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碳学习法:与大自然的对话
10427900000028

第28章 忘我得她

所有有价值的本质,都是人类共有的。只有透过学习,我们就可以具备这样本质,不论你是什么本质的人。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

核心提示:这美,原本就在你的心中啊!是你本有的东西,现在,因为你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外物,它便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了。

江南最是水稻绿。水稻曾经伴随我走过艰辛而又美好的童年和少年。离家二十多年后,从工业文明的大都市转还乡村,回归自然怀抱,我忽然对水稻心生一种敬意,决意在假期好好看看它。

清晨,田野从沉睡中醒来。最先打破稻田沉寂的,是农家的鸡鸣狗吠,还有水牛出栏时欣喜的“哞——哞”叫声。还不到六点钟,太阳就已经越过山峦照临这片村落和田野。尽管昨天傍晚下过一场雨,但初秋的阳光仍然热情不减。我搬一把木椅,深一脚浅一脚来到田畈上,在一条宽阔田埂的一处树阴下坐定,有一下没一下摇一把蒲扇,细细观察起这片曾经养育过我的田野。

在中国南方的乡村,凡有水稻生长的地方,在夏秋两个季节中,每天早晨都能准时听到熟悉的天籁之声。待我坐定,田野上一天中最热闹的鸣奏会就开始上演了,斑鸠、滴水鸟、石灰雀,各种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各具独特的韵律。一种不知名的候鸟在稻田的电线上排成长长的列阵,像是五线谱上标注的行行音符,而彼此的鸣唱,就是根据这音符发出的乐章。

此时,天高云淡,晨风轻起,空气澄澈清新。几乎每一片水稻的叶梢上,都挂着一两颗露珠。蹲下来用眼光平扫过去,看到的是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晶莹的光芒,似千万只小灯泡在叶间点亮。轻风徐来,这光便随着叶片在绿波中荡漾。露珠在风中不曾掉落,而经我的手轻轻一触,它便一晃就迅速消失了。是露珠不喜欢人力介入吗?我轻轻抚摸着叶片,感到稻叶上长满细细的绒毛刺,手向下抚摸有锯刺感,向上则无。这绒毛刺好像是专为收留露珠而生成,那粘附在叶尖上豆大的露珠,便是被这绒毛刺牢牢抓住的。

在我的身边,是一排茂盛的丝瓜架。虽是秋天,那金黄色的花朵还在灿烂地开放着,仿佛想尽可能为农民多结些果实。攀附在木架子上的瓜藤,一路勃发,生机盎然。围绕稻田,农民在周围的空地种上了各种时令瓜果,豆角、黄豆、南瓜、玉米、芝麻、红薯,等等,几乎应有尽有。农民在收获稻子的同时,也能获得确保生存的其它基本食品。

在我看来,稻田的确是一幅风景画,呈现出惊人的美。水稻的外表卓尔不凡——以正方格的间隔栽种在大地上,茎根圆润,叶片修长,稻子从苞胎到成熟,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水稻一生有三种颜色,一种是生长期的绿色,生命之色支撑它的大部分时间;一种是成熟和储藏期的金黄色,体现收获的庄严;一种是能量转化期的白色,这是人类营养的基本色。水稻表达美的形式有很多:正直的稻秆,飞扬的稻花,饱满的谷粒,以及收割后束扎的草垛。

水稻体现深刻的美。但这些美藏在哪里?藏在飞扬的稻花中吗?或是深藏在严密的谷壳里?你也许会问,那细长的叶子不美吗?那挂在叶尖上的露珠不美吗?那金灿灿沉甸甸的谷粒不美吗?如果我们这样认为,只能说明我们的观察还不够细致入微,还仅仅是把水稻当作是一种与己无关的物在观看。这种与生命相割裂的孤立的观察,是很难发现水稻的结构美和本质美的。

我们判断水稻的美,不仅要看到它美好的外在形象,看到颜色的变化,更要考察它的内在品质,要看到水稻的包容和吸引精神。两只母鸡在田角张望,几只找虫子的鸭在稻田的浅水里踩出一片哗哗水响,一只卷叶虫用稻叶把自己紧紧包住,一条黄牛在稻田边上慢悠悠地吃着青草,远远地看到它的尾巴在左右扫动,直到消失在我的视野……如果你看不到这些,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水稻美。

水稻的美,在于它以无私和宽容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世界广阔无边,不以一物为奉献对象,而能够容纳各种生命。它不仅养育人,也养育了田野上各种昆虫、鸟类和其它一些动物。你看,如果没有水稻,鸟儿能每天光临这里为你唱一支歌吗?蜻蜓能每天按时来田野上空起舞吗?因为有水稻,鸡可以来田边啄谷,鸭可以到田里找螺,虫子可以来吃叶子,鸟儿可以来捕虫,黄狗可以来田埂上溜达,风可以来平原造浪,水气可以用叶片结珠……所有这些都告诉我——益众者美。

观察的对象越少,美的感觉越强烈。对于水稻美的欣赏,不仅要深入到它的内质,还要专注于它,倾情于它,方能有新的感受和收获。对于观察者来说,当水稻周围的景物在他的视角内消失时,“我”也因此而消失,这时,水稻——观察对象才会产生震撼心灵的美。这美,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冲击着你的视角,像朝阳照临大地光芒万丈触及你的灵魂。而这美,原本就在你的心中啊!是你本有的东西,现在,因为你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外物,它便自然而然呈现出来了。

你难道感觉不到吗?这碧波荡漾的绿色,以及因为成熟而在叶片间谦虚地低头的金黄稻谷,正在源源不断产生能源。这种力量在你心中涌动,让你不能漠视,让你刻骨铭心,让你在梦中记起。只有这种全身心投入过,心灵被这种力量感染和震颤过,我们才有资格谈论水稻的美。任何把它当作一种作物,一种风景,一种线条或颜色构成之类的想法,都是对水稻美的曲解。

人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只能是事物外在形象之美,而事物内在之美,要靠观察和感悟。水稻的美,是深沉而永恒的美,只有当你在忘记自己之后,这种美才会如露珠一样,顺着叶尖在心田里升起。这种美感超越了线条、形式、颜色等一切世俗概念,具有神圣而庄严的品质。

在这片原野,水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原野以水稻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从早到晚,从地上到空中,从田里到山边,生长着一个宏大而又复杂的生命世界。各种生灵在不同时空交错登场,一切是那么井然有序,那样恰到好处,仿佛有一手看不见的巨手,在操纵着它们的运动。

水稻,黄牛,斑鸠,蜻蜓,卷心虫……它们看似各自独立地运动着,但它们又都同时符合自己的天性和自然法则,相互协同,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从而实现原野整体的和谐运转。似乎少了哪一样都不行。如果没有害虫,鸟儿就不会来;如果没有田螺,鸭子身上就缺乏我们人类需要的某种营养。没有周围的这些生命,也就没有水稻的生命,更进一步讲,也就没有我们南方人的生命。正如没有局部就没有中心一样。这正是我们从政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的问题。

当然,田野并不是一直热闹非凡。在这个点缀着荷塘和村落的宽阔原野上,远处绵延的巍峨山峦增加了田野的空寂。偶然,有牧童牵着水牛从稻田的田埂上走过。不管是牛在低头吃草,还是抬头望着远处,它都给我安静稳重的感觉。晌午时,蜻蜓来到田野上空,在阳光下快活地飞舞。然而,一到下午,天空乌云密布,原野上刮着潮湿的风,稻叶掀起层层波浪,一波逐一波。这个时候,燕子占据了稻田上空,它们张开双翅迎风嬉戏。而惯常于黄昏前的蜻蜓大会,因为大风的到来而未能如若出现,一直到夜色降临。

白鹭是田野最富有诗意的精灵。当你久久地观看这个绿色世界时,一只或两只白鹭突然从稻田某处腾空而起,就像一波不兴的心海,忽然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这个念头是那样鲜明,那样突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富有极强的生命创造力。白鹭在田野上空的飞行,不像其它鸟儿那样敏捷和急速,它缓慢而优雅地扇着双翅,水平穿越一块又一块稻田,仿佛要把这一路风景看够。白鹭飞行的方向,正是你思考的方向,意识随着它的方向运动。降落是白鹭运动中最美的句号。它若飞临自己的爱巢或是选定着陆点,就会利用翅膀降低高度和速度,然后来一个漂亮的左旋,前进速度接近零时,稳稳地把双脚站在稻田里。

鸟类和昆虫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昨夜气温突降十度,今晨开始,天一直下着小雨。本应热闹的田野此时沉寂无声。偶然能看见一两只鸟在电线间飞来飞去。在雨中,田野里的动物全部噤声,没有一只鸟或昆虫发出声音。气候就是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动物的生活习性。上午,雨大起来,久旱逢甘露的水稻,用全部的精力来吸收雨水。世上没有哪一种植物像水稻这样渴望雨水。

南方的水稻,是一种神奇的物种,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包含了人的生命所需要的自然元素。它以泥土为载体,以水为血液,以阳光为媒介,以草木为骨骼。它将自己的能量转化成人的能量,以自己的消亡成就了人类的生长。水稻与人,正是在这种生命的不断转换中,形成了宇宙系统大循环中最神圣壮丽的一环。

就南方人来说,是水稻养大了我们。对于一直给我们提供生命能源的水稻,当你走近它身边时,有没有感到是靠近一种神圣呢?几千年了,谁认真地观看过它吗?你抚摸过它的叶片吗?我们亲吻过谷粒吗?对它怀有过感激和敬意吗?我们成天看这看那,甘愿让五色乱目,却不曾想过来看它一眼。观察一株稻子的成长,远远胜过读一百本书。

一粒稻谷,历经了播种、发芽、苞胎、抽穗、扬花、灌浆、成熟、收获等程序,多么像我们人类的生命过程啊!水稻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营养。它以水为介质,以茎秆上的空心圆管为渠道,在土地上寻找和吸收所需的养分,再把长长的叶片作为加工厂,对吸收上来的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生命的能源——谷粒。每一颗谷粒都是它吸收、消化、合成、创造的结果。

水稻的成长体现了生命的全部智慧。天地日月和水土,都是为生命所用。它用自然元素创造美,也创造生命本身。至于叶子、稻秆和稻穗等等,虽然很美,但它们只是生命的外在形式,是工具,是过程。一旦谷子成熟了,叶子等就要化为泥土。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东西终究要回归土地。

水稻与人类,本质是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因此要向水稻学习吗?如果认同人与水稻有着同质同源的联系,我还可不可以继续问,到底什么是我们的叶子?我们吸收营养的管道在哪里?是否具有能吸收一切所需资源的能力?是否有足够的长度来消化原料和合成新产品?为我们授粉的花朵是否已经形成了开放动态的机制,只需要一阵不经意的轻风,就可以自动传播生命的种子?什么才是我们最终的果实?我们追求的价值能像谷子那样,以圆融的结局、饱满的形状和金黄的颜色,从容体现生命的德性与庄严吗?

知了集体鸣叫的时候,已是十点左右。昨天以来,我都在坚持观察水稻。有荷锄的农民从我身边经过,到不远处的一块田里除草。农民的一生,就是照料水稻的一生。在中国南方的农村,任何一位稻农对于水稻的习性,都能如数家珍,不论他是否识字。农民养育水稻,水稻也在养育农民。水稻不仅决定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在影响和改变他们的性格。实在与质朴,勤劳与忍耐,坚守与原始,农民身上的这些性格,原本也是水稻的性格啊!

有人说,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区别,主要是食大米和食面粉高粱的区别。还有人说,是气候决定了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性格。这些都有道理。但我认为,生产方式才是农民性格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北方土壤肥沃,农民往地里撒一把豆子,就可以坐享其成,而水稻的种植是一项考验耐力和细致的劳动,更能磨炼人的意志。选种、播种、插秧、施肥、耕耘、浇灌、除虫,等等,水稻种植多达十多项工序。单单是浇灌,就有很深的学问,与日照时间、气候变化、水稻的发育生长情况有密切关系。每一个环节错过或者不尽心,都会导致水稻减产或稻子成色下降。细心的老农在完成浇灌除草除虫等作业后,都要回头察看,不断总结经验。

水稻坚守着固定的程序:春分浸种,谷雨插秧,夏至扬花,小暑收割。这是早稻,中稻和晚稻也一样按照物候生长。稻谷历经众多环节,而这些程序和机制,都是为了收获优质的果实——上好的谷子。老农民打出的谷子,往往量高质优。因为他们心里想着水稻。他们把全部心思贯注在水稻上,早晨去看看,傍晚还要去看看。把心交给一样事物,这样事物决不会辜负你。如果它对你有所辜负,不是这个规律错了,而是你把心交得不彻底。我们做什么都一样,你对她尽心,她就会对你更好地回报。农民正是在这种天长日久的劳作中,培养了对土地深沉的爱,对艰辛困苦的习以为常,对收获的执着和专注,以及对美好信念的向往和坚守。

水稻生产也养育一方文化。在我的故乡,插秧是一桩既热闹又庄重的大事。过去,在这个季节,稍富一点的农家都要打“插秧鼓”,击鼓引唱,一唱众和,间或放小串鞭炮,劳动气氛十分活跃。凡插秧打鼓,亲友和乡邻都要过来帮工。插秧的酒菜也特别丰盛,有糯米老酒、腊鱼腊肉,习惯用腊豆腐干和盐蛋下酒。有的人家还接老师和已嫁的女儿吃“栽禾饭”。凡插秧、收割,甥婿必赴舅岳家帮忙。

然而,时代的剧变正在深刻影响着水稻,其生产方式、生产程序和作用地位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稻田急剧减少,青年农民一批又一批离开家园,有的再也没有回到水稻身边。种植水稻成了老人的专项工作。除虫剂和基因技术的广泛应用,增加了稻谷的产量,但人们感觉谷子再也没有过去那么香甜了。化学与基因改造对水稻和人类的影响尚在加深。农业机械化和生产技术的改良,显著减少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被解放了的农民洗脚上田,从事商业和文化娱乐活动。亲近水稻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农民愿意与水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水稻的神圣感也在逐步淡化。因为食品的极大丰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稻谷不再拥有往昔的显赫地位。人们践踏和浪费粮食到了惊人的地步,很少有人会为浪费粮食而感到心痛,甚至认为浪费就是拉动消费,是理所当然。但粮食安全却始终是悬在国家头上的一把剑,资源的急剧减少使国家不得不把应对粮食危机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建立国家战略粮食储备制度外,还不得不到国外租田种粮或直接购买粮食。而食粮价格的异常波动,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民生计中最敏感的一根神经。

黄昏时,收割中稻的农民挑着谷子回家了。稻子收割后,田野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要收回到大地理性中去。只留下一株思想的水稻,在我心里迅速扎根和成长起来。我期待着成熟和收割的那一天,像老农一样做到颗粒归仓。而那一颗颗凝聚在稻叶上的露珠,那一串串显示德性的金黄谷粒,那只在田野上优雅飞行的白鹭,以及我两天来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将成为我生命中美好的记忆,化作我宁静致远的动力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