·费迪曼)

7.一本静静的书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本书内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韵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应当指出,这本书是一本健康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做了极其动人的描写。读着它,自然会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将读者提升、提高。书已经摆在读者面前了,我不必多说什么了,因为说得再好,也比不上读者直接去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