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月经期妇女宜吃食物
10426800000005

第5章 月经、月经的形成及月经周期

青春期的女性由于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每月脱落1次,脱落的黏膜和血液经阴道排出体外,这种出血现象,就是月经。因多数人是每月出现1次而称为月经。

正常月经一般为28天一个周期,20~40天均属于正常范围,经期一般为3~5天,但在2~7天内均属于正常。由于个体差异,一般每次行经血量为50~60毫升,不超过80毫升。大多第2~3天出血量稍多,经血为暗红色不易凝结,因为有抗凝酶存在。如果经血不畅,时而有小血块,有的人会感到小腹胀坠或疼痛。但这些不适会逐渐减轻,一般不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女孩的第一次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它是青春期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多数女孩的初潮年龄为12~14岁。出现月经初潮的早晚与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果8岁以前出现月经初潮,应警惕性早熟,如果18岁仍无月经初潮,应警惕发育迟缓。初潮来临的女孩生长迅速,食欲增加,乳房发育隆起,时有疼痛,阴毛、腋毛开始增加,颜面红润,这些现象是初潮即将来临的预兆。一般来说,初潮常常是不排卵月经,初潮后数月至1年才有排卵。

月经初潮,由于卵巢功能尚未完善,往往月经周期不规律,从不规律走向规律,也因人而异,多为1~2年。如月经周期超过半年或行经时间超过10天以上,都属不正常,应该到医院就诊。

月经是由于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而导致的阴道出血。青春期后卵巢在下丘脑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渐发育。在垂体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渐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呈增殖期变化。在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殖,并由于其腺体上皮细胞分泌而呈现分泌期变化。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萎缩,一般黄体的寿命平均为14天。黄体萎缩后,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萎缩,且由于缺血坏死而脱落,于是出现阴道出血,即通常所说的月经来潮。

正常女性体内的卵巢激素影响和控制子宫内膜的变化,其特点是,为适应接收受精卵的植入和生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如没有接收到受精卵,增厚的子宫内膜就会脱落,同时伴随出血。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也就是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前次月经第一天到这次月经第一天之间的间隔时间。但是每一个人,或同一个人的每一次月经,也不都是完全一样的。月经周期的长短,也因人而异,一般为28~30天,但提前或落后7天也属正常范围;每次月经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月经的经量基本恒定,为30~80毫升,多数人为60毫升。

一般月经开始时第一天经量较稀少,颜色鲜红;第二三天经量较多,经质变稠浓,月经的颜色呈暗红色;第四天以后月经的颜色逐渐变淡,月经量也逐渐减少,直到经净。也有的人来月经三四天就没有了,过一两天又来了一点儿,也是正常现象。月经周期的长短,取决于卵巢周期性变化的长短,只要规律,一般属于正常月经。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卵泡刺激素(FSH)和少量黄体生成素(LH)。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

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减少,但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排卵前黄体生成素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黄体生成素急骤下降,而后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即月经周期)又从此开始。

(1)初潮: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为13~15岁,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2)周期: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3)持续时间和经血量: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为3~6天。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做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毫升,后者为35~58毫升,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毫升者为病理状态。

(4)经血特点: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黏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尔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性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他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5)经期症状: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食欲缺乏。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