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明诗三百首
1046900000055

第55章 顾璘 (3)

他的近体诗中有些很平弱,如《杨花》上半首云:“三月杨花袅袅白,忧人泪点暗中抛。漫天扑地有何意,惹草粘沙多似毛。”高手实不屑为。又如《早春眺望》有云:“艰难世事栖田里,潦倒年华断酒杯。……茅堂春色无人见,迸泪看花日几回。”这是学杜的,但杜甫的花溅泪,当国破之后,泪由情溅,语自心出,景明却是硬凑,“日几回”也嫌浮夸。七绝《秋日杂兴》的“不知塞下征人怨,但见闺中少妇愁”,也落故常,徒然是诗情上的浪费。这一组诗共十五首,耐读之作极少。《野屋》的“桃花片片红临水,小麦纤纤青映泥”,以“桃花”接“红临水”,以“小麦”接“青映泥”,实无什么神韵可言。

何景明是明诗中的佼佼者,不能用形式主义一语贬抑他在明诗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他主张师古而又应有变化,写的好多诗也有自己的心声,但正因他是高手,要求上就高些。

观涨

五月十日雨如射,西山诸溪水皆下。

大陆朝迷牛马群①,疾雷夜破蛟龙罅②。

洪涛冥冥夕风急,白浪闪闪山水亚③。

浮波喷沫来崔巍④,巨丘欲没高岸颓。

咫尺莫辨天宇阔,仓卒但忧坤轴摧⑤。

固知一苇不可济⑥,虽有万弩何由回⑦。

农家夜起筑堤障,妇女走观色沮丧。

恶少迎人争渡喧,父老携幼登城望。

门前只讶海势翻,井中暗觉潮声上。

忆昨曾为万里行⑧,洞庭滟滪何渺冥⑨。

鲸吞鳌横那可测⑩,盘涡骇浪谁能平?

只今梦寐时作恶,闻此终夜令心惊。

旋看雨霁势亦止,沙嘴忽落千尺水。

杂花濛濛夏壖静?,细草青青夕洲靡?。

行人褰裳掇菱荇?,稚子垂竿取鲂鲤?。

眼前喜愕俱已忘,就中消息谁为此??

【注释】

①大陆句,用《庄子·秋水》“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意。②罅,缺口。③亚,低垂貌,通“压”。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山水尽亚洪涛风。”④崔巍,高耸貌。⑤仓卒,骤然之间。卒,通“猝”。坤轴,古人想象中的地轴。杜甫《南池》:“安知有苍池,万顷浸坤轴。”⑥一苇,捆苇草当筏,后用做小船的代称。⑦虽有句,用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命水军架强弩以射回海潮故事。⑧昨,这里是昔年的意思。⑨洞庭,湖南岳阳的洞庭湖。滟滪,四川奉节的滟滪堆,长江三峡瞿塘峡中的险滩。⑩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壖,河边空地。?靡,柔美。?褰裳,提起下衣。褰,通“搴”。掇,撩起,拾取。荇,水草。?鲂鲤,泛指鱼。?消息,一消一息,互为更替,这里指雨下与雨止。《庄子·秋水》:“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息,繁殖。

【说明】

水是大自然之母的奇特分泌。她的性格,时而柔静,时而狂暴,狂暴时就成为灾难。

全诗写水的怒涨形象只有几句,但“井中暗觉潮声上”一句即可想见来势之猛,难怪“妇女走观色沮丧”了。作者曾身经洞庭、滟滪,那里的盘涡骇浪,使他做过噩梦,故而余悸尚在。

幸亏水势不久退去,人们由惊惶而欣幸,又在拾起水草,提起衣裳行进,儿童们也出来钓鱼。这一消一息的运行,反映了自然界的万变与统一的规律。

岁晏行①

旧岁已晏新岁逼,山城飞雪北风烈。

徭夫河边行且哭②,沙寒水冰冻伤骨。

长官叫号吏驰突,府帖连催筑河卒③。

一年征求不少蠲④,贫家卖男富贵田。

白金纵有非地产⑤,一两已值千铜钱。

往时人家有储粟,今岁人家饭不足。

饥鹤翻飞不畏人,老鸦鸣噪日近屋。

生男长成娶比邻,生女落地思嫁人⑥。

官家私家各有务,百岁岂止疗一身⑦?

近闻狐兔亦征及,列网持矰遍山域⑧。

野人知田不知猎,蓬矢桑弓射不得。

吁嗟今昔岂异时?昔时新年歌满城。

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东邻闻哭声。

【注释】

①岁晏,岁晚,一年之末。②徭夫,替公家从事劳役的人。③府帖,官府发下来的文书。④蠲(juān),免除。⑤白金,指白银。明英宗时起,田赋改征白银,贫家交税,多用铜钱兑取白银。⑥生男二句,贯下文私家有务,意谓民间男婚女嫁亦需一笔费用。比邻,紧邻。⑦百岁句,意谓人的一生岂止只管自身。⑧近闻二句,指向民间征索走兽,以供皇帝苑囿之需。矰,箭。

【说明】

正德二、三年间,河南连年闹荒,作者正引疾回乡,目睹天灾人祸,乃作此诗。

由于官府的强征勒索,不但小民遭殃,还祸及禽兽,鹤因饥寒而翻飞,鸦因乏食而聒噪。同时,又要缴纳狐兔。可是农民只会种田,不会打猎,如何张弓射箭?因而在除旧迎新的时候,处处听到以哭代歌,人畜不安。

莫罗燕①

罗雀莫罗燕,燕飞在高殿②。

殿高且深谁得见。主人垂幕高殿中,

燕来徘徊不敢通③。扬花落,燕出啄。

童子张罗逐黄雀,黄雀入罗燕入幕。

【注释】

①罗,网。这里作动词用,网取。②高殿,犹言高堂。③燕来句,意谓别人因主人垂幕于高堂,故徘徊而不敢进入。

【说明】

燕、雀都是小鸟,古人曾用以比喻不足轻重的卑微人物,秦朝的陈涉就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话。古人又以燕雀处堂比喻居安而无远见的人。这首诗里的燕雀命运却截然不同,诗人开宗明义地说:“罗雀莫罗燕。”

麻雀无处躲藏,只好给童子捕进罗网。燕子出高堂而啄泥,一见张网的童子,立即飞进高殿的幕帷中,因而获得避身之所。只是燕处幕上,毕竟也非久安之计。

五丈原谒武侯墓①

风日高原暮,松杉古庙阴②。

三分扶汉业③,万里出师心④。

星落营空在⑤,云横阵已沉⑥。

千秋一瞻眺,《梁甫》为谁吟⑦?

【注释】

①五丈原,在今陕西周至(盩厔)境。蜀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亮率大军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是年八月,病逝于此,年五十四,谥忠武侯。②松杉句,用杜甫《咏怀古迹》之四“古庙松杉巢水鹤”句意。③三分,指魏、蜀、吴鼎立。④万里句,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出师前,曾上疏后主,即后世所称的《出师表》。⑤星落句,相传诸葛亮病死前,有星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⑥阵,指八阵图。八阵图练兵的遗址,传说不一,这里是泛喻。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⑦《梁甫》句,《梁甫吟》本乐府楚调曲名,今所传古辞相传为诸葛亮作。歌词悲凉,实即挽歌。梁甫,即梁父,山名,在泰山下。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甫吟》。”

【说明】

作者吐纳杜诗,颔、颈二联,尤见苍劲。另有《昭烈庙》的颔联云:“中原无社稷,乱世有君臣。”亦可诵。

苏子游赤壁图①

垂老黄州客②,高秋赤壁船③。

三分留古迹④,两赋到今传⑤。

落日寒江动,青天断岸悬。

画图谁省识⑥?千载尚风烟⑦。

【注释】

①赤壁,三国时用兵之赤壁,有五说,即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以江夏、嘉鱼较为有据。江夏即今湖北武昌西之赤矶山,嘉鱼在今蒲圻西北,但此二说今尚无定论。苏轼所游之赤壁为黄州赤鼻矶。从他《前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怀古》词中“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二语来看,也只是依照当时世俗传称,并非不知道三国用兵的赤壁在他处。但以赤鼻矶为用兵之赤壁,诗歌中早已有之,如杜牧《齐安郡晚眺》即有“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语,齐安即黄冈(黄州治所)。本诗作者也是这样。②垂老句,苏轼游赤壁时为四十九岁,在古人看来已是垂老。黄州,今湖北黄冈。③高秋句,苏轼第一次游赤壁在元丰五年(1082)七月,第二次在同年十月。④三分,指魏、蜀、吴鼎立。⑤两赋,指前、后《赤壁赋》。⑥画图句,用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的“画图省识春风面”句意。省,解知。⑦风烟,犹言风光,风物。

【说明】

赤壁本非名胜,但因孙曹鏖兵而著名。千载之后,又经逐臣苏轼的遨游与题咏而起吊古之感、沧桑之思,赤壁自此成为历史上的古战场,词客们的好题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樯橹灰飞烟灭,画图也已佚失,只有两赋,至今依然万口传诵。

鲥鱼①

五月鲥鱼已至燕②,荔枝卢橘未能先③。

赐鲜遍及中珰第④,荐熟谁开寝庙前⑤?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⑥。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箸金盘敢望传⑦?

【注释】

①鲥鱼,原产海洋中,产卵期方溯河而上,以其进出有时,故名。产地以江苏镇江、浙江桐庐等处最著名。②五月句,这句是提纲挈领:五月鲥鱼方上市而已由江南运至帝都,与“一骑红尘妃子笑”同工。燕,燕京,指明都北京。③卢橘,金橘。一说为枇杷,非。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六云:“世人多用卢橘以称枇杷。按,司马相如《游猎赋》(即《上林赋》)云:卢橘夏熟,黄柑橙楱,枇杷橪柿。夫卢橘与枇杷并列,则卢橘非枇杷明矣。”④中珰,宦官(明代为太监)。汉代宦官称中人、中官,以貂、珰为其冠饰。珰,耳珠,宦官所用者以金为之。第,府第。⑤荐熟,以时鲜之物献于宗庙曰荐,犹言荐新。寝庙,古代国君的祖庙分庙与寝,庙在前,是接神处,地位较尊。寝在后,是藏衣冠处。⑥白日二句,上句指陆运,下句指水运。⑦玉箸,玉制的筷子。杜甫《野人送朱樱》:“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敢望传,怎敢希望传赐。

【说明】

作者正德间任京官时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也是传诵的名篇。末句是牢骚,却为自己而发,便觉不得体。此时巨阉刘瑾或已被武宗处死,但其他太监仍受厚遇。终明之世,太监一直受重宠而弄权。思宗尚称英断,但后期对太监的信任胜过大臣。

沈德潜《明诗别裁集》云:“赐及中珰,而寝庙未荐,则波及臣家益无望矣。中含讽谕,不同寻常赋物。”又云:“少陵‘西蜀樱桃’一种做法。”但杜甫是自伤飘零,不尽相同。

边贡《山中杂诗》云:“园果垂丹实,园丁日夜看。未曾供寝庙,不敢献中官。”言外之意,在未曾供寝庙前已赐中官之事,原已有之。

小景四首(其二)

草阁散晴烟,柴门竹树边。

门前有江水,常过打鱼船。

【说明】

诗中写的景物在旧时都很常见,见到了也平淡无奇。四句中用的动字极少,次句中的“边”字却起了谓语作用。光靠草阁、晴烟、柴门、竹树等事物本身,不可能引起我们的美感。但通过诗人的表现力,这一小景却使人获得情绪上的散步,把我们的双眸引向缓缓而去的打鱼船上,随着打鱼船,又落到更远更宽阔的缭绕水草的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