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求真·立论·献策
10469900000029

第29章 打造浙江经济拓展内陆的桥头堡

衢州市政协

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发挥衢州作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拓展内陆经济腹地”。这是浙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浙江经济的加速发展,作为资源小省、经济大省的浙江省,对外部资源、要素、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大。拓展浙江战略发展的新空间,积极寻求广阔市场与资源空间的有力支撑,将衢州推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

一、打造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的战略意义

首先,把衢州作为内陆拓展的桥头堡,是实现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灵活的市场机制,坚持制度创新,走出了一条内源式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转变。随着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浙江经济遭遇了“成长烦恼”。对此,如何有效解决资源和市场的瓶颈制约问题,已成为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把衢州作为内陆拓展的桥头堡,可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拓展以衢州为节点,向闽赣皖周边的福建南平市、江西上饶市、景德镇市和安徽省黄山市形成扇形发散的广阔的浙江经济内陆腹地,通过市场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可以吸纳更多的要素、资源进入浙江,进一步增强浙江产品向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力,有效破解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要素和市场约束,形成浙江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空间。

其次,把衢州作为内陆拓展的桥头堡,是拓展浙江经济内陆腹地的最佳选择。

从地理区位分析,拓展浙江经济内陆腹地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以湖州为节点北向拓展,一是以衢州为节点西向拓展。考虑现有的经济格局,向西拓展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北向拓展面临的是沪、苏经济强势区的竞争,要想与上海争夺腹地,以及跨越同等发达水平的苏南地区开拓安徽、苏北等腹地,显然成本高,也不太现实。而西向拓展面对的是安徽、江西等经济弱势区,从东向西,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高到低的排列,符合中心和腹地的发展层次要求。《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指出:“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古有‘四省通衢’之称。衢州市区是联系东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重要节点。”衢州独特的区位条件、重要的节点功能及良好的发展态势,决定了它在拓展内陆腹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衢州具有连接四省,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其二,在四省边际城市中,衢州经济处于相对高位,对闽赣皖毗邻地区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三,以衢州为中心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广阔区域,具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其四,该区域具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闽、赣、皖等毗邻地区同样也有接轨我省的强烈愿望。因此,把衢州作为浙江经济拓展中西部的桥头堡是最佳路径选择。

第三,把衢州作为内陆拓展的桥头堡,是实现浙江区域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浙江省作为发达省份,必须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开展积极探索。从我省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目前三大经济区正在逐步形成。一是以杭州、嘉兴、湖州、绍兴为主的融入长三角核心经济区;二是以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为主的临海临港开放开发经济区;三是以衢州、金华、丽水为主的内陆型经济区。以杭州为代表的融入长三角核心经济区显然是浙江接轨上海、呼应长三角最重要的基地,以宁波-舟山港为代表的临海临港开放开发经济区是浙江的港口中心和实施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的重要基地。这两个经济区域在浙江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并将继续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以金华、衢州、丽水为代表的内陆型经济区,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潜力空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实施“八八”战略,以“山海协作”为平台,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衢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努力推动衢州经济崛起。但值得注意的是,我省要形成山海协调发展格局,则任重而道远,表现在省域内,杭州与衢州的人均GDP差距1995年为2.69倍,2000年、2005年分别达3.46倍、3.37倍,这种差距甚至大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距。把衢州作为拓展浙江经济内陆腹地的桥头堡,有利于实现山海联动、山海呼应,有利于激活衢州的发展潜力,把衢州培育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省的协调、和谐发展。

第四,把衢州作为内陆拓展的桥头堡,是建设浙江西大门,防止衢州边缘化的重要途径。浙江经济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作为浙江省西大门的衢州,是发达省份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如果不把浙江的西大门建设好,衢州将出现边缘化的危险。从周边地市的发展态势看,我省周边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上饶市近年来的发展引人注目,江西省把上饶作为掉头向东的桥头堡,给予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大量吸引浙江资本资源,大部分招商引资项目都是来自浙江。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浙江在赣的实际投资达632.82亿元,仅2005年在上饶实际投资就达94亿元。最近公布的“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排位,上饶进入前20强。同时,江西省实行市管县的财政体制,尽管上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中心城市首位度高。这些都对浙江西大门的建设敲响了警钟。上饶与衢州竞争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江西、浙江两省政策和两市所选择的发展模式以及实现的手段等方面博弈的结果。如果我们稍有懈怠,浙江不引起高度重视,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有可能被上饶市夺取,而一旦上饶市形成了先发优势,更多的资源将大量向上饶聚集,衢州将真正成为边缘化的城市,更谈不上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打造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把衢州打造成为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的总体定位:一是努力把衢州建设成为在浙闽赣皖四省周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资源、要素集聚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二是通过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加快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进入浙江,更多的产品辐射到江西、安徽等内陆地区,为全省经济发展和港口经济崛起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使衢州成为全省拓展周边的前沿城市。在打造桥头堡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机遇分析

1.“十一五”规划的定位

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发挥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拓展内陆经济腹地”,这是衢州必须牢牢把握的历史性机遇。抓住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拓展桥头堡功能,发挥衢州作为浙江经济内陆拓展的重要平台的作用,将大大促进衢州的加快发展。

2.重大的政策机遇

浙江省山海协作和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为把衢州打造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内陆拓展的桥头堡创造了重要的政策机遇。我省“山海协作”开展以来,衢州市接受发达地区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效果十分明显。据市协作办统计,到2005年底,全市“山海协作”到位资金159.67亿元,履约项目1294个,开工项目1161个,投产项目882个。“十一五”期间,我省发达地区建设用地将更趋紧张,仅宁波市预计就有30万亩缺口,土地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杭州市政府、宁波市政府利用衢州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与衢州市政府合作创办的“杭州市衢州工业园区”、“宁波市衢州工业园区”项目正在启动,展开了新一轮的“山海协作”,发展前景看好。同时,更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分别于2001年、2005年相继出台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浙委〔2001〕17号、〔2005〕22号文件),为衢州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政策条件。

3.我省发达地区“腾笼换鸟”、“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

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显现。“腾笼换鸟”、“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加之以适当的政策引导,将大大促进我省产业梯度转移,而自然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廉、市场前景广阔的衢州,将成为我省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杭州市衢州工业园区”、“宁波市衢州工业园区”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4.我省港口经济发展和海洋大省战略的实施,对“节点”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港口经济是浙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有效整合港口资源,更加积极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1月全面启动了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工程。但周边港口的加速发展,给这一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2006年由交通部牵头、苏浙沪三省市联合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提出将重点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宁波和苏州为两翼的集装箱干线港,这给浙江港口的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与上海相比,这一定位客观上使浙江在获取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特别是上海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加快深水港口建设,目前已完成洋山港开发一期建设工程,发展战略则定位于以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为腹地。北翼的苏州也在积极谋求港口群的一体化,把张家港、太仓港和常熟港“三港合一”,共打“苏州港”品牌。随着港口之间的竞争,宁波-舟山港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从原来港口泊位供应不足逐步转向腹地货源供应不足上,向外拓展港口腹地成为当务之急。而在向外拓展腹地过程中,“节点”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规划》明确把衢州国际物流中心的培育发展列入“十一五”时期建设的10个主要节点之一,无疑为衢州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优势分析

1.四省交界辐射中西部的区位优势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南接福建南平,西邻江西上饶、景德镇,北连安徽黄山,东与省内杭州、金华、丽水三市相衔,既是长三角地区向内地辐射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经济圈与“泛珠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交汇的重要节点,同时更是江西、安徽、福建等省和中部地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前沿城市,承担着联结内陆腹地和长三角的桥梁功能。独特的区位功能,决定了衢州在浙江加速向周边辐射和拓展腹地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节点功能。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

(1)土地及其他矿产资源。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相对于全省而言,衢州丰富的丘陵资源为浙江后期经济的发展扩张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回旋空间。有关部门对衢州低丘缓坡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市现有未利用土地约72万亩。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衢州拥有相对丰富的其他生产资源要素,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0多种,其中石灰石、石煤、铝矾土、氟矿等6种矿产储量居浙江省前列。衢州周边的南平、上饶等地,总面积达6.41万平方公里,为浙江省的63%,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并且与浙江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自然环境及人文资源。衢州有“浙江绿源”之称,为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衢州所处的浙闽赣山区是全国9个“国家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游商帮的商道和南孔儒家思想的熏陶,使这一地区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3)劳动力资源。衢州和周边的南平、上饶、景德镇、黄山五市,总人口达1500万,大量人口还停留在农村,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快速成长的产业基础

衢州及其周边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开始加速。2005年,衢州市GDP增长速度达到13.6%,南平、上饶等地分别达到12.2%、14.1%,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十五”期间,这些地区工业以高于GDP的速度增长,为拓展为浙江经济内陆腹地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4.不断提高的经济外向度和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

“十五”期间,衢州市外贸出口增长了28.4%,上饶增长了30.8%,南平增长了20.4%。2005年,衢州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为88.9%,上饶为20.6%,南平为10.6%,景德镇为260%。尽管这些地区外向型经济总量还不大,但经济外向度在迅速提高。2005年,衢州及其周边地区人均GDP位于700~1700美元之间,这一期间消费结构迅速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经济外向度提高意味着进出口货物增加,消费市场扩大意味着浙江商品有了更广阔的销路,这些都成为浙江拓展西向腹地的有利条件。

(三)制约因素分析

1.边际交通枢纽地位面临的挑战

衢州是浙江省重要的交通要道,境内东西向有杭金衢、杭千高速公路,南北向有龙丽高速及320、205等国道;铁路有完成电气化改造的浙赣铁路贯穿全境;内河航道有全长155公里衢江和常山江;民航有衢州机场。同时还有在建和规划中的黄衢南高速、九景衢铁路及衢江航道整治工程。然而与周边城市特别是上饶、南平相比,衢州市交通枢纽地位并没有确立。目前上饶已经形成十字形铁路、多条高速公路交叉的交通框架,成为省规划中的赣东区域性交通枢纽。南平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二类公路枢纽,“十一五”期间要筹建九条高速公路,并且全部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和海西区高速公路网,而衢州尚未列入浙江二级交通枢纽规划。边际交通枢纽地位面临的挑战将极大地限制浙江经济内陆腹地的西向拓展。

2.要素集聚力面临的挑战

要素集聚力既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又与人们的预期有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预期越好,要素集聚力越强。尽管在四省交界地区,衢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人们对南平、上绕等地的发展势头有着更高的期望。这种预期上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地在其省内的战略地位和省里的政策扶持力度差异形成的。上饶在江西省“十一五”规划中被明确地定位为江西省东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对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南平在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被明确地定位为该省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腹地、重要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南平市在武夷山规划建设一个面积为9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中区,并进入国家经济开发区盘子,首期建设9000公顷,先期启动建设闽台农业合作区、林产品加工区,配套建设木材市场与莆田秀屿木材进出口处理区衔接,要素集聚力不断增强。

3.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博弈中面临的挑战

谁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四省边际区域成为谁的腹地就有不同的归属。目前,四省交界的衢州、上饶、南平、黄山四市都已明确提出打造边界地区中心城市的口号,衢州在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博弈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这些地区没有一个具有绝对优势,谁能成为真正的边界中心城市,关键取决于省里的战略取向和政策。

三、打造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的对策建议

发挥衢州“四省通衢”独特的优越区位条件、日益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日渐显现的、快速增长的产业优势,把衢州打造成浙江经济内陆拓展的桥头堡和重要平台,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必须省、市联动,尤其是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衢州发展,使之成为拓展浙江内陆经济腹地的前沿

衢州作为浙江内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期盼,也是我们的现实选择。我们必须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确立起科学发展观念,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着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谋求自身的地位。衢州发展是浙江省“走在前列”的必然要求,支持、帮助衢州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具体实践。衢州发展不仅在生态保护上作贡献,更要在经济发展上为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要争取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地支持衢州发展生态工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克服发展信心不足的障碍,树立克难攻坚的勇气,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克服“盆地意识”,以更宽广的胸怀扩大开放,下决心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吸收市外企业来衢投资创业。通过衢州经济发展和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培育,打造浙江内陆拓展的桥头堡,拓展浙江经济内陆腹地。

2.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浙江经济内陆拓展的城市平台

内陆拓展需要节点引导。把衢州培育成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不断扩大衢州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内陆拓展的平台作用。按照把衢州打造成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的要求和我省《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中“逐步确立四省边际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定位,推进衢州中心城市高起点、高质量规划,并实现在城市建设上从一般城市建设理念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理念转变,在城市管理上从传统农业市的管理模式向现代中心城市管理模式转变,不断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依托我市传统文化的优势,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氛围培育、文化产业拓展等方面精心规划,加快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培育,增强文化服务生产能力,建设文化名城,提高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培育开放、创新、诚信、和谐、文明的城市精神,增强城市的开放度,包容性和凝聚力,提高中心城市原动力,构建浙江经济内陆腹地拓展的城市平台。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立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的交通枢纽地位

空间与交通是构成内陆拓展的两大要素,空间是基础,而交通则是进一步创造条件。为此,必须加快衢州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尽快确立四省边际交通枢纽的地位。一是加快杭新景、黄衢南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闽赣皖交通走廊开发,构建快速、便捷的出省大通道,优化路网结构,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二是积极争取九景衢(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早日全线开工,实现浙赣铁路与京九铁路联网。九景衢铁路已列入铁道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九景衢铁路衢州至常山段、铜陵至九江铁路都已开工建设,解决了九景衢铁路起点站、终点站接轨问题,条件已充分具备。同时,积极推动衢丽(衢州—丽水)、南衢(南平—衢州)铁路等建设,以缓解随着内陆拓展所进一步形成的运力紧张的矛盾。三是加快衢江航道开发及衢州港、龙游港等港口码头建设,加快常山江、江山江航道开发,使衢州加快汇入钱塘江大航道。推动衢江和上饶信江之间开凿一条人工河,打通钱塘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使之成为连接东西部地区的黄金通道。四是谋划、推动衢州机场迁建扩建,使衢州机场成为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地区的区域性机场。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干,水运、支线机场、管道运输为补充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为浙江经济拓展中西部市场、开发中西部资源、吸引中西部地区货物经宁波—舟山港出海打实基础。

4.加强产业对接,提高资源集聚、吸纳能力

没有产业的联动,拓展浙江经济内陆腹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通过加强产业对接,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并建立稳固的资源、要素后方基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抓紧启动周边资源利用的战略研究,分析提出闽赣皖周边地区可利用资源状况和如何为衢州、浙江经济发展所用,实现借力发展。二是坚持不懈地发展生态工业,将环境保护项目列入基础设施项目,争取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衢州经济发展打实基础。三是立足衢州氟硅、金属制品、矿山风动机械、汽摩配等产业基础优势,着力拉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带动力,不断提高对周边地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等各类生产要素以及配套加工业的吸纳集聚能力。四是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引导我省部分企业向衢州转移,适度引导部分企业将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向闽浙赣皖四省边际地区布局,利用周边要素优势,加快企业发展。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四省边际建立原材料基地,巩固企业发展战略储备,提高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五是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交易集散、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周边的农业资源,实现加工增值。六是大力发展水经济,利用我市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质好优势,开发水商品,特种养殖业、水利机械制造等,发展水产业,提高我市特色竞争能力。七是加强出口通关合作。目前,宁波已分别在金华和衢州设立“无水港”,衢州海关即将开关,内陆腹地区域的产品通过金华、衢州进出,可大大节约通关成本。

5.加快物流中心建设,增强集聚和辐射效应

抓住浙江经济内陆拓展的机遇,发挥区位优势,以内陆口岸型国际物流体系、大宗物资区域集散型物流体系和特色产业基地型物流体系为突破口,加快衢州物流中心建设,努力把衢州市打造成立足浙西,接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三个经济带,辐射浙闽赣皖四省经济腹地的浙西物流枢纽和四省边际物流中心,为衢州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新飞跃。一是以衢州特色农产品、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专业市场为依托,努力培育做大柑橘生产加工交易集散中心、粮食加工交易集散中心、竹木加工交易集散中心、畜禽生产交易中心等若干个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企业产品,积极参与区域性大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加在消费终端市场的占有比重。二是深化研究制定支持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物流网络平台和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业主体的培育,大力引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衢州综合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四省边际区域国际物流中转中心建设中,作为多式联运体系中提供分类、整装和运输服务的无船承运人,是急需发展的龙头企业,从发展前景看,也是最有希望成为首个世界级企业进驻衢州的项目,一旦有跨国巨头来衢落户,必将大大提升衢州的服务业层次和知名度。三是争取省里将衢州无水港、保税仓库、海关与宁波—舟山港、保税区、海关作为系统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政策,建设海—铁、海—江、铁—铁为主的多式联运体系,把宁波—舟山港与衢州无水港连为一体,宁波海关与衢州海关连为一体,让内陆货物进出衢州港等同于进出宁波—舟山港,借宁波—舟山港之力和宁波海关之力,拓展内陆腹地空间。与此同时,加快衢州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四省边际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四省边际信息中心等建设,不断增强桥头堡的枢纽性服务功能。

6.发挥四省九方经济区的独特作用,推动边际城市互动合作发展

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已走过20年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根据《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章程》的新规定,新一届的联络处设在衢州市,为衢州发挥在四省九市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从衢州来说,要充分发挥联络处的总体协调作用、专项“牵头”作用、人际交往作用和独有的“联络”作用,努力创新工作特色,为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服务。一是把握工作主动权,主动加强与江西上饶、景德镇、福建南平、安徽黄山等城市各个层面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形成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是进一步推动浙、闽、赣、皖各省的支持,倡导建立省级的四省边际协作联席领导机构,以把握、协调跨省区的重大协作事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突出协作主题,推动四省边际城市之间战略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衔接,着力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旅游等一体化建设,不断拓宽协作领域,深化协作层次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