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详解(近代卷)
10495500000109

第109章 价格、工资改革初步方案的制定

1988年8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

这一方案是在充分酝酿和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制定的。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由于实行产品经济而忽视价值规律以及其他原因,我国的价格体系很不合理: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并且购销价格倒挂,销价低于国家购价;在工业方面,不同商品之间的比价不合理,特别是某些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偏低;同类产品的质量差价没有拉开。这就严重压抑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我们也曾进行过一些价格改革,例如农副产品提价、改革购销体制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价格体系不合理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由于很多商品实行牌价与议价并行的双轨制,使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因为价格不合理,背离了产品真实价值,盈利多的企业不一定是经营管理特别好的结果;盈利少甚至有亏损的企业,也不一定是经营管理特别差造成的。随着改革的深入,价格改革已成为制约、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很多方面的关键问题。物价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1988年4月至5月,以调高肉、蛋、菜、糖四种主要副食品价格为契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价格、工资配套改革。5月30日至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九次全体会议,讨论当前改革和经济发展形势问题。会议认为,目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阶段,一些难度很大而又不能绕开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国际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表明,改革的难题拖得越久,解决起来难度越大,改革会有风险,但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迎着风浪前进,坚决而又稳妥地把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解决好。会议指出,价格和工资制度改革需要有统盘的考虑和系统的方案。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按价值规律办事,理顺原来很不合理的价格关系。工资问题同物价问题紧密联系,要主动地理顺物价,就必须相应地解决工资问题。价格和工资制度的改革,既要理顺关系,促进生产,又要使大多数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会后,中央责成专门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反复研究今后五年,特别是明年的价格、工资改革和配套措施问题。经过几上几下的论证,有关机构提出了初步方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会议对初步方案进行了反复讨论、修改。1988年8月15日至17日,《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经中央政治局第十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

这次讨论的方案主要内容是:价格、工资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1989-1993年改革的轮廓设想;1989年改革的初步方案;改革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风险和基本对策;必须采取的配套改革措施。会议认为,价格改革的总方向是: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调节,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要求。根据各方面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今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初步理顺价格关系,即解决对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有严重影响,突出不合理的价格问题。工资改革总的要求是:在价格改革过程中,通过提高和调整工资,适当增加补贴,保证大多数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不降低,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有所改善,同时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解决工资分配中一些突出不合理的问题。会议认为,进行价格、工资改革时机是有利的,尽管面临的问题不少,但克服困难的潜力和回旋余地很大。会议还决定,在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三届三中全会上将进一步讨论和审议这一方案。在此之前,还要在党外人士和有关专家中就这一方案广泛征求意见。

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价格、工资改革方案的消息于8月19日见诸报端。在此前后,中央领导人和报刊舆论号召人民“攻坚”、“闯关”。中央银行也宣布自9月1日调整利率,发行了大面额钞票。部分名烟名酒价格放开。加上几年来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这些大大超过了人民心理和实际承受能力,使人们产生了大涨价的恐慌。从8月下旬开始,发生了波及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的挤兑银行存款、抢购商品的风潮,严重地冲击着金融和市场。抢购风潮的产生,使价格、工资改革方案的出台不得不推迟。8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认真讨论和分析了当前的市场和物价形势,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强调价格改革是指经过五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长远目标。目前改革方案还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之中,明年作为实现五年改革方案的第一年,价格改革的步子是不会大的,国务院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明年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今年,并郑重宣布,下半年不出台新的调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