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美学其实很好玩
1049100000020

第20章 美感力大作战 (6)

由于我们服饰风格的变化多样,所以首饰的风格可以较为宽泛一些。但如果要尝试一种自己从未有过的风格饰品,就应该考虑它是否能与现有的衣饰相配,或者盘算一下需要再增加些什么衣饰才能获得完美的搭配效果。

改造

装饰品还具有改造的力量,它的存在可能会打破之前的布局结构,使其或者活跃,或者充实,或者突出,或者减弱。

当我们觉得整体局部过于呆板时,就可以利用装饰品的颜色、形状来进行调剂。黑白配色的单调居室,可以通过增加彩色靠垫、窗帘、地毯,或者鲜艳的花朵来活跃气氛;过于方正的家居,可以利用波浪形的隔板、柔和的玩偶、圆形的灯具等来柔化环境;深色的服装,则应搭配亮丽的首饰,让人重新亮起来。

当布局中出现了空缺,就应该用装饰品来弥补。家具与家具间的空处,可以利用灯饰或者盆栽来填补;空荡荡的墙壁,可以让画框来充实;胸部的衣领过低,则应该搭配一条项链。

当布局的形式不完美时,也可以利用装饰品来修改。如果一面墙的家具过于细碎,为了使整面墙达到统一的效果,可以利用一幅长的,或者具有连续性的装饰画;相反,如果这面墙下的家具整体性很强,且略显呆板时,则可以通过在其上摆放多件装饰品,或悬挂不同大小尺寸的画框来改善。脖子短的人,可以利用长款的项链来将其拉长;反之,则一定要搭配一条短款的项链。

表达

装饰品的选择应该贵精不贵多,尤其是摆件和首饰,一定要是最能表达自我的。装饰品所要表达的,可能是我们的风格和思想,也可能是我们对美感的追求。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的装饰品,或者缺乏性格,或者就与我们不协调,即使再美,也是多余之物。

就好像喜欢运动的人家中,很少看到过于静态的绘画艺术品;喜欢绘画的家庭中,也很少出现以足球为原型的装饰物。我们要去参加葬礼表达哀思,就不会选择过于繁复、绚烂的首饰;我们要去夜店疯狂一把,也绝不会选择过于沉稳的饰品。学会利用装饰品来表达自我,就能发挥它们最大的能量。

亮眼

装饰品的作用是为平凡的整体增加亮点,它应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装饰品一点要有吸引眼球的地方。

装饰品本身应该具有美的形态,这个不用多说。它还应该在色彩、纹饰上具有醒目的效果。尤其是首饰,其醒目的程度通常取决于颜色的搭配是否亮眼。所以金色和银色是很受欢迎的饰品颜色,它们的材质注定它们比其他颜色更加抢眼。

值得一提的是装饰品的体积问题。家居的装饰品不能贪便宜而购买太多小的饰物,过小的装饰品很难吸引人,装饰品要具有一定的体积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物品的摆放应该注重平衡吗

我们的环境是由众多的物品堆砌而成的,让物品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而且还能显示出美感,需要很强的空间组合能力才能做到。在布局的过程中,最常被问到的就是关于平衡的问题。具有平衡感的摆放能制造稳定的完全感,却较为死板;不平衡的摆放虽然能活跃环境,却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定因素。

怎样把握平衡与不平衡的度,是空间布局的难点。让我们在不同的物品组合方式中,来探讨一下平衡度的把握方法。

同一水平线的物品摆放

房屋、桌子、架子、柜子、台面等为了方便摆放物品,都设计了水平的面,所以大部分物品都会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其他物品进行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中,最好看的模式莫过于同类物品排列摆放,以制造整齐划一的美感。如果出现了高度的差异,则可以根据其高矮顺序来排列,制造梯形的节奏感。物品本身的重量和水平线的稳定性,能使梯形的不均衡感获得稳定的效果。如果是形态差异过大的物品,应该在其中间增加另一种稳定性强的物品来做连接,这种物品必须在长度上超过另两件物品,或者是由多个相同的连续物品组成。

如果一个水平面无法摆满物品,就要尤其注意平衡的问题。将物品摆放在水平面的正中,虽然平衡,但很难看。将其摆放在略微偏左或偏右的位置,就能兼顾平衡和美感的问题。如果要在水平面的一头摆放物品,最好能在其另一头也摆放一件物品。但另一头的物品如果是相同物品,或者体积、高矮相同,就会沦为呆板的平衡模式,只有摆放形态差异较大的物品才能获得活跃的美感。

前后的物品摆放

为了有效利用空间,人们会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物品前后的摆放。从美感的观点来看,摆放在后面的物品应该更具有整体性,拥有更大或更宽的体积。比如书桌上的一排书,就比一盏台灯所占的面积大,应该摆放在书桌的最后方。如果有一排文件盒的体积大于书本的体积,文件盒就理应放在书本的后面。

我们通常习惯将较高的物品摆放在后面,将较矮的物品摆放在前面,这是为了物品拿取的方便。如果根据美感原理将较高的物品摆放在前面时,只要这件物品具有一定的美感,并对后面物品的使用没有造成过大的妨碍,反而可能是一种出彩的组合法。

上下的物品摆放

在具有上下结构的柜子等家具中摆放物品,一定要照顾视觉的重量原则。将看起来重的物品放在下部,尽量让下部的空间填满物品。如果下部看起来过空,会给人造成头重脚轻的不平衡感,此时应该为下部制造整体性。利用相同的收纳箱,可以填满下部的空间,制造整齐划一的感觉。或者干脆为柜子加上柜门,让人误以为里面装满了物品。

对于较空的架子,为了避免空洞的缺失感,应该在其中或多或少地摆放物品。不要图方便把这些物品摆放在一个方位,应该上下错落地左右排列,物品的高矮、体积也应该有所变化。

墙面物品的摆放

墙面物品的摆放更像是在画布上作画,应该从整个墙面的布局来考虑。该墙面的下方是否有家具,是墙面物品摆放的关键。如果墙面下方有一排家具,从墙面整体来看,已经具备很好的平衡感,此时的墙面挂件摆放在除了中间以外的任何位置,都能起到令墙面生动的作用。但如果摆放的挂件是非常重要的物品,且具有一定的体积,就可以摆放在正中。当墙面下方只有某一边有家具时,整个墙面的重心就会向有家具的一方倾斜,此时应该在墙面另一边的上方设置一个挂件,来错落地平衡墙面的重心。当墙面下方没有家具时,只要挂件不过于靠边,都能制造较好的装饰效果。不过最好不要在这样的墙面挂过重的物品,容易造成危险的感觉。

如果要在墙面设置搁架,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该考虑搁架间的搭配。上下一致的搁架固然整齐实用,但也容易流于呆板,可以考虑在长搁架上设置短搁架,或者将相同的搁架参差不齐地排列。在参差排列时,要避免让搁架组合出来的形状如同梯子一般歪向一方,而应该制造曲线般的错落美。

个人风格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美感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拥有自己的风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的方式就是遵循大众的模式,虽然没有什么特色,但也能流年运转,日子过得轻松自在。但是这种过于大众化的生活模式,却总让我们觉得有所欠缺。欠缺的是什么?欠缺的就是自我的风格。

过有风格的生活

我们都希望生活得有美感,可美感是什么,就是自我对美的感受。在这里,自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美感是自我对外界的感受,自我的喜好确定了我们将获得怎样的美感。如果我们不明白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我们如何去寻找美?如何去发现美?如何去感受美?

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喜好认识是很模糊的,虽然他们有喜欢看的电视,有心仪的帅哥靓女,有固定的着装打扮,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并不清楚。他们的这些喜好,很可能来自一个随机的偶然,也可能是友人的怂恿,还有可能是对大众或者流行的跟从。他们对于喜好没有强烈的意识,大多数时候觉得“还好”就OK。我们很难从他们的身上看到清晰的自我意识。

性格温和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就会使自我意识难以得到发挥和体现。一个人缺乏自我意识,就会随波逐流,很难感受到美所带来的乐趣。美所带来的乐趣,在于对它的追寻和发现美与内心的契合点。缺乏自我意识的人,很难发现自己内心的需要,自然对美的体会欠缺深意。缺乏美感的生活乏善可陈,甚至可能连生活的意义也模糊不清。

相反,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都有很强的主见,他们明确自己的需要,因而也更能寻找到令他们满意的美。由于有明确的判断,他们有强烈的喜好特征,生活中的事物都围绕着他们的喜好而存在。我们会觉得他们的个性鲜明而突出,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滋味。大部分时候,他们能过得有目标,有动力,并且极为乐观。

我们常常羡慕这些人的生活,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也拥有这样的生活模式呢?

风格是对原则的坚持

与大众化相比,风格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性格,它绝对不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它要的就是对某一原则的坚持。风格可以是狂放而热烈的,也可以是沉稳而宁静的;可以是全盘西化的,也可以是中西合璧的;可以是温婉中的追求自由,也可以是叛逆中的理性回归。

所以,要拥有风格生活的第一步,就是先要明白自己现在的行事作风是什么,了解自己想要追求什么,什么是自己坚持而不会动摇的信念。

一旦明白自己所想所要,我们的美感神经就能建立起清晰的美感意识,引导我们去寻找符合我们所想所要的美感来。如果我们确定要走自由洒脱的风格,即使我们曾经对“卡哇伊”的事物非常着迷,也会逐渐偏向于喜欢笔意潇洒的画风。只要能将所想所要变成一项坚持的原则,就能逐渐拥有自己的风格。

风格是模仿出来的

人们通常都有一定的喜好,只是在为自己确定风格前,我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作这样的挑选。就像有些人习惯运动风格的服饰,可能是因为喜欢它的自在,也可能是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还可能是不知道该如何挑选衣物才作了这种最简单的选择。

对于摸不清楚自己喜好的人,或者是不知道该如何布局打扮的人,不妨去模仿已有的风格。可以去找些时尚杂志,看看里面哪些造型或者装饰是最让你喜欢的。接着再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比较一下,这种风格是否与自己的气质、身份相匹配,要达到这种风格的难度有多高。虽然我们可能喜欢与自己差异很大的风格,但如果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最好还是挑选与自己气质、身份相匹配的风格。这不仅更能达成目标,也可能更符合我们的需要。

确定下自己要模仿的风格后,应多收集这种风格的资料。不仅要收集具有该风格的物品,还应该了解该风格的内涵,甚至学习该风格的文化。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风格,还能让自己的气质与这一风格物品之间能有机地融合起来。

对于从来都没有尝试过的风格,不要心急地去进行一次性彻头彻尾的改变。要捺着性子去逐一添加,在这种添加的过程中,不断体味这一风格的精髓。如果在添加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风格确实不是自己的菜,掉头换辙也会容易很多。

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模仿其实是风格塑造的第一步,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已有风格的固定模式,能获得较为完美的形象包装。可无论模仿得怎样好,模仿出来的风格,都绝对不是自己的。在已有的风格中,加入自我的元素,才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关键一步。

在风格模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这其中有些内容是自己不喜欢的,可以逐渐将其剔除,重点加强我们喜好的部分。我们也可能发现在这风格之外的一些事物,自己仍然喜欢,这时可以小心地将其纳入,看如何组合才能与现有风格的物品相融合。自我的风格,通常就是在这种加加减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当自我的意识在风格的创造中得到充分体现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完全属于自我的风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