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10472100000046

第46章 五征漠北,安定一方——获得稳定的大后方

长期驻守在北平边境,使得即位后的朱棣十分重视北部的边防。残元势力一蹶不振之后,蒙古逐渐成为大明朝北部最为主要的军事威胁。身为大明朝的当家人,朱棣心里明白,要想实现国泰民安,就一定要有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稳定大后方是实现强盛的基本前提。 朱棣即位时,蒙古主要有三股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分别是兀良哈、鞑靼和瓦剌三部,其中以兀良哈军事实力最为薄弱。兀良哈部主要盘踞在明朝东北部的辽河、西辽河以及老哈河流域,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友好。早在朱元璋时期,兀良哈就已经依附于明朝,并遵从朱元璋的安排设立了朵颜三卫归宁王主权统辖。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挟持宁王,将朵颜三卫并入了燕军。这支蒙古骑兵骁勇善战,为朱棣立下了不少战功,为了对兀良哈表示感谢,朱棣曾经许诺将朱权的封地大宁地区转封给兀良哈。然而,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大宁的军事地位陡然上升,朱棣便迟迟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于是朵颜三卫首领的不满便为北方的安定埋下了祸根。

鞑靼是蒙古三部中军事势力最为强大的一部,对明朝的威胁也是最大的。鞑靼部以和林为中心,主要在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南等地区活动。就在朱棣刚刚登基不久,鞑靼别部的首领鬼力赤就篡夺了北元黄金家族的帝位,至此元朝的称号正式废除,国号改为鞑靼,鬼力赤自称鞑靼可汗。 鞑靼与瓦剌本来就有很多的矛盾,鬼力赤称可汗后,矛盾迅速激化。蒙古各部落之间的纷争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于此同时在鞑靼内部也出现了分裂的势头。为了稳定大后方,朱棣在蒙古各部落之间确实没有少费功夫。 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大明朝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军事实力上都大伤元气。刚刚即位的朱棣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在对待蒙古各部的军事威胁上,朱棣主要采取瓦解分化、相互制衡的策略,同时军事打击进行辅助。 朱棣看到日渐强大的鞑靼部,不禁也是忧心忡忡。为了尽量少用兵,以恢复国力和民力,朱棣主动派出使者与鞑靼修好。当时,鞑靼内部太师右丞相马儿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太保枢密知院阿鲁台等势力相互争斗的一场惨烈,所以对于朱棣的修好之意并没有做出任何的反应。 这让朱棣有些苦恼,不过好在此次出使使得朱棣对鞑靼的内讧有了十分清晰的认识。后来阿鲁台在内讧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他掌权以后,断绝了与明朝的一切往来。于是朱棣不禁从中嗅出了一丝危险的气味。于是朱棣便打算利用瓦剌来牵制越来越强大的鞑靼。瓦剌在蒙古各部实力弱小,正好也有意获得外界支持,就此双方达成共识,关系逐渐较好。 鞑靼和瓦剌本就不和,强大以后的鞑靼便迅速进攻瓦剌,谁知出师不利,阿鲁台被瓦剌的马哈木打败,后来阿鲁台得知瓦剌与明朝关系尤甚,所以也免不了忧惧。索性也主动与明朝交好。然而这种和平的局面很快就被越来越强大的鞑靼打破了。 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阿鲁台对与大明朝的态度也越来越不尊重。为了尽量避免战争,朱棣于永乐七年派出使臣郭骥前往鞑靼,以修双方的友好关系。为了表示修好的诚意,朱棣还特地将俘虏的鞑靼部署22人全部释放。 朱棣左等右等,然而等回来的不是鞑靼修好的回应,而是逃命回来的郭骥随从。这些逃命回来的人立即向朱棣汇报了郭骥被杀的消息。朱棣闻言十分的震怒,两国交战都不斩来使,自己堂堂大国主动与一个小国修好,这鞑靼不领情也就算了,居然还斩杀了自己派出的使臣。如此挑衅的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逆命者必歼除之耳”朱棣最终决定对鞑靼用兵,以保大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宁。 为了确保此次北征的胜利,朱棣派出了自己的爱将丘福,将其受命为征虏大将军总兵官,同时让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副将,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但是从军事将领的豪华程度也不难看出朱棣对此次北征的重视。朱棣亲自将十万精骑交予丘福,并且还细心叮嘱道:“毋失机,毋轻战,一举未捷俟再举。” 这是朱棣即位后第一次兴兵讨伐漠北,然而大军首次出击便碰了一鼻子灰。丘福急功近利,冒险轻进,结果在克鲁伦河附近不幸中了鞑靼的埋伏,十万精骑全军覆没,主将丘福被杀。 消息传来,朱棣既震惊又愤怒,于是下令“夺福世袭,徙其家海南。”战败的怒气虽然消了,可是吃掉十万精骑的鞑靼还在漠北逍遥自在,这让朱棣实在是寝室难安。但是“诸将无足任者”,于是,朱棣决定亲自出征,讨伐鞑靼部,以解除北部边疆的军事威胁。自此,朱棣亲征漠北的序幕得以拉开。

朱棣在位期间,一共发动了5次对漠北蒙古的亲征。永乐八年二月,朱棣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略准备之后,率领50万大军开赴漠北。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打击鞑靼部,削弱其军事力量,已保北部边疆的安宁。 五月,朱棣亲率大军到达了北部的斡难河,在此地遇到了鞑靼部本雅失里。朱棣率领大军很快就击溃了鞑靼的主力军,本雅失里见明军数量庞大,明显不敌,所以仓皇之中带着随身的侍从,向西逃去。 战争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朱棣率大军班师回朝,谁知竟在回朝途中遇到了阿鲁台。为了取得此次北征的胜利,朱棣专门将自己组建的神机营带了来。神机营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行最早的独立枪炮部队。当时所用的火器叫做神机铳,每矢可毙敌二人。众铳齐发,声震数十里。鞑靼军无不惊恐万分,急忙逃跑。所以基本上没有费太多的力气,阿鲁台部便溃不成军,仓皇逃窜。 朱棣此次亲征漠北,使得鞑靼受到重创,本雅失里逃亡瓦剌,阿鲁台也不得不主动朝贡,以示修好之意。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度,朱棣还将洪武年间俘获的阿鲁台的兄长和妹妹放回。阿鲁台对朱棣此举很是感激。 鞑靼受到重创后,瓦剌很快便强盛起来。永乐十二年,瓦剌部的马哈木进兵饮马河。朱棣从中再次嗅到了危险的味道。所以,决定再次亲征漠北,并令黄太孙朱瞻基随行。该年六月,朱棣率领的大军在忽兰忽失温与瓦剌三部的主力军展开大战。大战十分的惨烈,瓦剌借助与地利优势和骑兵优势,与朱棣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最终朱棣以人数众多、有火器助阵险中取胜,但是却是损失惨重。 值得可喜的是此仗使得瓦剌的元气大伤,再也难以对明朝造成任何的军事威胁。次年,瓦剌不得不主动派来使者,向大明朝廷谢罪。 此后,为了控制北部蒙古各部的势力,以保边疆太平。朱棣分别在永乐二十年、二十一年以及二十二年再次亲征。这三次亲征,主要是想使得漠北蒙古诸部落能够保持军事势力的均衡,从而相互牵制,减轻蒙古诸部对大明边境的威胁。 朱棣的五次亲征对于大明朝北部边疆的安宁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朱棣的努力之下,永乐年间,大明朝的北部边防体系一直比较牢固,没有发生蒙古骑兵大规模进犯。由此也不难看出朱棣天子守边的成效。

““谋战”术”没有过硬的实力,就没有稳定 朱棣在位期间,北部边防都处于一个稳定的大环境,正是后方的稳定奠定了永乐年间的盛世局面。朱棣甚至没有过硬的军事势力,就没有稳定可言,所以他亲率大军五次亲征漠北,为大明朝的和平和稳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树欲静而风不止,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然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如突如其来的风打破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稳定。这时候,不必埋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还是去充实自己的实力吧!只要实力够硬,我们便会有更多的主动权和更强的营造后方稳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