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10469900000006

第6章 关于加快宁波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宁波市政协

港口物流业是宁波的优势产业,也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事关宁波港口资源发挥、城市地位提升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等长远重大战略问题,也事关浙江“海上浙江”战略实施和长三角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地位的确立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非常复杂,紧紧围绕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制高点,促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模式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题,为此,市政协充分利用过去几年长期跟踪研究港口、港口物流业的优势,组织港口物流有关专家,紧紧围绕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长三角率先发展的战略方向,开展了“加快宁波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研究,通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论证,形成研究报告,力求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一、宁波港口物流业发展现状

市委市政府对以港口物流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分重视,2001年以来,在全国率先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培育、发展环境创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物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区域及国家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至2008年年底,以港口物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各类注册物流及相关企业4077家,注册资本超过120亿元,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国际货运代理业300多家。全市航运企业110多家,占全省的18%;集装箱运输企业194家,占全省总数的40%多。

但面对周边城市及国际同行的挑战与竞争,宁波市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非常紧迫,挑战非常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港口物流需求结构有待完善

一是以自营物流需求为主,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宁波的工商企业特别是临港企业物流设施较全,物流服务外包动力不足,社会化物流则囿于服务功能、货损率、服务态度等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而发展缓慢。据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载运货车107110辆,其中营业性货物运输汽车55004辆,占社会总货物运输车辆比重为51.35%(在全省各地市排名处于末位),全市载货共459960吨,其中营业性运输366249吨,占79.63%,显示了宁波运力资源大量分散在工商企业内部,自营物流比例较高。

二是以本地物流需求为主,腹地市场争夺激烈。近年来,宁波港国际集装箱货运规模迅速扩张,但主要还是依靠浙江省内的箱源,即使是本省的箱源,因为与上海港的腹地重叠,竞争也比较激烈。据统计,除矿石、原油外,集装箱箱源90%来自本省。尽管杭州湾大桥开通后,北仑港与苏州、常州等主要外向型经济区域的运距与上海洋山港相当,但目前该区域90%以上货物仍走洋山港。

三是以进、出口需求为主,转口贸易规模较小。宁波港目前异国货物拼装、拼箱、贴标签等国际中转业务量极小。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国际中转业务量占业务总量分别是5.2%、15.3%、9.4%、8.7%,而新加坡港等国际大港集装箱国际中转比例达40%~85%,宁波港与之相比差距甚远。

(二)物流供给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物流企业服务单一,行业整体竞争力差。我市港口物流企业众多,但大多数企业业务范围局限在装卸、仓储、运输等传统业务。企业的港口商贸功能拓展不够,物流增值服务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临港产业链。很少有企业能够提供综合性的全程物流服务,多数物流企业的统筹规划、精细化组织和管理能力明显不足,不能参与需求方企业物流的运作和策划,无法结合企业的生产、采购与销售。同时,港口及国际航运必需的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相对滞后,港口各环节缺乏高效衔接,传输速度不快,信息化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客户特别是国际客户的需求。

二是节点资源短缺与过剩并存,配置效率低。物流节点在局部地区过于集中,部分节点由于布局、功能不尽合理而经营困难。物流园区需求导向不够明确,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游离于政府规划物流园区之外。一些主要的港口物流园区还在建设中,未投入运营。物流节点功能雷同,园区之间、场站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竞争激烈,不能达到统筹发展的效果。

三是重硬件建设轻统筹,运输方式间衔接不畅。港口码头结构性矛盾突出,集装箱码头比较分散,部分泊位严重超负荷运转。集疏运体系的网络连通性和局部瓶颈仍然存在,如萧甬铁路已经超负荷运转,浙赣、杭宣铁路沿线物资外运量不断增加,大榭、北仑港区的大型企业规划进一步引入专用铁路支线,铁路运输将面临更大压力;北仑港区与杭甬和同三高速主干线的连接线薄弱,江南公路和329国道等级偏低,港口集疏运与北仑区、宁波市区间的交通干扰严重;甬江通航里程短、航道等级低,内河集疏运运量大、低成本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港口集疏运过度依赖公路和水运,海铁联运比例低,2008年,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084.6万标准箱,而通过铁路运输的集装箱只有868标准箱。

(三)港口物流管理体制仍需改进

一是部门职责交叉,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宁波港口物流业涉及市发改委、经委、交通局、贸易局、外经贸局、农业局、粮食局等多个管理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行业监管时而重复,时而真空,令企业无所适从。纵向上,省、市、县三级管理部门尚未完全统一,省里由交通部门作为大物流建设的主管部门,市里由发改委承担日常工作,部分县(市、区)隶属发改局主管,个别隶属粮食与贸易局主管,而各开发区则隶属服务业发展局主管。

二是重规划轻落实,规划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宁波市2002年出台了《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5年进行了修编。但截至目前,规划中为海港服务的北仑主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功能仍不完备。且物流业规划与港口规划、城市规划及相关规划的衔接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港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先进经验借鉴

国际先进城市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历程代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趋势,是我们制定转型升级目标的依据所在,对于理清我市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思路,提出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先进城市港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阶段、配送物流阶段、综合物流阶段,而今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新加坡、鹿特丹等吞吐量较大的几个港口,在港口物流建设上,走在了世界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前列;国内上海、深圳等城市近年来港口物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领头羊。是国内外先进城市港口物流发展情况比较表,对他们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二)国际先进城市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1.强调创新在港口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国内外先进城市港口物流发展经验看,创新是推进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现代科技和管理的应用直接决定着港口物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洛杉矶港南加州码头引入革新的无线射频技术(RFID),以实时位置系统科技自动收集进出货场的集装箱数据,提高码头处理集装箱的速度和准确性,该系统能即时识别贴有RFID电子卷标的集装箱并确认其位置,通过港口物流信息“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了港口货物的通过率。新加坡港务局(Port of Singapore Authority)建立了Portnet(港口信息平台)海运信息平台,能够通过广泛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整合来自运输链中不同渠道的信息,优化货物流动。信息平台提供24小时实时、无纸信息获取、传输和沟通的服务。因而,宁波港口业要努力跟踪国际港口物流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港口物流效率,提升港口物流业综合竞争力。

2.注重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管理

国际经验表明,物流企业往往以核心业务为依托,通过服务领域拓展或战略联盟形成,不断提高企业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充分体现供应链管理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强大生命力。主要途径有:一是物流企业根据产品特点提供适当的增值服务,使物流增值服务成为物流企业除运输和仓储以外的重要经济效益来源。二是港口物流企业通过管理模式输出、整体方案策划、契约收入等途径实现经济效益的多元化。三是寻找合作伙伴,弥补自己物流资源方面的不足,通过结盟的方式,利用外部资源为客户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四是充分利用大型企业庞大且分散的闲置物流资源,输出自己成熟的管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双赢;强化自身物流方案的整体策划能力,为目标客户量身定做整套物流服务和整套解决方案;除此以外,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人才、经验、信息技术等优势承办物流培训班,与软件厂商合作为客户开发物流软件,或者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等增加收入。

3.强化物流与金融贸易等价值链高端服务业的融合

新加坡、鹿特丹、香港、高雄等国际先进港口城市非常重视港口物流业与信息、金融、保险、咨询、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整合发展,把大量与港口产业联系密切的各种产业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推动形成港口产业集群,培育港口经济,把港口打造成为综合运输系统的“神经枢纽”。新加坡港积极培育港口物流链,把港口发展与加工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工业提供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提升加工工业水平,进而又促进港口经营效益的提高。“欧洲门户”鹿特丹港与港口后方工业形成物流链,港口工业已成为鹿特丹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有50%的增加值来自港口工业,鹿特丹港已成为炼油和化工工业、食品工业的重要基地。

4.注重物流综合网络体系的培育

港口物流服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采取合作化的战略联盟方式,加强与港口腹地及国内外港口的合作与联动,建立港口物流战略联盟,提升其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成了许多港口的共同选择。美国的洛杉矶港注重广泛开展合作与联盟,围绕物流的特定服务,以提供有效的作业系统、把买方和卖方联系起来为目的,在生产企业中建立起许多物流联盟。当前联盟范围日益广泛,已超越了传统业务范围,并扩展到国家政府组织之间的作业领域。

三、加快宁波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根据宁波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省里发展战略对宁波港口物流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国际港口物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建议我市港口物流业以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系统、港口保税物流系统、大宗货物物流系统、专业贸易物流系统等“四大系统”为重点,通过合力推进港口物流业的六大转变(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企业群体由“低、小、散”向“高、大、专”转变、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物流节点布局由分散向系统网络化转变、市场领域由单一本地市场为主向多层次、宽领域转变、管理由分散向综合协调转变),三提高(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服务能力、提高增值能力),三优化(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结构、优化服务需求结构、优化政策保障体系),真正实现港口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一)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主要依靠传统要素投入式向创新驱动式转变,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代经济包括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强调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在港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等在我市港口物流业中的应用,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水平与综合发展能力。

一是进一步强化宁波电子口岸和四方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建设,提升公共信息服务能力。要以宁波电子口岸平台为依托,完善提升港口、码头及通关监管单位的信息共享水平,提高国际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要以供应链管理为理念,加快实现物流企业、物流园区、港口码头、供应商、船务公司等物流信息系统与第四方物流平台无缝对接,不断完善第四方物流平台功能,把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成国际化的一流物流服务平台,建设综合物流信息港,促进物流信息共享,为港口物流提供强大的公共信息服务。

二是通过示范项目推进现代高科技在港口物流业中的推广应用。要选择若干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将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应用扩展到贸易、物流、消费等各个领域;推进信息技术(如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射频技术等)、自动化技术(如自动导引小车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等)和智能化技术(如电子识别、电子跟踪技术等)、条码技术等在企业中的应用,实现物流信息自动采集、跟踪;真正实现一票制的多式联运,延伸物流服务链,为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全程物流服务;提高物流企业发展的水平。

三是要以供应链管理为方向创新物流企业管理模式。要以供应链管理为理念,引导企业应用现代管理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鼓励港口物流企业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家物流企业A级标准,挖掘管理潜力,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四是组建港口物流创新服务中心。依托宁波大学、中国社科院与宁波市政府联合组建的港口物流中心、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组建港口物流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与国际知名的专业供应链咨询机构合作,大力开展物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港口物流企业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形成创新研究、创新应用的良性循环,为我市港口物流创新提供强大动力源。

(二)积极推进港口物流企业群体由“低、小、散”向“高、大、专”转变,提高服务能力

企业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也是实现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主体,要紧紧扣住港口物流企业培育这一中心环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继续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扶持本地民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深化四方物流平台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形成行业联盟,实现“服务大提升”;促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为客户提供专业精细的“一站式”物流服务,积极推进港口物流企业群体由“低、小、散”向“高、大、专”转变,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竞争充分的市场主体,提高港口物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

一是适时组建宁波港物流公司。学习上海、深圳等城市经验,以宁波港国际集装箱综合发展总公司为主体,整合宁波港集团下属船公司、货代企业、进出口公司以及海铁联运等相关业务。

二是开展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开展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有发展潜力的货运代理、集装箱场站、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经营、综合物流服务等不同类型的示范企业。

三是开展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工程。(1)推动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收购等多种形式实现重组整合,鼓励物流业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2)鼓励企业通过港航协作、港货协作、港口企业与生产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资源整合以及资本渗透、相互持股等形式成立紧密合作的“物流联盟”,延伸物流服务链和辐射面。(3)重点引进国际综合型跨国物流企业,发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等物流业务。(4)鼓励有实力的航运企业发展多式联运及配送物流服务,实现货物从简单的“港到港”运输到“门对门”的多式联运的转变,将竞争平台从简单的价格竞争提升到整体物流服务价值链竞争。(5)依托宁波国际贸易优势,引导贸易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组建大型的贸易物流企业集团,开展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物流业务。

(三)积极推进港口物流业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提高增值能力

不断提高港口物流业的产业增值能力是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要积极推进港口物流向生产和消费两头延伸,强化服务内涵,由传统的仓储、运输服务向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物流金融等各种新型业态转变,实现港口物流的集成式门对门服务,在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同时提升产业增值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等新型业态物流服务。要依托梅山保税港区、北仑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鼓励港口物流业的服务内容创新、服务业态创新,从而增强宁波港口的整体服务增值能力,将以低端服务、非增值服务、粗放式服务为主的宁波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成以高端服务、增值服务、精细式服务为主的港口物流业。

二是推进物流与贸易、金融的融合发展。要学习上海、香港等城市先进经验,推进物流与贸易、金融等的深度融合,加快物流金融政策的创新研究,加强物流金融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引导企业从短期交易服务到长期合同服务转变,真正实现协同运作,从提供物流服务到进行物流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创新,拓展物流行业增值领域,提升产业整体增值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外包。紧扣我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这一目标,研究港口物流服务方式的领域、模式,构建出一条包括国际国内采购、国内运输配送、报关出口、国外报关进口、国外市场销售信息统计服务,以及库存控制、船货代理、资金结算、物流人力资源等内容的宁波港口物流服务外包产业链。重点培育3~5家宁波物流服务外包示范企业,积极引进或培养物流服务外包中高端人才,把宁波建设成浙江省和长三角重要的综合物流外包中心城市、全国性的大型物流外包基地。

四是培育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要按照港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依托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宁波电子口岸等平台,大力发展港口物流服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等业务,培育港口经济相关的国际咨询、国际法律援助服务,形成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相适应的现代港口物流、港口经济国际服务体系,提升宁波港口物流及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四)积极推进物流节点布局由分散向系统网络化转变,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结构

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对宁波港口的基础设施、集疏运网络、物流节点、无水港等硬件设施合理配置,突出宁波港口物流业硬件优势,优化港口物流业发展的硬件支撑体系,提高港口基础设施运营效率。

一是优化港口陆域资源与邻近城镇布局关系。要将港口的码头、仓库、堆场、集卡停车用地、站场等物流基础设施与整个北仑、镇海城区基础设施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调节城市发展与港区发展的关系。整合港口岸线资源,将北仑部分散货码头向穿山半岛转移;集中布局集装箱码头和港区后方堆场,引导集装箱码头和堆场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业主码头向公共码头发展,提高码头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扩大北仑、大榭港区的规模,重点建设发展穿山港区以及梅山保税港区等。

二是构筑现代港口物流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要积极建设以港口为龙头的集疏运网络体系,构建国际航线、内支线、城市环线、省内网线和省外专线等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全力以赴建设货运北环线、宁波邬隘集装箱中心站及港前办理站、北仑支线二通道建设,推进跨杭州湾铁路及甬金铁路工程启动;加快推进北仑集装箱货运第二通道、通途路北仑段、江南公路北仑段、绕城高速公路东段、临港二路等疏港道路建设,抓紧启动穿山疏港高速公路、滨海快速路等重大交通项目。

三是优化重点物流节点布局。加快建设梅山保税港物流园区、北仑邬隘集装箱综合物流园区、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北仑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等四大国际物流园区;推动大榭集装箱物流中心、北仑杨公山油品及液体化工物流园、王家洋海河联运综合服务区、四五期码头后方物流功能区、集装箱公共停车场等专业物流节点、转运及中转设施建设;持续快速发展蓝海资源配置中心,实现钢材交易、物流交易、资源交易及配置的全面运营。

四是完善港口物流揽货体系建设。要按照“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要求,着眼于强化门户城市功能,加快推进浙江、江西等重点腹地市场的“无水港”,加快完善宁波海铁联运体系,完善港口物流揽货体系,拓展发展空间。

(五)积极推进港口物流市场领域由单一本地市场为主向多层次、宽领域转变,优化服务需求结构

市场大小决定了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要针对我市物流需求以自营物流需求为主,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以本地物流需求为主,腹地市场争夺激烈;以进、出口需求为主,转口贸易规模较小等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优化、发展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优化需求结构,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积极推进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剥离工程。要依托临港产业,鼓励钢铁、石化、汽车类企业对物流业务进行剥离,组建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做大物流需求市场,拓展本地发展空间。

二是拓展物流需求发展空间。全面推进港口联盟、港区联盟和临港产业等全方位合作。通过港口联盟促进第四方物流市场规模发展,争取成为浙江省物流电子枢纽交易中心;通过港区联盟扩大第四方物流市场的腹地范围,争取将服务延伸至杭州、金华、义乌等省内城市,将来与武汉、重庆、成都等内陆物流枢纽城市开展合作,拓展国内发展空间。

三是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及增值服务等国际物流服务。依托宁波深水港资源和梅山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中转贸易及国际中转、简单出口加工、国际快件服务等物流增值服务,提升宁波物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六)积极推进港口物流由分散管理向综合协调管理转变,优化政策保障体系

管理体制、政策措施等保障是港口物流良性自主发展的制度环境,要根据港口物流发展需求,切实推进管理体制的转变和政策措施的完善,为港口物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力争组建市现代物流管理局。为打破港口物流在行业、部门之间的壁垒与封锁,建立系统、高效的港口物流管理机制,实现“以大部门推动大物流,以大物流促进经济大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结合宁波实际,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整合港口物流乃至现代物流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组建市现代物流管理局,把推进港口物流业发展作为现代物流管理局的一项重要核心职能,做到权力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

二是优化港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按照有利于港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调整扶持政策的重点、方向、力度。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要向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新增长点等集中。(1)要对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第三方物流重点企业在土地(海域)使用费、资金、财政、税收、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性政策。(2)加强对港口物流业招商引资的管理,重点引进国际综合型跨国物流企业,积极扶持民营综合型物流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其做大做强。(3)强化对公共信息平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等的政策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