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的春天,刘伯承的父亲由于过度劳累和贫困生活的折磨,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不幸去世了。为了给父亲买口棺材,借了40吊钱的高利贷。这样,使十分贫寒的家境又添上了一层严霜。
父亲去世之后,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年仅15岁的刘伯承肩上,他成了家中主事人。他小小年纪就和成年人一样,起早贪晚地在田间劳作,尽管妈妈有时也抽空去地里干活,可孤儿寡母,劳力有限,再加上土地贫瘠,一年下来也只收了四五担毛谷。这点毛谷,去了还债,则所剩无几了。全家人还得吃糠咽菜勉强度日。
为了多收入一点,刘伯承除了抢时间种好自家田之外,还要给富人家打短工、干零活,挣几个铜板或换几升米回来。农闲的时候,揽不到活儿,就天不亮起床,到20里以外的御河沟煤矿去挑煤,然后到街上去卖。要赶上好卖,回来还早一点,要赶上不好卖时,就要到天黑以后才回来。不管他回来多晚,母亲都在门前的大树底下等他。每当刘伯承见到慈祥的母亲在等他归来,心里总是暖融融的。而母亲一见到儿子回来,则心疼地上下打量一番,然后轻轻地拍掉他身上的泥土。……
刘伯承挑煤时,总想多挑点,多跑几趟,好多挣几个钱养家糊口,所以挑一天煤下来,肩膀磨出了紫泡,衣服和血肉也常常粘在一起,钻心地痛。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每走一步都很费劲,腰也酸痛得像要两截似的。可是他怕妈妈见了心疼难过,每天回来,总是强打精神,装作一身轻松的样子,并总是笑着对妈妈说:“妈,我浑身有的是劲儿,没事儿的,苦日子总会有头的!”
母亲最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在宽慰自己。每当她听了儿子这般宽慰的话,脸上便绽开笑容,可心里在流泪啊!……
刘伯承为了使母亲过上好日子,不管有多苦、有多累,他都毫无怨言,他对母亲的孝顺受到了人民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