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运握图:杨坚
10434400000009

第9章 建隋代周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岁末和翌年初,已掌握北周实权的大丞相杨坚,做了进一步的代周准备工作。

十二月十三日,周静帝擢升大丞相杨坚为相国,总管文武百官。取消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冢宰称号,晋封隋王,并划出安陆等20郡为随国郡。启奏时不再称名字,接受“九锡”。

杨坚故作谦恭,仅接受了王爵、10个郡的封国、其余都“婉言谢绝”了。

第二年二月,山庚季才看好时辰:二月十四日。说这一天是顺应人心、接受天命,杨坚登基称皇帝的日子。

宇文椿奉册后,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赵煲手捧玉玺献给杨坚,百官劝进。

本来很想做皇帝,却说成是天命,非他莫属,还要百官劝进,“三让,不许”,很“勉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黄河有九曲,政治舞台上的事情也要拐九十九道弯。

二月十四日,杨坚的登基大典在临光大殿举行。

这一天,41岁的杨坚显得格外精神。他头戴远游冠,穿常服入宫。入临光大殿,改戴冕冠,穿衮袍,坐上皇帝宝座。

杨坚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皇,国号隋。依照传统习惯,用原封号当新国号,杨坚既封隋王,便称隋朝。杨坚认为,“隋”字有个“辶”,有随时移动的危险,遂去“辶”,称隋。

杨坚建隋,预示着自西晋末年以来的大分裂时代,进入尾声。

接着,杨坚改定官制,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五省、二台、十一寺、十二府,分司统职。又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十一等勋官以酬勤劳有功者;特进、左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紫金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仪大夫、朝散大夫共七个散官加授文武百官中的有德望者。很快任命了百官,组成了中央政府。

二月十五日,杨坚追封其父杨忠为武元皇帝,其母吕氏为元明皇后。

二月十六日,封随王后独孤伽罗为皇后,王太子杨勇为皇太子。

接着,又封皇弟杨惠为滕王,杨爽为卫王;皇子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越王(后改封蜀王),杨谅为汉王;宗室杨智积为蔡王,杨静为道王。杨氏宗室莫不荣耀。

杨坚下诏,前代品爵,皆依旧不降。

于是,北周天下“自然地”过渡为隋朝天下。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与大臣萧瑀谈论治国之道的时候说,杨坚是“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言外之意,有隋代周不费吹灰之力。

清代史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也认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

隋代周之际,周静帝年仅9岁,无任何政治能量,杨坚夺权,似乎拣了便宜。其实,周隋鼎革,与宇文护长期专权,打击开国功臣,削弱了北周的统治基础有关;更与周宣帝残暴失德和对皇族“艾刈先其本枝,削黜偏于公族”有关。

史家令孤德芬慨叹道:“呜呼,以太祖之克隆景业,未逾二纪,不祀忽诸。斯盖宣帝之余殃,非孺子之罪戾也。”

杨坚在称帝前,洞悉周朝弊政的全貌,且积极进行代周准备,到了周宣帝时,条件成熟起来,便以宫廷政变的形式夺取大权。可见,杨坚成功的原因,除了周宣帝时的客观条件外,更重要的是杨坚深谋远虑,笼络人心和选择适当时机的结果。唐太宗、赵翼等人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北周的统治至周宣帝时已经腐朽,9岁的周静帝不能再振北周武帝时的雄风。就整个历史发展而言,杨坚代周不是坏事;杨坚建立的隋朝比北周末年的统治要好。

最后谈一下杨坚建隋后对原北周皇族的处理问题。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十五日,杨坚称帝后,于二月十九日下诏,封原北周末帝宇文阐为介国公,邑5000户,为隋室宾。旌旗车服礼乐,一如其旧。宇文氏诸王,全部降爵为国公。

原北周皇太后杨丽华改封乐平公主。起初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辅政,杨太后虽未预谋,但闻之甚喜,以为幼小的嗣子有了依靠。后杨太后知其父有代周之意,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杨坚称帝,杨丽华越发愤怒。又令她改嫁,她誓死不从。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卒,年49岁。

新朝建立后,虞庆则劝杨坚尽诛宇文氏皇族,正合杨坚之意。时高颎、杨惠也依违从之;依违者,心以为不可,而不敢言其不可。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被杨坚斥之为“书生气”。于是一批宇文氏宗族皆被杀。

9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杨坚也不放过。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五月,杨坚下令害死宇文阐,以绝北周根苗。

宇文阐被害后,杨坚为之举哀,谥为静皇帝,葬于恭陵。一副伪君子的面孔。

实际上,杨坚诛杀宇文氏皇族并非是在他称帝后才进行的,早在他入主周政后就开始了。杨坚是用宇文氏家族的血洗涤通往皇宫之路的。

大象二年十月底,这一年的冬季似乎比往年来得早。阵阵寒风吹过长安街头。

禁卫军接到大丞相杨坚的密令。灾难首先降临到陈王府,陈王宇文纯和他的3个儿子宇文禅、宇文让、宇文义被诛杀。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被诛杀的周朝宇文皇族及宗室共计51人。

先来看宇文泰13子中被诛杀的情况。

宇文泰次子宇文震过继的儿子宇文实,在大象初被杀,曾位至大前疑。

七子宇文招,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封为赵僭王,是“六王之谋”成员之一,其子宇文员、宇文贯、宇文乾铣、宇文乾铃、宇文乾铿6人被杨坚诛杀。

第八子宇文俭,也是建德三年被封为王的,称谯孝王。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二月卒。他的儿子宇文乾恽在大定元年(581年)被杨坚诛杀。

第九子宇文纯、第十子宇文盛、第十一子宇文达、第十三子宇文迪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分别封国陈惑王、越野王、代奰王和滕闻王,此4人是“六王之谋”的成员。在大象二年下半年,杨坚先后下令诛杀了宇文纯和他的儿子宇文谦、宇文让、宇文议,共4人;宇文盛和他的儿子宇文忱、宇文惊、宇文恢、宇文倾、宇文忻(此非平尉迟迥乱之宇文忻)共6人;宇文达和他的儿子宇文执、宇文转,共3人;宇文逌和他的儿子宇文口、宇文裕、宇文礼、宇文禧,共5人。

第十二子宇文道,封冀国公,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0年)十月卒。其子宇文绪,在建德三年封王爵,大象年间被杨坚诛杀。

北周第一任皇帝孝闵帝宇文觉,生有一男叫宇文康,曾出任利州刺史,驻守大剑山、小剑山等要冲地区,“阴在异谋”,被赐死。其子宇文浞,大定元年(公元581年),被杨坚杀害。

北周第二任皇帝周明帝宇文毓,生有三男。

长子宇文贤,是“六王之谋”的主要成员。宇文贤连同他的儿子宇文弘义、宇文恭道、宇文树孃,被杀,共4人。

次子宇文酆,大象初年宇文酆和他的儿子宇文德文被杨坚诛杀,计2人。宇文酆曾位至大冢宰。

北周第三任皇帝国武帝,生七男。

次子宇文赞,曾被杨坚利用,在杨坚夺权后官拜右丞相。杨坚地位稳固后,宇文赞失去了利用价值,被杨坚诛杀。其子宇文通德、宇文通智、宇文通义一同被杀。计4人。

第三子宇文贽,走过了和宇文赞相同的道路,在杨坚夺权过程中被利用,后被诛杀。其子宇文靖智、宇文靖仁被杨坚诛杀。计3人。

第四子宇文允、五子宇文充、六子宇文兑、七子宇文元均被杨坚诛杀。

第四任皇帝周宣帝宇文赟。生三男。

长子宇文阐即周静帝,次子宇文衙,三子宇文术,均遭杨坚杀害。

以上共计39人。

宇文氏宗室被杀害的有:宇文胄、宇文洽、宇文椿、宇文众,及宇文椿之子宇文道宗、宇文本仁、宇文粼武、宇文子礼、宇文献,宇文众和他的儿子宇文仲、宇文孰伦、宇文洛。共12人。

以上总计51人。

从被杀的原因来看,有三类情况:一类是参加了谋杀杨坚的活动而被诛杀的,如宇文招等;一类是参加了地方上的反叛,兵败被诛杀的,如宇文胄等;最后一类也是被杀人数最多的,是被株连杀害了。

据此,史家称杨坚嗜杀成性,横加贬斥。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劄记》中说:

“窃人之国,而杀其子孙,致无遗类,惨忍致极也。”

杨坚的残忍不能否认,但他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排斥镇压他的反对派,有其必要性。杨坚摆脱不了那个一人犯法、满门被杀的封建时代的局限性。因此,一些无辜的皇室子孙,乃至襁褓中的婴孩也被杀,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杨坚大杀宇文皇室宗族,其主要原因是:杨坚篡权,而宇文氏皇族成员不甘心自家江山落入他姓之手,总想卷土重来。具体表现“三方之反”、“六王之谋”这样的事件。为了不出现这类的政变,巩固政权,杨坚便尽绝其根芽。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诛杀了隋炀帝,隋朝灭亡。需要说明一下,宇文化及杀杨氏,与杨坚杀宇文氏没有什么联系,纯属历史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