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药学五字言歌诀
10487900000013

第13章 外因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

气候变化多,平常称六气,

六气出反常,致病多因素。

所谓称六淫,经常多预防,

六淫致病路,先侵犯肌表,

以数邪夹杂,一起多致病。

风寒湿三邪,同时侵机体,

多会起痹证,诊治要精心,

另外看内风,内寒于内湿。

内热内燥症,内伤病程重,

外感病不同,两症临床见。

1.风

外风性多变,最易常伤人,

四时可致病,风为百病根。

发病特急骤,消退亦多快,

如病程不长,风疹伤风证。

症状游走性,多为痹病证,

风湿关节炎,游走多疼痛。

风邪侵肌表,牵连到肺卫,

风邪皮痒感,风邪犯肺卫,

恶风常发热,咽痒于自汗。

咳嗽脉浮证,风邪单致病,

病邪多犯人,风病有三种。

风寒冷热病,风热温热病,

风湿表经络,头痛多而重。

内风肝风动,心肺肾病见,

突然发病多,病证多有变。

轻者头晕眩,情绪不宁静。

手足易颤动,麻木口眼斜,

重者卒昏倒,不省人事见,

抽搦又跳动,角弓多反张。

偏瘫现象生,内风见三种,

热极生风证,多见温热病,

小儿最常见,热伤津营血。

影响心肝动,出现惊厥症,

阴虚动风证,肝肾阴虚见,

致肝阳上亢,引起肝风动。

轻者头痛晕,重者突昏倒,

发生中风证,多见高血压。

脑血管意外,诊断极容易。

血虚生风证,多见肾阴虚,

头晕眼又花,耳鸣四肢麻,

抽搐则昏迷,常见重病证,

低血糖病证,医生仔细诊。

2.寒

外寒寒邪痛,多在冬季发,

寒邪病特点,共性须掌握。

卫外阳气遏,常显多恶寒,

发热又无汗,脉浮紧等证。

寒邪表入里,极易于热化,

寒邪太阳经,传入厥阳经,

高热又烦渴,太汗实热证。

寒性凝滞显,侵犯人体中,

腹痛又泄泻,可能胃肠炎。

寒邪于风邪,湿邪兼致病。

常见寒病证,个性须当知。

风寒温热病,中寒中脏腑,

身见凉肢冷,全身寒而战,

面色兼苍白,严重卒昏倒,

不省人事症,特别脉沉细。

寒痹寒邪象,留滞于经络,

遇寒多痛增,得热多痛减。

内寒里寒证,多有虚实分,

虚者内阴盛,阴虚则内寒,

恶寒则喜热,手足常不温。

恶心呕吐水,食减又便溏,

腹痛又肠鸣,小便特清长。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多证,

生冷寒凉品,致沉寒积冷。

食减又便秘,腹部感觉冷,

疼痛又较甚,苔舌厚白腻,

脉沉迟有力,多为寒实证。

3.暑

暑邪致病夏,夏季热病多,

伤暑则感冒,烈日下活动,

过久而得病,称为中暑证,

暑邪致病点,诊断特注意。

暑为热邪证,暑病见高热,

烦渴多汗证,注意得乙脑。

暑邪耗伤津,身倦又无力,

口燥则唇干,便秘尿少证。

暑病多挟湿,夏季天气潮,

夏天喜冷饮,伤脾胃内湿。

暑病兼胸闷,恶心则欲吐,

饮食不振证,常见暑病症。

伤暑感冒轻,发热兼烦渴,

汗出又头痛,恶心兼呕吐。

腹泻又气促,四肢常无力,

脉洪数等证,病证要分清。

中暑多烈日,高温中劳久,

感暑过重显,突然而昏倒,

神志则不清,高热而无汗。

冷汗多面红,舌红唇而赤,

脉洪大无力,证症把握好。

4.湿

外湿多致病,气候环境变,

阴雨连绵久,雾露潮湿地,

防护多注意,脾胃素质弱,

容易感外湿,时常要锻炼。

外湿伤人多,犯皮肉筋脉,

脾阳体虚弱,病人易寒化。

胃热病热化,寒凉药寒化,

温燥药热化,治疗要得当。

湿性性重着,湿病头重裹,

常于下肢滞,足跗浮肿多。

湿性性阴寒,阻人气机宣,

故多见胸闷,脘腹多胀满。

湿性多污浊,白带又淋浊,

湿疹疮疡水,均自湿病出,

湿性见缠绵,目久常难痊。

舌苔白滑腻,濡脉或迟缓,

湿邪之为病,表湿为畏寒,

身重肢倦闷,舌白滑脉缓。

湿邪滞经脉,关节疼痛重,

肌肤又麻木,更不便行动。

湿热内脾胃,可出现黄疸,

见下痢脓血,脘腹可痞满。

湿下注膀胱,尿痛与尿频,

湿热滞皮肤,见疮痈湿疹。

内湿食不节,脾虚失健运,

不能行津液,内湿以此蕴,

临床见泄泻,浮肿或痿饮。

5. 燥

外燥气于秋,易于生秋燥,

初秋多温燥,深秋多凉燥,

燥邪致病点,特点掌握好。

燥邪易伤肺,肺干咳无痰,

或痰中带血,胸痛又咽干。

燥邪伤阴津,口舌唇皮干,

便燥脉细涩,喜饮热无汗,

凉燥恶寒热,舌苔白脉浮,

温燥热重寒,多见脉细数。

内燥临床见,皮毛则燥干,

内潮热盗汗,心烦渴失眠,

便结尿短少,脉细数涩现。

6.火

火热程度异,热极化火风,

风寒暑湿燥,入里化火成,

脏腑功失调,精神刺激等。

也能够化火,火证属里证。

火证多外感,六淫化火生。

起病多较快,变化迅速行。

火热最伤津,高热头咽痛,

燥渴喜冷饮,怕热微恶风,

口干又唇燥,目赤面发红,

便结尿短赤,舌红苔黄证。

火性为上炎,脏腑症不同,

如心火口炎,见心烦不眠,

神志多不清,谵语又狂言。

如胃火上炎,见牙龈肿痛,

如肝火上炎,目赤肿头痛。

火阳热之邪,可迫血妄行,

吐血又衄血,斑疹出血证,

苔黄燥少津,火证舌绛红,

脉洪数多见,火热极生风。

虚火内伤起,脏腑功失调,

气血则不畅,精气则亏耗,

虚火临床见,起病较缓慢。

五心则烦热,面潮热盗汗,

午后颧颊红,虚烦多失眠。

口干又咽燥,干咳无痰见,

或痰中带血,或腰酸有精,

剥苔或无苔,脉细数等证。

(二)疫病

疫疠传染病,亦称为瘟疫,

而五疫之至,亦皆相染易,

而无问大小,则病状相似。

疫疠危害大,卫生条件差,

疫毒因而起,预防须早抓。

(三)几种创伤

切割枪打伤,挫扭筋伤类,

烧烫伤骨折,处理应学会。

(四)动物类伤

狂犬咬伤重,感染狂犬症,

疫苗早预防,症发难为用,

破伤风极毒,痉挛停不住。

病情进展快,早注抗毒素,

遇毒蛇咬伤,它是神经毒,

治疗要及时,效果很严重。

(五)邪气引起疾病

邪气微生物,邪气致病重,

正气斗邪气,邪气被战胜。

(六)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病因有多种,

有蛔虫蛲虫,绦虫与钩虫,

血吸血肺虫,丝虫睡眠虫。

还有疟原虫,治疗要分清,

要预防为主,要讲究卫生。

劳倦而过度,致气血不和,

抵抗力降低,发病引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