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53

第53章 疏通运河,发展经济——找到总揽全局的机关

营建北京城需要大批的人员和物资,而当时的北京农业基础非常的薄弱。当时负责营建北京城的人员数量十分众多,再加上北部本就是大明朝的军事防御重点,所以驻扎的军队数量更是不容小觑。 这么多人吃饭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吧,可当时北京周围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所以根本无法保证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北京是元朝的旧都,自然也面临过这个问题,当时元统治者为了结局粮食和物资不足的问题,便在隋炀帝留下的大运河上动开了脑筋。 隋炀帝荒淫奢靡,为了到扬州去看琼花,经耗费巨资开掘了这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南抵扬州的大运河。元朝统治者也不笨,很快就想到了利用运河来实现物资的运送,虽然元朝时对大运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但是运输仍然时常梗塞。其原因有二:一是南低北高的地势决定了运输的难度;二是黄河时常泛滥,从而将大运河拦腰截断,无法实现正常运输。 永乐初年,北部边防重地,驻守的军队数量众多,所以朱棣一上台就面临了北方军储不足的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时的朱棣也只能是遵照前人的做法,“以(陈)瑄充统兵,率舟师海运,岁米百万石,间百万仓于直沽伊儿湾,城天建卫,籍兵万人戍守。至是,令江南粮一由海运;一由淮入黄河至阳武,路运至卫辉,仍由卫河入白河至通州。是为海路兼运。” 此次运粮让朱棣认识到,自己要想迁都北京城,粮食物资的运输可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漕运出于半瘫痪的状态,所有很多时候必须迫不得已采用海运。然而海运风险十分大,有时候遇到风浪,粮食运不到不说,还会白白损失物资、船舶,而且负责运送之人也大多葬身海底,难以生还。 考虑到南粮北运的必要性和海运的危险性,朱棣决定疏通运河,让这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充当自己发展北京地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疏通运河可以说是朱棣总揽全局的重要机关,如此重要之事,自然也要交由能干的朝臣去半。很快,朱棣就将疏通运河的人选确定下来了,他就是当时的工部尚书宋礼。 接到朱棣疏通运河的命令后,宋礼便前去考察会通河的水脉走向。会通河的水量来源主要是汶河,在考察汶河时,宋礼在此遇到了一位主动献策名叫白英的老人。 老人建议宋礼在宁阳筑坝建闸门,这样一来汶水就会一分为二,一部分灌入会通河,一部分东流入海。有了这个闸门,可以根据季节水量的变化对会通河的水量进行有效的条件诶和控制,有利于加强会通河的航运能力。 宋礼接受了白英的建议,于是便开始着手建造闸门,由于工程浩大,所以在山东、徐州、应天等地召集了三十万民众参与,“蠲租一百一十万石有奇,二十旬而工成”。除此以外,宋礼还在关键的河段建造了不少水闸,利用水闸的调节能力,会通河段的通航能力大大增强。

朱棣虽然不懂治水,但是他明白大运河的根源症结在于黄河。黄河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害河”,每到夏季,接连的暴雨会令黄河水大涨,上游的泥沙随着雨水进入黄河水道。水流一旦进入东部平原地带,水流逐渐缓慢下来,水中的泥沙也就堆积在了河道上,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地上悬河,所以大运河就会被迅猛的黄河水截断,漕运便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朱棣决定疏通运河要与治理黄河两者相结合,由此来保证大运河的畅通。于是,在宋礼珺通会通河的工程尚未结束之时,朱棣就又派出了工部侍郎蒋廷赞等人主持黄河的治理工作。 黄河水脉是东西走向,而大运河却是南北走向,这就注定了两条河流必定交叉的命运。每当夏季,黄河水位猛涨,在两河交叉的地带,黄河水就会十分凶猛的灌入运河,这种倒灌对漕运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解决黄河水倒灌的问题,蒋廷赞等人按照朱棣的要求开始修复黄河的旧水道,仅在治黄这一项工程中,朱棣便征发了十几万人,工程的浩大程度由此可见一般。后又在宋礼的配合下,修建了大坝和闸门,冬季水量少的时候,便开闸放水,引入黄河水,保证运河足够的水量,夏季水量充沛的时候,便关闭闸门,防止黄河水的倒灌,保证运河的正常通航。 朱棣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力气来疏通大运河,是因为把控全局的需要。北京城是未来的政治中枢,更是全国日后的统治心脏。要想保证这可心脏搏动有力,就必须保证周围的动脉畅通。而大运河这条主动脉的淤塞无疑会使得北京城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所以朱棣不得不清理河道,已保南北漕运的畅通无阻。 身为一国之君,朱棣当然知道疏通运河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更是十分浩大。虽然大明国土辽阔、物产丰饶,但是经过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后,国力衰微,百姓也急需休养生息,疏通运河势必会劳民伤财。 然而,北部边患不断,造成北部军队数量大,倘若不解决军储问题,那么将边疆不守,蒙古势必会趁势入侵,到时候大明子民惨遭荼毒,必定困苦不堪。在权衡了得失之后,朱棣最终决定整修大运河,因为这就好比是整个国家的开门,不把大运河疏通好,北部的边防就无法保证安全。 疏通大运河虽然花费了不少人力和财力,但是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据明史记载:“自是河循故道,与会通河合而河南之水患息矣。” 得闻大运河疏通工程圆满结束,朱棣十分高兴,所以当宋礼回朝汇报工作时,朱棣予以重赏。宋礼作为此次的工程的主持者,“论功第一,受上(朱棣)赏。”大运河疏通完毕,朱棣还专门组织大臣们对次进行廷议。 从前,由于漕运不济,所以北方的军粮主要是采用海运抵达北方。海运风险很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突如其来的风浪很可能会将粮食和运粮船队葬身海底,二是时常会遭遇倭寇或者海盗的抢劫。于是,朝臣们纷纷表示:既然大运河修好了,漕运也可以不分几节畅通无阻了,那么不妨全部采用漕运,取消原本的好海运,以降低运输的风险。 朱棣采纳了群臣的意见,于是罢海运,启用漕运,并命令大臣陈瑄负责南粮北运之事。由于之前都采用海运,所以运输船只都比较深,如今实行漕运,这些船只便不能在使用了。于是“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两百万担,浸至五百万担。”

漕运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满足了北方对于粮食的需求,也为朱棣迁都北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以后,大运河成为大明朝南粮北运的安全通道。这条南北大动脉的畅通,实在让朱棣喜上眉梢,在此后的几年中,大明王朝军事实力北移,天子戍边的实现正是得益于这条大动脉提供的营养。自此以后,运河漕运的兴起

在运河周边地区形成了异常繁荣的运河经济,为永乐盛世的繁华实在是增色不少。 找到总览全局的机关是处理事情的关键,作为大明朝的皇帝,全国大大小小的事物何其庞杂,一件件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并不是一键容易的事。朱棣正式找到了疏通大运河这个发展经济的关键之处,所以才迅速将大明朝的复杂矛盾一一化解。

““谋国”术”抓主要矛盾是关键 偌大的大明朝,军事、经济、民生,所有的事情都纵横交错在一起,织成了一张极其复杂的网络。作为大明朝的最高领导人,朱棣的职责就是去解开这绳结满布的网。面对着负责的局面,朱棣找到了总览全局的关键——疏通运河。所以,他以其极快的速度就解决了迁都、加强北部军事力量、发展经济的问题。 做事情要抓关键,有时候我们常常面对着琐碎繁杂的工作而感到无所适从,如同面对刺猬一样无从下手。这时,不妨先花一点心思和时间,找出事情的主要矛盾。只要集中力量解决了主要矛盾,那么所有的繁杂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