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上最牛日本人
1049600000009

第9章 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2)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前文提到的三浦义澄的外甥、前不久刚刚带数千人到三浦郡铲平衣笠城的16岁少年——畠山重忠。当时他爹身在京城,一个没看住,这孩子就干出这等惊世骇俗之事,最后连自己的姥爷也没放过,以至于88岁的三浦义明最终死在了自己外孙的手里。

挨了老爹一顿骂,终于搞清楚状况的畠山重忠看到两万源军打自家门前经过,便手举白旗,前来投奔了。

之所以手举白旗,倒不是表示投降。在当年的日本,白旗是源氏的标志,与之相对的,红旗是平氏的标志。所以说你归顺源氏就要举白旗,要是归顺平氏,就得举红旗了。

后来,基于源、平两家不共戴天的世仇,日本便用红、白两色表示对抗。直到今天,日本每年NHK电视台元旦晚会(相当于央视春晚)都举行“红白歌合战”,把参加晚会的歌手分为红、白两队,两队轮流比赛唱歌。我们熟知的很多日本歌手,都是通过“红白歌合战”而一炮走红的,比如90年代的木村拓哉。

举着白旗的畠山重忠来投奔了,这让源赖朝万万没想到。

可让他更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后面,随着大军一路行进,关东武士不断有人前来投奔。这些人中,有源氏老家臣,也有平氏那边倒戈过来的。一路上队伍不断壮大。

一个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因为平氏快完了,大家要赶紧找到另一棵大树。

1180年,对平清盛来说,是悲惨的一年。他的悲惨,不光是因为这一年各地反平声浪此起彼伏,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失去了希望。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老年丧子。

1179年6月,他的女儿盛子因病去世。62岁的平清盛很悲痛,可没等他擦干眼泪,当时的“后白河法皇”(原为天皇,后来退位当了太上皇,再后来出家,就成了法皇,但仍致力于皇权之争)便没收了他女儿生前的领地。而按道理,这领地应由他女儿的孩子继承。

平清盛忍了,他知道法皇对他不满。

一个月后的7月,他的嫡长子平重盛病逝了。这是个更大的打击。这个长子,是平清盛最疼爱的儿子,文治武功都相当了得,且宅心仁厚,本是继承平家大业的第一人选。无奈好人不长命,平重盛去世时年仅42岁。眼泪还没干,长子的领地又被没收了。

法皇,你不要欺人太甚!

悲愤已极的平清盛,一气之下杀入宫中,幽禁了法皇,罢免所有亲法皇的王公大臣,替代以亲平氏者。一夜之间,朝廷成了平氏的朝廷。

然而这些就够了吗?不,不够。重盛,没有什么可以弥补失去你的痛苦。想当年保元之乱(1156年),18岁的你随父出征,战场上,多少次父亲即将不支,是你鼓励父亲不要放弃。平治之乱(1159年),21岁的你鼓励将士们:“现在年号是‘平治’,都城在‘平安’(平安京,即今日京都),我们是‘平氏’,三‘平’合一,定能一举‘平’了敌人!”(“平了敌人”,日语也有这种说法。)那个意气风发的你啊,父亲现在还清楚地记得。

后来,天下太平,你又告诉父亲要善待所有人。当年法皇密谋暗杀父亲,你还劝我不要幽禁那个老秃驴,不要惩罚那些和他勾结的王公贵族。我听了你的劝,结果怎样?如今你尸骨未寒,法皇却要没收你的领地!重盛,你错了,对待那些人,不需要善良!

悲愤的平清盛,要牢牢地抓紧权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

第二年,即1180年,他逼退当时的高仓天皇,强行拥立自己两岁的外孙即位,是为安德天皇。

天皇算什么,我是天皇他姥爷!

可是,这个天皇的姥爷,却早已遭到了太多人的反感。平重盛的死,加剧了他的残暴,也加重了人们的反感,一时间京城里的反平言论也越来越多。

而这是平大人绝不能容忍的。

怎样堵住大家的嘴呢?我不知道平清盛是否曾熟读中国历史,但他采取的行动倒和一位中国前辈如出一辙。

这位前辈大家也都认识,就是西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厉王。人如其名,这位周厉王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在百姓中也招来不少骂名。他为了让人们不敢背地里骂他,就特地派了很多士兵扮成老百姓,专门到大路上偷听,但凡有人说他坏话,一律抓回问罪,时间久了搞得大家走在路上都不敢说话,熟人见面使个眼色就当打招呼了。

而平大人做法的唯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派的不是士兵,而是“秃童”游击队。

这“秃童”游击队由300名十几岁的少年组成,身穿统一的红色衣服,因头上剃着统一的秃头发型而得名“秃童”,专门在京都城内窃听反平言论。不管你是在马路上,还是自家院里,只要说平大人,或者平氏任何人一个“不”字,马上就有可能冒出个红衣少年,抓着你就走。而且上至一品大员,下至平民百姓,均一视同仁,绝不搞领导干部特殊化。

在“秃童”游击队的辛勤努力下,京都舆论暂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可是平大人仍然开心不起来,因为在他触手不及的地方,形势渐渐失去了控制。

为了反抗平氏专权,1180年5月,以仁王起兵;8月,源赖朝起兵;9月,源义仲(源赖朝堂弟)起兵,平氏家臣倒戈不断……权力虽然抓在手里,可是,怎么好像随时都会失去它?

也许平大人并不清楚,中国那位周厉王的结局,是最后在轰轰烈烈的“国人暴动”中被赶下王位,狼狈地逃出城去,最后客死他乡。

而中国也因此多了句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渊。

4.富士河之战

过了武藏国,继续向西南走,便可到达相模国(今神奈川县)。

源赖朝决定在那里建一处永久性住所,作为以后的将军府。他想了想,选择了一个比较荒凉的地方——镰仓。

选择那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那里是源氏家庙“鹤岗八幡宫”的所在地,听起来比较吉利。但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镰仓城东、北、西三面环山,而南面,是海。所以将来就算有一天平氏杀来了,实在打不过,还可以躲上一阵。

1180年10月,镰仓幕府正式破土动工。然而让源赖朝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这幕府动工之时,却是他再次离开之日,而且此次离开,他必须带上手头所有能动用的精锐兵力。

当然,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镰仓城的选址有问题,也并非幕府又要迁往别处,事情的原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平氏杀来了。

痛失爱子的平清盛化悲痛为力量,为了把这支反平力量消灭在萌芽中,他决定不给源赖朝留出喘息的机会。

长子虽已不在,但长孙尚在身边,这一次,平清盛派出的主帅是时年22岁的嫡长孙平维盛。

这平维盛是平重盛的长子,此前还从未带兵打过仗,但平清盛相信,长子文武双全,这长孙也必定不是等闲之辈,定能再现他父亲当年的英姿。

维盛,去吧,爷爷相信你!

话说这个平维盛呢,在当时他还有个外号,叫做“光源氏”。

何谓“光源氏”?

日本11世纪初诞生了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小说《源氏物语》,该书非常有名,甚至被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其男主角“源氏”是个貌美绝伦的美男子,由于他实在太美了,所以取“美得光芒四射”之意,又称“光源氏”。

平维盛的外号,就叫“光源氏”。

1180年10月16日,大帅哥平维盛率军四千,进入了骏河国(今静冈县西南部,位于富士山南麓,南邻太平洋)境内。骏河国是相模国的南部邻国,平氏大军到了那里,就等于手已经掐到了镰仓的脖子。

虽说镰仓的地理环境易守难攻,但也不能坐等敌人来掐自己的脖子,在平氏大军逼近骏河国的同时,源赖朝挥师南下。他带了多少人呢?《吾妻镜》上说,他带了20万。因此可以说,这本书的作者用这个数字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尽信书不如无书。

另一本可信性比较高的史书《玉叶》上说,此次参战的源军总计共有4万。如果这个数字是真的,那么源赖朝此次所率队伍的人数应该不超过两万。因为这次战斗正式开始之前,还有另一支队伍与源赖朝完成了会师,而那支队伍,据记载有两万人。

与源赖朝会师的,是甲斐国(今日本山梨县)源氏的队伍。说实话在当时日本所有源氏阵营中,实力最强的就是这支甲斐国源氏。所以当初源赖朝一行人在安房国登陆后便立即兵分两路,源赖朝负责拉拢上总广常,而北条时政则到甲斐国请来了这支源氏队伍。

10月18日,当源赖朝率军抵达黄濑河时,甲斐国源氏的两万大军也在同一时间抵达了那里。两军会师,继续前进。

10月20日,大军抵达富士河东岸。同一天,平维盛率领的四千大军也已抵达富士河西岸。

从兵力上来看,平军处于绝对劣势(但我始终对源军人数有所怀疑),但这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场战斗的经过与结果同两军人数并无太大关系。

20日夜,一名甲斐国源氏将领武田信义率领一支队伍悄悄离开了源军阵营。他打算带队绕个大弯,从平军后面偷袭。

说到这个武田信义,大家很有必要认识一下。此人在日本虽不算声名远播,但在400年后却有个光耀门楣的后人——武田信玄。

如果你不知道武田信玄,那也没关系,想必你应该听说过德川家康。德川家康在日本以用兵如神而闻名,但他一生有个克星,遇上这个克星,他每战必败。

这个克星就是武田信玄。

但是可以肯定,武田信玄战无不胜的本领,显然不是从这位老祖宗武田信义这遗传来的。因为这一晚带兵偷袭,武田信义犯了一个低级到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两军的陈师地点都在富士河边,而富士河里,住着很多水鸟。

入夜的河边静悄悄,一行人踮起脚尖快速地移动着,尽量不引起平军的注意。是的,他们没有惊动平军,可是,他们惊动了水鸟。

扑棱棱!扑棱棱!

一只、两只,转眼之间,成群成群的水鸟从水中飞起,鸟鸣声瞬间划破夜空。

“遭了,打草惊蛇了!”

武田信义一阵懊恼:“该死的水鸟!”

河对岸,平大帅哥累了一天正准备洗洗睡了,忽听外面响起阵阵嘈杂声,便急忙跑到副将藤原忠清的帐中商议对策。

平维盛十分信任这个副将,因为此人不仅仅是一个副将,同时也是他的奶爸。所谓奶爸者,意即奶娘的丈夫,日语中称乳父。

出于百分之百的信任,平大帅哥丝毫未掩饰他的恐惧。

平维盛:“乳父,外面怎么回事?”

藤原忠清:“糟了,我们被包围了!”

平维盛:“早就听说关东武士大都投奔了源赖朝,现在看来,果然不假!”

藤原忠清:“外面嘈杂如此,想必源军已经发起总攻,我们再不撤就来不及了!”

平维盛:“乳父说得对,传令下去,马上撤退!”

要说平维盛手下的士兵,打仗未必厉害,但揣摩主帅意图绝对是一猜一个准,早在下达撤退命令之前,就已经有2000多人各自先行撤退了。

所以说,平维盛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一、当你犯下一个低级错误的时候,你未必会输,因为敌人的错误可能更低级;二、长得帅不能当饭吃。

富士川之战,源军不战而胜。

打了胜仗的源赖朝意气风发,立即下令:追!

“慢!”

一个坚定的声音冷静中透着刚毅。说话的人是上总广常。

上总广常:“主君,万万不能追。”

源赖朝:“为什么?你看到了,平氏如此不堪一击。”

上总广常:“我军此次取胜,并非实力上胜过平军。平氏的主力在关西,关东本就不是他们的势力范围。我们能够侥幸取胜,只是占了地利的优势。”

源赖朝闻言不语,似乎话已经说到了他的心里。

上总广常:“如若贸然追击,过了关东,我军连粮草供应都难以保证,又何谈取胜呢?”

源赖朝:“这确实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