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洮水无声
10428800000004

第4章 浅论加入WTO后农电企业如何走向市场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WTO总体框架的动作下,必须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将一些在发达国家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加入“世贸”组织后给电力企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激励竞争的市场经济驶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农电企业如何走向市场,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超前发展,寻求电力企业的落脚点、出发点、归宿点是当前探索追求的主题。

一、理清企业思路,自身科学定位

农电企业能不能进入市场,首先取决于企业法人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即企业法人是否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束缚下,人们形成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事事依靠政府,依靠行政职能,甘心当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县级供电企业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本质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形成思想不开拓,观念不更新,视野不开阔,工作不开前,缺乏独立自主的经营意识;缺乏敢冒、敢创、敢竞、敢超市场的开拓精神;缺乏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实干、苦干加巧干的务实作风;缺乏高付出、高收入、高回报的竞争机制。在风险面前束手无策,特别是农电企业的行业特性,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形成的垄断理念而养成了靠垄断去经营,而不是靠市场去竞争,靠行业优势去管理,也不是靠自身独立去依法占领市场。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已由政府主体向企业主体转换,要求企业从政府的襁褓中解放出来,在观念上打破旧框框,跳出老圈子,实现思想认识的根本飞跃。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自动进入角色,成为独立电力商品的经营者。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拓宽思路、谋求发展,树立主体意识,是农电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

农电企业之所以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决定的。市场的发展、发育基本上取决于企业,没有企业提供商品,就不存在商品交换,当然就没有市场和市场经济。经济要发展,电力是先行,从世界经济强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来看,电力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从每个地域的配置经济发展来看,农电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杠杆。就临洮而言,县委县政府顺应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紧抓机遇,大胆创新:以道路搭骨架,土地换资金,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力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排灌;利用经济长廊这一主线,开发沿河一带的滩涂地近3000 亩,吸引外资;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资源配置建设,发展壮大十大基地、六大园区,已成为临洮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农电企业的先行作用。所以,农电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

社会主义经济以何为本,这是这几年来一直争论的问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本位论”曾被视为无政府主义的观点。农电企业曾一度被定位为事业单位,农电是社会福利事业,“电力是商品”的概念非常模糊。近些年来对农电的定位在人们认识中长进了一步,被定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长期以来不识企业真面目,不识企业方向,不识企业谋求发展的前景在何处,根本出路在哪里,因而贻误了我们的工作,贻误了农电企业跨越式的发展。现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农电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的主体地位,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当主角,农电企业的亏损得到了扭转。如何确立企业的主体行为,笔者认为应主要解决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在经营策略上敢于承担主体,根据市场信息,自主与效益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下农电企业员工高付出、高收入、高回报的路子,合理拉开职工工资收入的档次,充分发挥企业党、政、工的集体领导核心作用,全方位地发挥全员职工的整体力量和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经济的决策执行和利益的主体性能,要分解到企业的领导和职工个人,形成人人身上有重担,个个肩上有指标,时时有压力的良好氛围。二是企业作为主体的同时,也意味着个人主体作用的加强,做到责权利统一。在企业运行中始终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动态管理的用人机制,特别是在干部聘任时,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考核标准,进行双向选择,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三是企业领导和职工个人的责任和利益得到了明确,职工个人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出来,企业主体的作用才能落到实处,企业的效益才能大幅度提高,从而使企业资本积累,纵横滚动中发展壮大。

二、转换经营机制,重塑企业形象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关键所在。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能依赖政府,不能直接面向市场,导致经营机制呆板,效益低下,后劲乏力,职工的工资收入很低,生活水平不高。企业走向市场必须要建立、健全同市场机制相适应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营机制,这就需要转换经营机制,重塑企业形象。

农电企业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电力商品的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和价格的经济杠杆作用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结合企业的压力和动力,运用市场经济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及时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些特点对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农电企业提出了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必须要有生产经营的自主决策权,使农电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以便使自己的营销符合市场的要求及其变化;二是必须对生产经营的成果负完全责任,实行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电力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只有这样,农电企业的职工才会真正关心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注重经营效果,追求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更快的发展。

目前,电力改革势在必行,1998年3月全国九届人大会议之后,决定撤销国家电力部,交国家经贸委管理,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这样国家办电改为企业办电,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又进一步深化,它标志着在中国承担电力行政管理职能50多年的五大电业管理局实现政企分开,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国家电力公司的管理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大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形成政企分开、输配分开、厂网分开、主副分开的竞争机制。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历史性的改革。国家从1998年开始,投入巨额资金建设改造农村电网,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两改一同价”三大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供电质量,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开拓农村市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改变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调动政府、动员人民实施的民心工程、向心工程、福音工程、造子工程、系统工程,也是千载难逢、造福人民的一件大事。就临洮而言,已争取到农网资金1.252亿元,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完成了第一期农改6200万元的任务,第二期农网改造6320万元的项目正在有序开展。同时又协调争取到110千伏变电站1座,投资3028万元,笔者认为农网改造这项决策有四好:政策环境好、投资环境好、舆论环境好、发展环境好。这一“民心工程”为农电企业走向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约占全国80%人口生活用电的农电企业,虽然农网改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目前有一部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甘肃省更是如此。甘肃各县经济发展不一样,各县的用电水平、人口都不一样,情况千差万别,一是农电企业管理10千伏及以下农网改造资金实行一刀切,制定了“4、2、1”标准,即新建的10 千伏、0.4千伏线路投资每公里不能超过4万元,改造的10千伏、0.4千伏线路每公里不能超过2万元,新建和改造的主变投资每个台区都是1 万元,这与实际使用的资金相差甚远。二是农电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自主权。农电企业自省公司代管以来,堵住了乱进人的口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味追求“减人增效”,对急需的人才也拒之门外,这不利于农电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不利于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农电企业的“减人增效”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企业管理中应实施资本逻辑管理,追求企业资本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推行“减人增效”。农电企业本来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技术人员较少。所以要制定一些使农电企业人员能进能出的政策,使农电企业人才缺乏的状况得到改观。三是农电企业还缺乏劳动工资权、资产处置权。与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相对应,农电企业对经营成果负总责,使职工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农电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市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旧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转换。所以转换经营机制是农电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是当务之急。

在赋予农电企业充分自主权的同时,还必须强化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风险经济,企业经营决策风险要从过去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转变为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企业亏损后,经营者和职工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从根本上扭转国家对企业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这样,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断其后路只得走向市场,背水一战,在竞争中一见高低,强化农电企业自负盈亏的责任,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农电企业盈不负亏的问题。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应依法进行兼并或实行企业重组。二是部分职工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脆弱的问题。有些职工对企业走向市场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经受不住市场的波动,要么高枕无忧,要么忧心忡忡,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听说竞争上岗,或减人增效,就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这就必须加强职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把企业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增强应变能力。

三、运用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经营

树立企业的主体,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只是农电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条件和关键一步,但作为市场主体的农电企业能否驾驭市场、占领市场且经久不衰,这则是经营艺术,需要胆识和谋略。市场运作的本质是用电力商品的价值规律,用它的经济杠杆的作用,制约着供求关系,激发竞争机制。

价值规律的基础涵义是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的原则是以价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交换,它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作用是企业赖以走向市场的媒介和桥梁。企业法人就要掌握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竞争机制,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去占领市场。走向市场要求企业全方位、多环节、全过程地面向市场。农电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要适应市场,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规模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使农电企业由生产经营型的基础上转向经营生产型,由粗放型管理转变为集约型管理。

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应对“入世”挑战,农电企业经营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注重科技管理,配置人才投入。建立全方位的经济信息网络、负荷预测网络,为供电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经营生产提供信息导向,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农电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逐步向知识化经济迈进,吸纳国外和国内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聘用高科技人才参与企业管理,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才。在企业挖潜聚资,效益提升,且有资本积累的前提下,舍得花钱,配置智力投入,配备办公设施,实行高科技管理,逐步向办公自动化过渡。

第二,注重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市场营销体系,尽一切可能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增加售电量,降低线损,提高效益水平。农电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必须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又要加强成本管理,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全生产过程管理、全方位成本管理,从而外抓市场,内抓管理,控制费用支出,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最终达到管理与效益同步上升的最佳结合点。1998年以来,临洮农电企业,在营销工作中,始终寻求配置电力增长点,寻求配置电力负荷中心,供电量快速增长,由1997年底的8010万千瓦时上升到2000年的10585万千瓦时,净增2575万千瓦时(连续两年突破1亿大关,排全区第1位);固定资产总值由1997年的1697 万元上升到2000 年的2876万元,净增1179万元;产值由1997年的2021.14万元上升到2000年的3287.02万元,净增1265.88万元。农电企业实力增长,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生产技术指标创新纪录,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三,注重电能质量,提高社会信誉。向全社会提供自己的完整产品,主要是提高电力商品的质量、供电可靠性,搞好售后服务并尽可能提供低价产品。改善营业环境,加强硬件管理,完善电网结构,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第四,注重企业决策,抓好安全管理。建立好企业决策、开发、营销队伍,把懂经营、会管理、善于驾驭市场的人才推向企业领导岗位,采取多种形式和更加灵活的政策,推广农电企业安全技术宣传,强化企业经营功能,为企业走向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农电企业始终要把安全生产放在电力企业发展的首要地位。“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农电企业要始终贯彻一个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牢固树立两个思想(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安全是最大经济效益的思想);强化三个措施(安全措施、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做到四个到位(安排部署到位、思想认识到位、检查落实到位、考核评比到位);注重五个大抓(抓龙头,加大学习贯彻落实安全的宣传力度;抓源头,加大安全标本兼治的力度;抓重头,加大安全工作的整改力度;抓苗头,加大群众反映不安全因素的措施力度;抓人头,加大全员职工安全整体素质提高的力度),坚决实现六个杜绝(无特大事故、无责任性重大事故、无人身死亡事故、无因人身伤亡构成的特大交通事故、无重特大火灾事故、无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及上级业务部门认定的性质严重事故)。农电企业要建立党、政、工齐抓共管安全的机制。在管理上,更重要的是与基层单位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一级保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到底,明确责任,确保安全生产万无一失。只有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才能使电力更有效地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第五,注重国家投资,夯实物质基础。依靠国家投资,搞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技术装备和必要的物质基础。1998年10月15日,县公司由地区电力局实行代管,1999年4月基本完成了县公司农电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全面实行“五统一”、“四到户”、“三公开”、“两监督”、“一户一表”工程;农网建设(改造)等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加之上级部门关怀支持,已完成35千伏工程8 项,完成投资2320 万元,完成10 千伏及以下工程3 项,完成投资3880万元,正处于竣工验收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提高了临洮电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农电企业只有大规模的积极争取国家第二批投资,才能彻底解决区域基础设施改造,才能夯实物质基础。

第六,注重服务理念,提高办事效率。要搞好优质服务工作与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实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行业宗旨,促进增供扩销,保障农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一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完善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二要强化职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市场行为,建立畅通、高效、反应迅速,并能被客户接受的服务体系。三要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身体心理和专业技术等素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塑造务实高效、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思想过硬的企业形象。四要按企业整体思路,适应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更换新观念、突破新目标、寻求新发展、创出新佳绩。加大力度突出“客户至上”的工作理念;坚持“形象、市场、服务、效益”的原则;贯彻“优质、真诚、规范、方便”八字方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大动作求大发展,以大发展求高效益,向争创一流农电企业的目标迈进。

第七,注重法律手段,维护用电秩序。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依法管电的职能。电力是商品,就必须依法经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电力设施及电能,坚决打击窃电行为,严惩不法分子,并运用法律手段追缴拖欠电费。对长期用电不交费及偷窃电力者,予以起诉,诉诸法律,从而维护电力秩序,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

第八,注重企业管理,加强党的建设。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电企业不仅在效益上,更重要的是在全员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上下工夫。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农电企业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一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二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群众对干部提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促进干部奋发工作,能上能下。农电企业领导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聚才的方法,引导和激励人才为企业建功立业。三要坚持先进合理的原则,企业制订长远电网规划和科学管理目标。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达到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质量求效益的目的,逐步提高电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四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腐败现象;始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要注重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五要坚持苦练内功。加大全员职工的整体素质培训,同时更要加大企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动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必须重实际、求实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纷纷进入市场,要检验一个企业是否走向市场,要看它是否坚持生产力的标准,是否在经营中产生了正面效应,是否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农电企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抓管理,万无一失抓安全,全面提升抓服务,效益提高抓“两改”,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只有理清企业思路、自身科学定位,转换经营机制、重塑企业形象,运用价值规律、按照市场经营,才能使农电企业真正走向市场。

注:

① 2002年12月27日发表于《甘肃日报》第二版。

② 2003年1月发表于《甘肃电业》第一期(农电管理专版)。

③ 2003年1月15日发表于《时代学刊》第一期(总第1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