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10422300000061

第61章 “化作泥土更护花”——珊瑚礁

小问号

1936年,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东印度洋的可可岛上考察珊瑚礁时,曾留连忘返,被美丽的珊瑚深深地吸引了。珊瑚(相关材料见《奇妙的大自然》一书中《“风里浪里把花开”——珊瑚与前列腺素》)是一种动物,它们的个体很小,成群地定居在岛屿周围与浅海的岩石上。它们用自己分泌的石灰质来营造自己小房子。珊瑚虫死亡后,它们的骨骼也是石灰质,这些尸体胶结在一起,形成了有孔的钙质岩体珊瑚礁。珊瑚虫一代又一代在上面营造小房子,使珊瑚礁越长越大。日积月累,就形成了珊瑚礁小岛。因此,不论是珊瑚礁,还是珊瑚岛,都是珊瑚死后化成的“泥土”,又是后代珊瑚的家园。虽然珊瑚的个体并不惊人,可是无数珊瑚虫构筑的珊瑚礁,丝毫不比人类的长城、金字塔等雄伟的工程逊色,它的千姿百态、美丽富有以及成因之谜,让古今学者魂牵梦绕……

珊瑚礁千姿百态。根据它形成的状态,地质学家把珊瑚礁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岸礁分布在靠近海岸或岛岸附近,成长条形状,主要分布在南美的巴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岛,我国台湾岛附近所见的珊瑚礁大多也是岸礁;堡礁一般同陆地隔开,在海面以下,澳大利亚东北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环礁分布在大洋中,它的形状极其多样,但大多呈环状,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中部和南部,而且多成群岛分布,一般是不露出水面,巨大的环礁上往往堆积有沙帽,成为珊瑚岛。世界上最大的环礁,是太平洋中部的马绍尔群岛中的夸贾林岛,细长细长的环礁达283千米,把43个小礁屿连成了一体,露出海面的陆地面积仅仅是15平方千米。

珊瑚礁很美丽。许多游人来到珊瑚礁上,观看神奇的海洋世界,常常流连忘返。不论是在热带,还是在亚热带海洋里,人们常常会看到那星星点点的珊瑚礁,它们在风浪中时隐时现,若即若离,非常迷人。当然,有的珊瑚礁分布在海洋深处,像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就是由12000多个珊瑚礁组成的,被大海包裹着,宛如掌上明珠。在研究地质地貌的专家们的眼里,珊瑚礁无疑是地球上最富魅力的处所之一,也是最美的风景。

珊瑚礁很富有。有的珊瑚礁上,长着椰子、木菠萝、南洋杉等植物,像一片茂盛的森林;有的珊瑚礁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鸥、数不尽的缝叶蚁,成了动物的家园;有的珊瑚礁四周,生活着海星、海参、海螺等,它们或者在水里游动,或者在礁石上缓缓爬行,怡然自得;珊瑚礁又成了“海洋公园”,有的珊瑚礁为人类提供了活动领域,为横渡大洋的舰船提供了避风的港湾。

珊瑚礁的成因让人着迷。有的人认为,珊瑚礁主要是珊瑚虫“建筑”起来的。这是第一种观点,也是非常普遍的观点。珊瑚虫能分泌钙质的外骨骼,像小房子一样保护着自己柔弱的身体。当珊瑚虫生命衰竭,走向死亡后,它的子孙就在祖先的“遗骨”上继续生活,包括“生儿育女”、吃喝拉撒,一代一代都按照这种方式生活着。于是,原来仅仅是石灰质的珊瑚丛,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变成了珊瑚礁,形成了美丽的珊瑚岛。更为有趣的是,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物质,造成了枝蔓交错的珊瑚树,有的像树叶,有的像树枝。有的是球状,有的呈块状。它们五彩缤纷,有粉红、红色、紫色,也有绿色、黄色和白色。因此,我们经常见到的美丽的珊瑚,往往就是珊瑚虫的“遗体”。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承认珊瑚礁是珊瑚的“杰作”,但是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他们认为地球上的“冰期”过后,海水温度慢慢回升,浅海里的珊瑚虫迅速繁衍,有了珊瑚礁,但是,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像环礁、堡礁等珊瑚礁才从海里增长起来。也就是说,珊瑚礁的形成不完全是珊瑚虫的“功劳”,仅仅依靠珊瑚虫自身是无法形成这么壮观的珊瑚礁,它的形成与地质运动有关。持这种观点的人也比较多,而且对地质运动也有不同的看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珊瑚礁是地球板块移动引起了火山岛的沉降,在沉降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1974年,科学家普尔迪则认为,珊瑚礁或珊瑚岛是早期熔岩作用造成的。它与珊瑚虫的生长无关,有了珊瑚礁才引来了珊瑚虫。人们错误地认为,珊瑚礁是珊瑚虫“排泄物”形成的,其实不然……

珊瑚,海洋里绽放的一朵奇葩;珊瑚礁,就是养育这朵奇葩的海上花园。

“小档案”

珊瑚虫个体很小,小的只有几毫米长,大的也不过1厘米。每一个珊瑚虫都能独立吸取营养繁衍后代,依靠触手来捕获微小的浮游生物作为食料。食物和海水从珊瑚虫的口进入内腔和消化腔,经过消化吸收,变成了营养物质。珊瑚虫是一种很“娇气”的小动物,它们怕冷、怕黑暗、怕浑浊,它适宜的水环境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温在20度左右、水深在100米以内,而且必须是清澈、没有污染的海水。因此,南北纬28度之间的暖水海洋地带,便成了珊瑚虫最喜爱的家园。我国的西沙群岛符合珊瑚虫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那里水温在25~30度之间,深度在60米以下,海水比较明净。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美丽的珊瑚在那里形成了美丽的西沙群岛。