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76

第76章 海洋上的“绊脚石”——水雷

小问号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土里土气的水雷在武器家族中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可是,这种古老的作战武器至今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军舰仍然惧怕它三分。它是一种待机伏击的武器,隐蔽性强,威力大,能够封锁港口、码头、航道,阻塞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线,而且能对抗入侵的潜艇和大小型舰船,被军事专家称为“海洋上的绊脚石”。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敌方造成极大的压力,素有“水雷心理战”之说。可见,貌不惊人的水雷,一旦藏匿在茫茫大海里就如鱼得水,让横行在大海里的潜艇、舰船等不得不收敛其威风呢。那么,水雷家族有哪些种类?作为埋在海洋里的“绊脚石”到底有什么样迷人的威力?

水雷,顾名思义,就是“埋”在水中或水底的雷,犹如地雷是埋在土里的雷。水雷诞生在中国。明代,日本海盗(即“倭寇”)在我国沿海地区活动猖狂,给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及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了抗击这些倭寇,沿海军民发明了水雷。据明朝永乐年间焦玉的《火龙神器阵法》记载,这种“水底龙王炮”外壳是用熟铁锻造的,重约2.4~3.9千克,内部填充火药,用牛皮密封,用处理过的羊肠把引火的香引到水面,羊肠的另一头绑着鹅雁翎做浮漂,防止水灌进羊肠,熄灭火种。作战时,把水雷绑在木排上,把香点着,顺流漂去,慢慢向敌人的船只靠近,当香燃尽就会引爆火药。雷在水下爆炸,使敌人的船只底部破裂而沉没。这大概是最早的水雷。

水雷的种类不同,爆炸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水雷是舰船触碰才爆炸,有的不是这样,只要舰船航行时产生了磁场、声场、水压等,在一定的距离就会爆炸。那么,水雷在水里是先感受到声波,还是先感受到磁场?水雷在水里先感受到声波,接收声波的信号比接收磁场信号的距离要远得多。所以,有一种水雷是用声、磁联合引信引爆的,叫做音响感应水雷。这种水雷按声场、磁场的先后顺序,共同作用到水雷时才把水雷引爆,极大地提高了水雷的击中率。磁雷是水雷的一种,它是不需要舰船直接碰撞,只要在一定的距离内能感受到舰船产生的磁场,就能引起爆炸。还有一种“长耳朵”的水雷,它也不需要直接碰撞,只要能“听”到舰船的声波就能爆炸。这是德国人为了控制海上的主动权研制出来的,这种“长耳朵”的水雷就是在雷尾装上一只“耳朵”——声波接受器。这种奇特的“耳朵”能把声波变成电信号,然后放大、整流,使指示针摆动,引爆水雷。舰船在水上航行的声波就像是给水雷打电话:“哈!我来了。”水雷呢,接到“电话”后,稍稍沉默,随后发出一声巨响,就算是它的回答了。

进入21世纪,经过几百年研制的水雷家族已有了新概念系列,具有更高的隐蔽性、机动性、攻击性和智能化等特点。日本发明了静止式水雷,能自动检测出在水雷正上方通过的舰艇,并把它炸毁,避免过去因海面、海底产生的声波导致水雷发生误爆的现象。俄罗斯发明了一种智能水雷,它的“大脑”可以探测和识别潜艇的航向、航速等,自动建立相应的拦截弹道,发射火箭助推水雷前进而炸毁目标。澳大利亚正在研制一种能够抗扫雷的神经网络水雷。它由神经网络硬件构成的系统,使水雷的性能大为提高,能够识别水雷破坏半径内的所有舰船。意大利还研制了一种能够编程的水雷。这种水雷在布放前,已经有了编程参数,设定了工作水深、引信动作灵敏度、解除保险时间、自动失效时间等,通过编程来选择专门的目标、识别对抗水雷的措施等。

水雷最大的特点是长期隐蔽在水中,布置在浑浊的海水中或浅海的泥沙里,外形又多种多样,加上现代技术的运用,若要找它,即使用先进的探雷设备也无异于在大海中捞针,收效甚微。因此,水雷在现代海战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不要说一般的军舰,就是现代化的航空母舰,要是不小心碰上了水雷也恐惧不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据有关资料统计,31万只水雷共炸毁舰艇148只,潜艇54艘,商船586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个国家布置水雷约有80万个,因受水雷打击而损失的船只达到2700多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舰船接二连三地成为德国水雷的“牺牲品”。从经济上讲,军舰更怕水雷。以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的锚雷为例,美军一艘两栖攻击舰“特里波利”号,在航行中碰到了一枚简直是老掉牙的触发式锚雷(水雷的一种),却被炸开了一个近30平方米的大口子,海水倒灌,不得不提前退出战斗的行列。这枚锚雷只需装136公斤炸药,造价约7500美元,而美国的那艘军舰损失大约在3亿美元。美国军舰在这次海战中留下了永久难以弥合的伤疤。

水雷,埋在海洋里的“绊脚石”,让那些怀有侵略野心的舰船如临礁丛,使大海暗藏杀机,随时都可以上演一幕悲剧。

“小档案”

世界是矛盾的。有了水雷,就会有反水雷的武器。现在,美国等国家在反水雷方面加大了投入和研制力度,对付的手段也多起来。如用直升飞机扫雷、用气垫船扫雷、用水下遥控灭雷器具进行扫雷等。当然,这些都只有在发现或确定水雷的情况来完成。为了发现水雷,美国海军研制了模式识别探雷器,借助人工神经元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传递对沉底或埋入泥沙中的水雷实施模式识别。英国、法国和荷兰等水下武器专家共同研制了一种探测埋在海床中水雷的新型声纳。这种由贴着海底运行的探雷器的声纳,用低频束穿透淤泥和海水,找到难以发现的水雷。美国海军还在研制激光探雷系统,把激光雷达直接安装在扫雷直升机上去探测海中或沉底的水雷目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们对付水雷的手段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将形成由攻击型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和舰载直升机为主力的三道反水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