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年,对小山朝光来说,发生了太多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首先,他的“黑帽子爸爸”死了。紧接着,幕府政局大动荡,将军失去了实权。而作为一个幕府的铁杆忠臣,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忠臣可以随时被打成“反贼”。
他曾经希望新将军可以快点懂事,可以重新拿回政权,他愿意始终站在将军这一边。可是1199年这一年,源赖家用一年的时间彻底毁灭了他的希望。
小山朝光看清楚了,这个新将军是没有希望的。
看不到希望的小山朝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源赖朝。
于是1200年初,小山朝光请了很多幕府家臣到家里来,另外,还有很多和尚,他要做一场大规模的法事,为源赖朝祈福。
法事搞得很隆重,在即将结束时,小山朝光忽然百感交集,当着所有在场者的面说了这样一句话:
“人说‘忠臣不事二主’。早知今日世道如此,先主仙逝时,我就应该出家的啊!”
说者无心,然而听众中却有一双眼睛忽地一亮。
就是这句话,缔造了继安达景盛之后的第二个“反贼”。
传话的是谁,相信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到了吧?
没错,正是梶原景时。
半年前,安达景盛事件没有搞倒安达家,这让梶原大人很失望。不过他很快又恢复了昂扬的斗志,他相信,只要擦亮眼睛耐心等待,机会还会有的。
搞谁不是搞呢?
所以这次在祈福大会现场,一听到小山朝光这句话,梶原大人立即敏感地意识到,又一个家臣要完蛋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由于有了上次讨伐的经验,源赖家这次决定不再贸然行动。这一次他要好好策划一下,并且要等个好时机。
然而不知是不是策划的时间太长了,在最终策划方案出炉之前,这个消息走漏了出去。
得知将军要对付自己,小山朝光顿时慌了神。待稍稍冷静下来,他觉得需要找个人商议一下,于是他找来了他的好友兼同党三浦义村。
提起三浦义村,大家应该不认识。但大家应该还记得三浦氏家督三浦义澄吧?此人便是三浦义村的父亲。1200年年初,三浦义澄去世了,所以现在,义村是三浦家的新家督。
听明事情原委,三浦义村意识到,这个问题大大超出了他们二人的能力范围,毕竟对方是将军。但他也不愿袖手旁观,于是他找来了一位出身三浦家、如今在幕府混得最牛的人——和田义盛。
他们找对人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第一,和田义盛一出马,就指明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你们真正的对手不是将军,而是梶原景时,要停止将军的荒谬行为,就一定要除掉梶原景时。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要除掉梶原景时,和田义盛是最好的合作伙伴。
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和田义盛在幕府的“侍所”任“别当”(老大),梶原景时任“所司”(老二)。而我没告诉大家的是,这一人事安排在1192年就掉换了过来。
也就是说,在现在的侍所,梶原景时是老大(别当),和田义盛是老二(所司)。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事安排,一些史料上说,1192年的时候,趁着源赖朝刚被封为征夷大将军的高兴劲,梶原景时曾向他提出来,说自己在侍所当了近10年的所司,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想被扶正,哪怕能当一天的别当,他这辈子也算了了心愿了。
源赖朝当时一听,说,这有何难?很爽快地就答应了这个要求,让他跟和田义盛交换了位置。
但是让和田义盛没想到的是,这梶原景时自从坐上了别当的宝座,就再也没提要换回来,而源赖朝也没提,所以他就无比窝囊而郁闷地从老大变成了老二。
当然,现在也有人对这段记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那样重要的人事变动,岂能如此儿戏?
但不管这段逸事是不是真的,可以肯定的是,在1192年以后,和田义盛确实已经从正职降到了副职,而他原来的位置,也确实是梶原景时在坐。
而且更加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事安排确实是出于源赖朝之手,因为这非常符合他的性格。
和田义盛是个什么样的人?此人天生一条直肠子和一副忠肝义胆,猛将一个,而且为人仗义,在武士中声望也颇高。另外他在源赖朝刚起兵时就跟在身边,是幕府里为数不多的几个元老家臣之一。像侍所这样一个统管所有武士的机构,在战争年代,让这样的人做一把手,显然是很有号召力的。
但是到了1192年,战事已平,天下初定,再用这种猛将做侍所一把手,对江山稳定来说,多少是不太让人放心的。虽说此人忠肝义胆,但把自家江山的稳定寄托在别人的忠心上,显然不是源赖朝的做事风格。
和平时期,源赖朝迫切需要一个能监视所有武士一举一动,并随时给他提供情报的人。而梶原景时,既有这个能力,又有这个愿望,天生是块搞情报的料,所以他能在战后被扶正,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源赖朝虽说宠信梶原景时,但他也不是不清楚此人挺坏。只是他更加清楚,此人再坏也就是贪个赃、枉个法,陷害点好人什么的。要说造反,此人一没能力二没胆,永远不会对政权稳定构成威胁。
交换了位置,源赖朝放心了,梶原景时也满心欢喜,只有和田义盛一人独自郁闷。
到1200年,他已经郁闷8年了,他心中的不满早已蓄积成一团熊熊怒火,无时无刻不指向梶原景时,那个夺他官位的人。
所以,这次三浦义村和小山朝光找到他,和田义盛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除掉梶原景时的好机会。
如果要成功的概率大一些,就要把事情闹得大一些。但事情闹得大一些,危险也就会大一些。
和田义盛权衡了一下,想出了一个规模大、风险小的方案——联名上书。
他把梶原景时这些年的罪状列了个清单,包括蛊惑将军、陷害忠良、强抢领地、霸占民宅等。然后,便开始了此次行动最关键的一步——游说众家臣联名。
要说梶原景时这人呢,做人也确实是失败,一听说要弹劾他,不但重臣、老臣踊跃报名,年轻家臣们也都积极响应,武士内部竟呈现出一片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
弹劾书上最后一共写下了66个签名。
由于一直以来,家臣们私底下都把梶原景时称做“狐狸”(意思是说他借着源赖朝的宠信,狐假虎威),所以这封弹劾书最后的标题就是“养鸡者不养狐”。这也就是对源赖家说:我们都是鸡,梶原是狐狸,要他就是与我们所有人为敌。选他还是选我们,你自己看着办吧。
弹劾书写好了,怎么交上去呢?
直接到将军府敲敲门,跟源赖家说“这儿有你一封信”,这样是肯定不行的。
当时幕府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规矩还是有的。家臣们呈给将军的文书,照例都要由“政所”转递。
于是和田义盛找到了政所别当大江广元。此人是政所的一把手,由于信的特殊性,和田义盛希望由他亲自转交。
大江广元爽快地答应了,然后送走了和田义盛。再然后,便把信放在了一边,当做没有这件事发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江广元是梶原景时的同党。
事实上,他谁的同党也不是。
因为在镰仓幕府,“侍所”和“政所”是两个平行的组织机构,侍所管武士,政所管文人。大江广元是政所一把手,也就是说,他不是武士。所以,他不想卷进武士们的争端。
这封弹劾信,谁知道最终能不能弹倒梶原景时呢?万一不成,他岂不是平白受牵连?但若拒不转递,又会得罪和田义盛那伙人。所以大江广元决定先答应下来,然后耗上一段时间,看看事态发展再说。
只是,有些事情能耗,有些却是不能的。
一连等了十几天,幕府里仍然没什么动静。和田义盛马上意识到,是信的转递环节出了问题。
于是他去找大江广元问话……但他不是一个人去的。他带上了所有在弹劾书上签名的武士,66个人一齐出现在了大江广元家门口。
这回是躲不过去了。
一看这架势,大江叔叔只好乖乖拿上信,在66名武士的“陪伴”下来到了将军府。
接下来的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
首先,源赖家从来就没把梶原景时当做贴心家臣看待过;其次,遇上这种架势,任谁也没办法说个“不”字。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满足了众人的愿望。
但他也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只是叫人抄了梶原景时的家,并把他逐出镰仓,永世不得回来。
需要补充说明一下的是:具体负责抄家业务的是和田义盛。抄家之后,他又重新回到了他阔别8年的岗位上,再一次当上了侍所别当。
按道理说,梶原景时的故事,写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
然而固执的梶原大人实在不想这么快就退出舞台,所以他又坚持为我们写了一个续集。
梶原景时被逐出镰仓后,带着全家老小回到了相模国老家。幕府并没有没收他在那里的领地,他在那里还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终老乡间并不是他想要的结局,绝对不是。
回到老家后,梶原景时立即开始在那里招兵买马,拼命煽动地方武士对幕府的不满情绪。
是的,他要造反。
其实说句心里话,梶原大叔也知道造反这项业务并非自己所长,所以他这一辈子从没想过要造谁的反,除非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
而现在,就是忍无可忍的时候。
凭借在源赖朝身边多年的工作经验,梶原大叔对造反的流程还是心中有数的,在相模国招了些人马后,他便马不停蹄地赶赴京都。
他要向太上皇(现年20岁)申请一张委托书(讨源令),然后正义的大旗一竖,他这个新版源赖朝就可以横空出世了。
计划本身非常符合逻辑,唯一的问题是梶原大叔老家的位置。
那里离镰仓城实在是太近了。
两地儿都在相模国境内,搞这么大的动静不让镰仓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消息不可避免地传回了镰仓,而且是很快。
和田义盛主动请缨,亲自带兵前去平叛。大军一路快如疾风,然而当他们赶到梶原大叔的老家时,却还是扑了个空,梶原大叔已经在赶往京城的路上了。
接着追!
和田义盛命令队伍以更快的速度前进,他决不能让那厮真的申请到讨源令。
然而,他们终究还是没有追到梶原大叔。
当然,梶原大叔也终究没能赶到京城。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要怪梶原大叔以前得罪的人太多。听说梶原景时要进京,好几拨关东武士纷纷自发扮成路人甲、乙、丙、丁,在去往京城的路上静静等候。所以出了相模国没多远,梶原大叔便死在了几个不知名的关东武士的箭下。
至此,梶原景时的故事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这个句号,对和田义盛来说,意味着多年来蓄积在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而在另一个人那里,这句号还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它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4.较量
这个眼中看到无限希望的人,是源赖家。
梶原景时的覆灭,使和田义盛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源赖家认为,和田义盛应该对他这位将军心存感激,因为归根结底,毕竟是他下的放逐令。
因而源赖家目前最直接的心愿就是,借此机会将和田义盛拉拢为心腹家臣。
当然,拉拢和田义盛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在于,他希望利用和田义盛来实现那个一直压抑在他心底的愿望——除掉北条氏。
说实话,源赖朝去世后的北条氏,在地位上还真有点像刘邦刚去世时的吕氏。所以基于这一点,也有人把政子比作“日本的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