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培养精英
1047000000078

第78章 难以弥合的南北裂痕

南方一些自由派的高中生,早已承受不了身边保守主义的文化氛围,亟待到北方寻找自由,所以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学往往一见钟情,最后跨州就读,毕业后自然也不再回那个不堪回首的故乡了。

美国建国之初,南北就有着深刻的裂痕。南北双方,都曾有几次脱离联邦的运动。后来大家兵戎相见,打了一场美国历史上死人最多的战争,维持了国家的统一。可惜,到了21世纪初,经过两次总统大选,南北还是泾渭分明、势如水火。

二百多年以来,许多美国政治家都试图弥合南北裂痕,但都无济于事。“建国之父”华盛顿,曾希望创建一个国立大学,使各殖民地的人民摆脱地域主义,塑造美国的认同。他这一想法的依据,是他作为13个殖民地的最高军事统帅与英军作战的经历。当时他手下的士兵,虽然来自不同的殖民地,但由于一起打仗、生死与共,彼此间形成了牢固的纽带和共同的国家意识。因此,他认为,如果把各州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国立大学里,这些人之间就会发展出彼此之间的忠诚和信赖,势不两立的南北各州,就会形成一个团结的新民族。

华盛顿的理想并没有实现。美国的大学,自始至终是以私立和州立为主,从来没有国立大学。但是,大学确实促进年轻人跨地域的流动,在精英社会创造了共同的美国意识。比如美国一个表现南方战争的流行电视剧,描写了来自南北的两位青年,在西点军校成为终身朋友。后来在南北战争中,虽然成为战场上的敌人,但尘埃落定后,两个人之间的个人友谊,还是把两个区域联系在一起。

然而,如今的大学,却不完全在充当南北的黏合剂,有时甚至会加剧南北在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最近,美国高中生人口已经达到顶峰,不久就将下降。各州的大学,马上会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为应付这样的危机,一些传统上立足本州的州立大学,开始跨州招收学生。跨州招生,对州立大学益处无穷。比如,马萨诸塞州立大学Amherst分校,本州学生的学费仅仅1714美元,这笔钱还要上缴州政府。但是,外州学生的学费为9937美元,学校可以自己独吞。这样,招收外州学生的动力就大得出奇。

但是,外州学生的油水虽大,招生却不容易。美国州立大学质量相对整齐,本州人在本州的州立大学读书,学费常常比去外州的州立大学低数倍。学生为什么要放弃只需要不到2000美元学费的本州州立大学,而花上将近10000美元去外州上一个质量差不多的大学呢?

在这个关节上,南北价值冲突成了跨州竞争的一个王牌。学生上大学,看的不仅是学术质量和价格,而且还要看文化环境。北方在教育上有相当的教育优势。南方虽然是保守主义的一统天下,但在一些大都市,还有不少自由派的飞地。即使在布什的老家得州,南部海湾地带的几个县2004年还是压倒性地支持克里。由于美国实行选举团制,大选以州进行群体计票,生活在这样的飞地中的自由派,不管怎么投票,自己的州还是支持共和党,等于选举权被剥夺。其心情之压抑,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些人,有机会就会移居到民主党的州去。

成年人拖家带口,又在本地有固定工作,“移民”是不太可能的。但高中毕业生就不同,只要跑到外州上个大学,以后就天高任鸟飞了。南方一些自由派的高中生,早已承受不了身边保守主义的文化氛围,亟待到北方寻找自由,所以对新英格兰地区的大学往往一见钟情,最后跨州就读,毕业后自然也不再回那个不堪回首的故乡了。

但是,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南方的自由派移民到北方,让北方的保守派移民到南方。南方人口会变成更纯粹的保守派,北方人口会变成更纯粹的自由派。大家以后就更说不上话了。南北之间的文化战和政治战,在我们有生之年,是不可能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